彩绘陶百花灯
文物名片

彩绘陶百花灯,陶质,东汉,陶器,通高92厘米。1972年洛阳市涧西区东汉墓出土。现藏洛阳博物馆。

深度品鉴

这件彩绘陶百花灯整体分为灯盏、灯柱、灯座三部分。最上部为灯盏,呈朱雀造型,朱雀头昂尾翘,双翅展开,头、尾和双翅将灯盏分为四等分,形如花瓣;中间部分为灯柱(图1)。灯柱插接12支曲枝灯盏,分三层,每层4支,枝端承托灯盏。曲枝接近灯柱部位分别端坐一羽人(图2)。灯盏口沿有12叶柿蒂饰和8只卧蝉。灯柱下端有一圆盘,盘沿上插有4支龙形饰,龙尾分别端坐一羽人。灯柱下有乌龟承托整个灯柱;最下部为象征山峦的喇叭形灯座(图3),座身自下而上分为3层,塑有猫、羊、狗、虎、鹿、猴等30多只动物形象。这件百花灯通体彩绘,先以白粉做底,然后绘以红、黑等色,使得该灯显得非常华丽。整件百花灯酷似一棵造型优美的古树,装饰效果很强,与汉画像砖中的扶桑树倒立图(图4)极为相似。这件百花灯是汉代社会“长生不老”、“羽化升仙”思想的物化表现。其灯座呈覆盆状,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山——昆仑山十分相似。汉代志怪小说集《海内十洲记》这样描述昆仑山,“方广万里,形如覆盆”。《尔雅》曰:“山三成为昆丘。”也就是说,昆仑山是由三层组成的,这与灯座上的人物和动物呈三层排列的设计十分吻合。据《神异经》记载:“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古人认为,天柱是顶天立地的象征,把天堂、人间和地狱联系到了一起。百花灯的灯柱即代表昆仑山上的天柱。百花灯上的十二枝曲枝形灯盏,分为三层插在灯柱上,形成了三层天盘,分别代表传说中昆仑山上的三座城池,同时,灯上所塑乌龟、羽人、龙、虎等都是古代象征长生和羽化升仙的神禽瑞兽。这件百花灯是汉代艺术大师杰出的创造,反映了汉代精湛的制陶技艺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图1 百花灯灯柱

图2 百花灯上的乘龙羽人

图3 百花灯底座

图4 扶桑树纹画像砖

文化解读

“事死如事生”是古人灵魂观念支配下忠孝礼制丧葬观的一个基本思想。古人认为,人类是有灵魂的。人死后,尽管肉体腐烂,但人的灵魂则永远不会消亡。死者仍要象生前一样劳动和生活。因此,要象对待生人一样对待死者。在此思想支配下,古人首先以“仿阳宅以建阴宅”的建筑理念建造墓葬,同时将死者生前使用的物品,甚至生前无法享受的高级奢侈品随葬在墓穴中,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古人选择随葬器物是以满足灵魂的需要为原则。墓葬内漆黑一片,照明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古代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灯具,充分体现了这种丧葬思想。1983年,洛阳西工区解放路战国墓出土的跽坐人形铜灯座(图5)是墓葬中发现较早的灯具实物。[1]该器物高14.3厘米。整体为人形赤足跽坐于方板上,双臂合抱,手中持一双筒形插座。据文献记载,秦陵地宫内燃烧着用人鱼膏作的蜡烛,永远不会熄灭。[2]汉代崇尚厚葬,加之,当时死后羽化升仙观念盛行,因此,汉墓随葬器物数量丰富,种类齐全,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重要生活用具的灯具是汉墓中最重要随葬品之一。汉墓出土的灯具数量大、种类多,质地全。形制有豆形灯、雁足灯、杯形灯、盒形灯、多枝灯、兽形灯、人俑灯、辘轳灯、烟道灯等等。质地有铜、铁、陶、瓷、玉、石等多种材料。其中陶灯以1972年出土于洛阳西郊汉墓的这件彩绘陶百花灯最为精致,堪称我国古代陶灯的经典之作。除陶灯外,这一时期的青铜灯和石灯也很有特色。青铜灯以雁足灯最为典型。洛阳偃师高龙出土的铜雁足灯[3](图6)。高24.4厘米,由灯台、灯盘两部分组成。灯盘平口,盘中心有一高约1厘米的灯钎,灯盘下方由三支弧形圆柱支撑,集于圆形灯轴之上,灯轴下为一雁足,踏于椭圆形底座上。2002年,洛阳火车站东汉墓出土一件人形铜灯,通高12厘米,铜灯由灯盘、铜人和底座三部分分铸焊接而成。铜人右臂伸出擎灯,左臂下垂,手扶膝,单膝跪于案上,案面长方形,下设四足,造型十分别致。[4]石灯以洛阳机车厂汉墓出土的龟座石灯为代表(图7)。该灯通高40.6厘米。龟伏于方形底板上,背驮灯柱,柱上雕有朱雀等神兽人物。柱上有盏。造型规整,雕工精细。[5]

图5 洛阳西工战国墓出土的跽坐人形铜灯座

图6 洛阳偃师高龙出土的铜雁足灯

图7 洛阳机车厂汉墓出土的龟座石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也出土不少灯具。有石灯、铜灯、瓷灯、陶灯等。1984年,洛阳新安县出土一件西晋时期的石座铜灯[6](图8)。高11.8厘米,由灯盘、灯柱和底座三部分组合而成。底座为青石质,灯柱、灯盘均为铜质。半球形底座中央有一插孔。灯柱为中空圆柱形,中部有椭圆形插孔。顶部为一跪兽形象。灯盘圆形,平沿,浅腹,圜底。有一长柄,可横插入灯柱。这一时期,青瓷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造型别致的象生形瓷灯,如狮形烛台、蟾蜍形烛台和牛形灯。其中以狮形烛台最为常见。洛阳西晋墓出土的青釉三狮烛台[7](图9)。高11.3厘米。烛台由三个卧狮前半身合体组成,狮头向外,腹部中空,正中伸出竹节形圆管。该烛台造型生动,刻划纹饰细腻流畅,青釉莹润透亮,是西晋青瓷中的珍品。1990年,洛阳偃师杏园北魏墓出土一件青瓷蟾座烛台[8](图10)。通高18.8厘米。蟾张嘴瞪眼,前肢直立,后肢伸直,背驮莲台,莲台上置一方斗,斗顶上设长方形横梁,上置五个蜡瓶。除蟾足外均施青釉。

图8 西晋时期的石座铜灯

图9 洛阳出土的西晋青釉三狮烛台

图10 洛阳偃师杏园北魏墓出土的青瓷蟾座烛台

唐三彩是我国古代独特的艺术珍品。其中,三彩灯是重要的器型之一。1987年,洛阳吉利唐墓出土的三彩灯(图11)是唐三彩灯中的精品。该灯高45.5厘米,由座、柄、盏三部分组成。盏由荷花式盏碗及托盘组成,下有短榫与柄插合;柄为圆竹节体状,中部饰仰、覆两朵荷花,两侧饰多周连续小圆圈纹,并以凹弦纹相夹;座以贴饰为主,中部贴饰一周双贝纹,腹间隔贴饰兽面纹及力士各3个。通体施绿、棕、白三色釉。[9]宋、金及其以后各代,开始大量使用雕砖等墓葬本身的建筑结构来模拟现实庭院和起居摆设。特别是由于纸质明器的流行,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现象大为减少,因此,墓葬中出土的实物灯具比较少见。

图11 洛阳吉利唐墓出土的三彩灯

比较研究

百花灯,又称“树形灯”、“多枝灯”、“连枝灯”,是中国古代灯具中最独特的灯具形制之一,它以树的形状为基本造型,多姿多彩、内涵丰富。一般为一个灯座之上支撑高低错落几个至十多个灯盏。由于其“灯盏”较多,犹如盛开的花朵,故称之为“百花灯”。以枝状的数量来划分,有三枝灯、五枝灯、九枝灯、十枝灯、十三枝灯、十五枝灯等。以“奇数”,即“阳数”的枝状最多。山西大同北魏墓出土的漆画屏风中有三枝灯造型(图12)。灯底为柱础形,座上为直筒形灯柱。柱顶及左右曲枝上各有一灯盏。云南黔西南州交乐汉墓出土一件五枝铜灯(图13)。通高117.2厘米。整灯由灯座、灯枝、灯盏三部分组成。灯座由一玄武和两条龙盘绕而成。玄武背负一赤裸曲膝顶灯人,灯柱从人头上伸出。中央一枝塑一造型生动的龙,下面四枝则分别有人鸟造型。[10]湖南长沙五里牌出土一件七枝铜灯, 灯通高90厘米。由灯座、灯柱、曲枝、灯盘构成。灯柱分两节,每节伸出曲枝三枝,曲枝和柱端各托一圆形灯盘。1964年,江苏徐州十里铺出土一件东汉九枝陶灯(图14),该灯高53厘米。灯座呈覆盆形,中心立灯柱。从柱身分上、中、下三层交错伸出曲枝灯盏,曲枝端上层为羊首,中层为龙首,下层为虎首,兽首涂朱,额顶有安插灯盏的圆孔。灯盏为浅园盘,盘底有短柄正好插入兽头额顶,取放十分方便。十枝连枝灯(图15)见于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西汉墓。[11]通高85.2厘米。十三枝灯以洛阳涧西东汉墓出土的这件彩绘陶百花灯为代表。十五连枝灯以1977年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连枝铜灯最为精美。

图12 山西大同北魏墓屏风漆画中的三枝灯

 
图13 云南黔西南州交乐汉墓出土的连枝铜灯

 
图14 江苏徐州十里铺出土的东汉九枝陶灯

 
图15 广西贵港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西汉十枝铜灯

连枝灯以铜质、陶质最为常见,还有少量铁质、瓷质。铜连枝灯出现于在战国时期中晚期。形体高大,大多在70~100厘米左右。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连枝铜灯(图16),高84.5厘米,是战国中晚期出土的最高灯具。整体造型犹如一棵大树,主干矗立在镂空夔龙纹底座上,由三只独首双身、口衔圆环的猛虎托起。四周伸出七节树枝,枝上托起15盏灯盘。全灯由大小八节接插而成,每节有榫铆,移动时便于安装和拆卸。十五连枝铜灯装饰华丽、设计精致,制作工艺考究,灯盏错落有致,树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人、猴、鸟、龙共处一体,构思奇特,妙趣横生。是我国古代青铜连枝灯具中的精品。[12]1993年,甘肃肃南汉墓出土一件汉代十三枝铜灯,通高80.5厘米,由灯座、灯柱和灯盏组成。灯柱为圆柱体,呈竹节状,分为四段。顶部是一碗形灯盏,中部分三层,每层各有一个四瓣花叶座,每个花叶座上饰四个龙形灯枝,各灯枝尾部也顶着碗形灯盏。灯枝、灯盏及其装饰物均单独铸造,然后插接组合成为一体。[13]陶连枝灯出土数量最多,最著名的有三件。除洛阳涧西东汉墓出土的这件彩绘百花灯外,另两件分别出土于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图17 )[14]和陕西宝鸡周原汉墓(图18)[15]。与铜连枝灯相比较,尽管陶百花灯没有铜连枝灯高大,但装饰显然要华丽繁杂的多。且陶连枝灯一般将底座做成山峦形,堆塑一些仙人、神禽瑞兽等吉祥神性化的形象,使器物增添了浓厚的神话迷信色彩,寄寓着汉代人祈求永恒幸福,企慕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美好愿望。铁连枝灯在战国已经出现。张守义先生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刊登过一件战国连枝铁灯(图19)。该灯为五枝灯。底座上树立一灯柱,灯柱中部分出四枝,枝端有一灯盏,灯柱顶端也有一灯盏。[16]洛阳烧沟汉墓M1035出土的汉代十三枝铁灯(图20)。[17]高73厘米,下部有一圆形底座,中间有一灯柱,沿柱向外分层伸出十二灯枝。每枝枝头都有一圆形灯盏,加上灯柱顶上站立的瑞鸟,共十三枝。瓷连枝灯很少见,目前见于报道的仅有四川乐山西坝窑出土的连枝瓷灯(图21)一例。

图16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青铜十五枝灯

图17 河南济源泗涧沟西汉墓出土百花灯

图18 陕西宝鸡周原汉墓出土的朱雀陶灯

图19 战国连枝铁灯

图20 洛阳烧沟汉墓M1035出土铁百花灯

图21 四川乐山西坝窑连枝瓷灯

从材料来看,铁连枝灯没有铜连枝灯贵重,且造型较为简单,制作相对粗糙,使用者得身份不高,似为平民或地位并不高的富户乡绅所用之物。青铜在古代乃贵重之物,尤其是在商周时期非贵族不可使用,所以青铜灯具当为豪门贵族所有。在造型和内涵上,铁连枝灯和铜连枝灯均比较简单,远不及陶百花灯精美,因此,在文化内涵上显然没有陶百花灯那么丰富。这可能处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就工艺而言,陶器的可塑性远比铁器和铜器要强,古代制陶工艺发展到汉代已经处于巅峰状态,因此,陶百花灯更能体现出汉代高超的制陶工艺水平。其二是设计精美、制作考究的陶百花灯可能是豪门贵族仿照生前所用的青铜连枝灯专门制作的随葬明器。既然是专用的随葬明器,增加一些想象中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文化元素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连枝灯的使用年代,学者大多认为,其出现于战国中晚期,流行于东汉,之后消失。但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材料来看,似乎不限于战国至汉代这段历史时期,应该延续时间更长。如唐李商隐《楚宫》诗:“如何一柱观,不碍九枝灯?”又唐温庭筠《晚坐寄友人》诗云:“九枝灯在琐窗空,希逸无聊恨不同。”可见,唐代连枝灯仍在使用。四川乐山西坝窑出土的连枝瓷灯上有“泰和重宝”款识。“泰和”(1201~1208年)是金章宗完颜璟的第三个年号,说明这件连枝灯是金代之器物,将连枝灯的使用年代延长了上千年。[18]

相关链接

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19]

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1972年6月,发现于洛阳市涧西区七里河村西北。是一座东汉晚期小砖砌筑的多室砖室墓(图22)。由墓道、甬道、前后室、北耳室等五部分组成。墓全长9.18米。该墓保存完整,随葬品比较丰富,随葬器物位置未经扰动。出土的这件彩绘陶百花灯和百戏俑就放置在前室砖台之上。前室砖台上东南角放置彩绘百花灯,在它的西北为百戏俑,围绕百花灯形成一个半圆。百戏俑西边为一长方形陶案,案上中部南北排列三排耳杯,东北角放一圆盘。百戏俑、百花灯和陶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都是为墓主人饮宴而设的,营造了墓主人在百花灯高照下欣赏乐舞和杂技表演的场面(图23)。可以设想一下,在漆黑的墓室内,将13个灯盏内的蜡烛全部点燃,在彩绘鲜艳的百花灯下,墓主人边饮酒、边欣赏歌舞和杂技表演,旁边有羽人、朱雀、龙虎等仙人、神禽、瑞兽助兴,是多么的壮观和惬意,满足了墓主人对生前声色的需要,也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百戏精彩纷呈的热烈场面。

图22 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墓室平面图

图23 百花灯和伎乐杂技俑出土位置图


参考文献

[1][3][4][5][6][7][8][9]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138,209,160,210,254,241,290,376.

[2] 罗哲文,张帆.中国帝王陵[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10] 楚生.连枝灯[N].黔西南日报,2008-03-14.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

[12] 战国时期的灯具主要以青铜材质为主.中华古玩网,2013-03-19.

[13] 肃南县民族博物馆.青铜连枝灯的保护与修复.中国文物信息网, 2011-07-29(7).

[14] 胡成芳.济源泗涧沟出土“百花灯”新解[J].中原文物,2007(4).

[15] 高次若.汉代朱雀陶灯与昆仑山仙境[N].收藏快报,2013.04.10.

[16] 张守义.连枝树形铁灯(战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7-05(5).

[17] 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M].科学出版社,1959:137,197.

[18] 有文字“泰和”的瓷器.都市生活,2011(7).

[19] 洛阳博物馆.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5(2).

趣味猜想

洛阳涧西东汉墓出土的这件彩绘百花灯底座上的动物为什么都是按顺时针奔跑的?有什么特殊含义?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李胜军,河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毕业,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李萌,毕业于郑州大学会计学专业,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助理馆员。着力于文物和博物馆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