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绸绣花鞋
文物名片

绿绸绣花鞋,清末民初,长9厘米,后跟宽3.2厘米,鞋尖宽0.3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绿绸绣花鞋,鞋面绣有花鸟。为弓鞋类,鞋面是绿色绸,里衬白布,垫有1.5厘米的内增高。鞋帮一面绣有莲花,一面绣一只蝴蝶飞花草中。鞋口镶黑色布边,鞋前端约5厘米长的黑色丝线交叉穿起,可以根据脚的大小调节,并带有粉红色鞋带,起松紧作用。鞋后跟钉有蓝色提拔,布鞋底。绣线色彩为红、粉红、紫、黄、绿等,颜色鲜艳,尺寸不足3寸,是典型的“三寸金莲”的尺寸。 

文化解读

缠足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陋习之一。它是指“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慢慢地坳折足部骨豁,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形状,是一种摧残肢体正常发育的行为”。[1]

关于妇女缠足的来历众说纷纭,有春秋说、战国说、汉代说、晋代说、唐代说。五代之前,关于缠足只有零散的记载,女性缠足未形成习俗。学术界比较认可的看法,是五代时期关于缠足的记载开始增多。

陶宗仪《辍耕录》引《道山新闻》说:南唐的后主李煜时,有“宫嫔窅娘,纤丽善舞”他“令窅娘以帛缠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据说宫女窅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月牙状,脚上外套白袜,在六尺高的金质莲花台上回旋起舞,若仙子凌云之态,很受李后主的宠爱。从此把缠足与金莲联系在一起,甚至把“缠足”称为“金莲”,“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而且还要弓弯。这是文献中可风的最早缠足的人物形象。

宋代,缠足受到文人阶层的欣赏,如苏东坡的《菩萨蛮·咏缠足》:“涂香莫异莲承步,长悉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宋人徐积《咏蔡家妇》中也有“手自植松柏,身亦委尘泥,但知勒四支,不知裹两足。”缠足日渐成为社会上对于妇女的一种主流审美。宋话本小说《碾玉观音》中有“莲步半折小弓弓”之句,形容脚很小。“折”为拇指与食指伸开的间距。“半折”指这间距的一半。一般来说,“折”为五寸至六寸,那么半折当二点五寸和三寸。“小弓弓”指鞋底呈弓形。宋人洪迈曾在撰写《夷坚志》中详尽的记载“我以平生洗头洗足分外用水,及费缠帛履抹之累,阴府积移水五大瓷,今日饮之。”这就足以证明宋代妇女缠足己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习俗。福州发掘的南宋贵妇黄升墓中,出土六双女鞋,长度在13.3-14厘米,宽度在4.5-5厘米,并且墓主的脚上还有裹脚布带,带长210厘米,宽9厘米。据此可以推断出南宋女性已经确定缠足无疑。由此,可以看出,至迟在宋代,缠足已经由一种孤立的个体行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图1 南宋《杂剧人物图》中的缠足女性形象

元代缠足之风甚盛,妇女缠足的标准继续向纤小发展,女鞋最显著的特点是窄和弓,元代后期已有“三寸金莲”之类的记载。元曲中不少戏文都有反映,如商挺《潘妃曲》中:“小小鞋儿连跟绣,缠得帮儿瘦。腰似柳,款撒金莲懒抬头。”“小小鞋儿白脚带,缠得堪人爱。疾快来,瞒着爹娘做些儿怪。”如此戏文甚多。女鞋在戏文中有“双凤衔玉弓样弯,窄玉圈金三寸悭”“见刚刚三寸迹,想窄窄一双鞋”“衬湘裙玉钩三寸,露春葱十指如银”“蹴金莲三寸弓,启樱桃半点红。”缠足现象大量出现,不缠足为耻的观念也逐渐出现。

明代杂剧作家柯丹邱在其《荆钗记》中写到“下香阶显弓鞋金莲窄窄,这双小脚却刚刚三寸三分。”三寸金莲一词在明代记载很多。风流才子唐伯虎在《咏纤足排歌》中对三寸金莲极为羡慕,“第一娇柔娃,金莲最佳,看凤头(鞋名)一对堪夸……”留传后世的明代壁画均能看到尖头绣花鞋和弓形鞋图样。

清代妇女缠足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缠足成为了社会地位与贵贱的象征。缠足成了清代女性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小脚成为衡量女子的基本价值标准。清人钱咏在其作品《履园丛话》中曾有“然元、明以来,士大夫家以至小民编户,莫不裹足,似足之不能不裹,而为容貌一助也。”甚至不缠足的女子在社会生活上受到严重的歧视。“三寸金莲”倍受推崇,成为男性择偶的重要标准。甚至远到西北、西南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的习俗。满人本不缠足,有的妇女也偷偷缠足。虽然最高统治者并不提倡缠足,甚至还曾下令禁止缠足,但都无济于事,妇女的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和关注。直至晚清民国时期,随着自、平等、民主的思想的传播,缠足的习俗才逐渐消亡。

纵观缠足的发展,可以看出封建伦理纲常对女性的禁锢,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以及夫权对女性的压抑与束缚,女性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缺失,使女性使为男性的附属品,女性的一切行为都为迎合男性的需求为目的,从而使大多数古代女性沦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民间谚语说:“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还有一首歌谣:“做女儿多辛酸,未成年脚先残,三尺布带一生和着血泪伴,苟且偷生强欢颜。”正是这种身心俱受折磨的真实、痛苦的写照。

比较研究

《南史·齐东昏侯纪》记载,“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后人因东昏侯的这个故事,称女子缠过的小脚为“金莲”。所谓“三寸”,乃是用以形容缠过的足极其短小,纤细也。鞋形似翘首鸟头,鞋底为木质,弯曲如弓,故称“弓鞋”“绣履”或“弓鞋绣履”。弓鞋原本指弯底鞋,后泛指缠足妇女所穿的小脚鞋子。宋以后,“三寸金莲”绣花鞋,造型各异,品类齐全。其造型独特和绣花工艺精美令人称奇。

三寸金莲按式样有:高筒金莲、低帮金莲、翘头金莲、平头金莲。按鞋底分有:平底金莲、弓形底金莲、高跟金莲。

南宋杂剧人物图中的妇女,双足纤小,鞋头还带有明显的弯势,也有包缠足部的习俗。从图2中可见缠足的南宋女性形象。

图2  南宋《杂剧打花鼓图》的缠足女性形象

南宋“罗双双”银鞋。现藏浙江省衢州市博物馆,鞋长14厘米、宽4.5厘米、高6.7厘米。每只鞋由三块银片(鞋底一片、鞋面两片)焊接而成。鞋头上翘,口沿錾忍冬纹一周,鞋面錾宝相花,鞋底錾刻线纹及双钩“罗双双”字样。

图3 南宋“罗双双”银鞋

明万历帝后弓鞋,鞋长12厘米,宽5厘米,跟高4.5厘米,圆高跟长7厘米,凤头高7.3厘米,鞋底后跟部加垫长圆高跟,高跟以多层革板纸相叠,用合股丝线钉在一起,再以红素缎裱裹。底前部内夹少量革板纸,加厚足尖部分,鞋底不缝纳。鞋面提跟为浅红色暗花缎,鞋尖两侧刺绣莲蓬荷花花纹。叫法是“凤头鞋”。 鞋口上缀一颗珍珠,是典型的缠足所穿的尖头鞋,鞋尖弯翘而起,呈反曲之势。

图4 明万历帝后弓鞋

清代蓝色绣花鞋,鞋长14厘米,鞋尖宽1厘米。两只鞋所绣花纹不一样,可以称为鸳鸯鞋。一只鞋帮两面对称绣花虫、云纹,鞋尖绣“寿”字。鞋口镶蓝色边。鞋底为布底,涂上一层白色漆。另一只鞋帮两面对称绣花肠纹、云纹等,鞋尖绣“钱”纹,鞋为布底涂一层白色漆。

图5  清代 蓝色绣花鞋

民初蓝绸绣花鞋,鞋长15厘米,合4.7寸,鞋尖宽1.2厘米,鞋面绣蝙蝠,鞋底绣梅花。

图6  民初蓝绸绣花鞋

民初绿布绣花鞋,鞋长13.5厘米,鞋尖宽0.5厘米,鞋口镶黑色布边及彩色花边一圈 ,并带有鞋带及提拔,鞋尖绣蝴蝶。

图7  民初绿布绣花鞋

民初黑缎绣花鞋,鞋长均为12厘米,鞋尖宽均为0.5厘米,亦为弓鞋类,鞋面绣花叶纹和梅花。这两双鞋长度合3.43寸。

图8  民初黑缎绣花鞋

民初大红布印花鞋,鞋长10厘米,鞋尖宽0.6厘米,亦为弓鞋类,鞋面画有大雁和太阳图案。

图9  民初大红布印花鞋

从以上绣花鞋来看,不同时期绣花鞋的颜色尺寸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讲,三寸金莲应在4寸-4.5寸之间 。宋代1尺相当30.7厘米,罗双双银鞋,鞋长14厘米,相当于4.5寸,鞋尖宽4.5厘米,应该属于“三寸金莲”的范畴。在明代1尺相当于31.1厘米,明万历帝后弓鞋,鞋长12厘米,相当于3.9寸,鞋尖4.5厘米,也属于“三寸金莲”。

清到民初1尺相当32厘米。鞋长15厘米和16厘米,鞋尖均在1厘米以上,也应属于缠足鞋。鞋的最大长度为13-14.5厘米,相当于4.06-4.53寸,鞋尖均为0.5厘米;鞋长9-12厘米,相当于2.81-3.75寸,鞋尖为0.3-0.6厘米。

不过,三寸金莲为泛称。可以看出,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明代流行圆高跟的“凤头鞋”,它们的尺寸都在三寸金莲的范畴内,但它们的鞋尖比较宽,而到了清和民初鞋尖变得更尖了,脚缠得也更小了,最小的鞋长9厘米,仅2.8寸,还不到3寸,可以说是名符其实地三寸金莲,也可以说三寸到四寸半之间都可以称为三寸金莲,只有脚缠得小而又能走路方为美足。

此外,清朝的鞋饰制度也十分严格。一般女子不可在包括“三寸金莲”在内的鞋饰上用金绣和珍珠,不可饰龙凤,不可穿用黄色及绿色“三寸金莲”。至多只可穿杏黄色(即一种泛红的黄色)“三寸金莲”。贵族女子允许穿金黄色(即深黄色)“三寸金莲”。违者照律治罪。为了漂亮,平民女子也只能在“三寸金莲”上装饰绒球、铜铃、蝴蝶以及刺绣各式花鸟图案。不然,就在式样上讲究精工细作。

从中国目前收藏的传世实物“三寸金莲”来看,刺绣的图案多以吉祥图案和季花为主,牡丹、石榴、桃、绣桃是祈“寿”,石榴是祈“多子多孙”,云纹绵绵不断,意为如意长久;绣“蝙蝠”寓意“福”。从绣鞋的图案上也折射出了古代女子的精神世界。

相关链接

清代缠足习俗

清代,三寸金莲在文人笔下赞颂,是男人娶妻的条件,是女人出闺的嫁妆,形成了天经地义的民俗,形成了大脚为耻,小脚为荣的根深蒂固的理念。但是在它的背后,给女人带来了一串串痛苦和辛酸。据说,女子最好在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缠足,不要超过七八岁,如果年纪长大,脚很难缠小,缠的时候痛苦更大。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说:“八月二十四日,煮糯米和赤豆作祀灶谓之餐团,人家小女子皆择是日裹足,谓食餐团缠脚能令胫软。”传说八月二十四日是小脚步娘娘的生日,要缠好小脚必须要拜小脚娘娘,所以大部分女子都会选择那天开始缠足,也有人从历书上选择“缠足吉日”开始缠足的。

缠足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据说要准备六条蓝色的缠脚布。要准备平底鞋五双,鞋的大小随脚形而定。要准备睡鞋两三双,睡觉时也得穿着,防止缠脚布松开。用针线把缠脚布缝紧缝好,还得准备些棉花,缠足时脚骨凸出部位,穿鞋时得用棉花垫着,避免把脚磨破。缠足也有一定程序,试缠、试紧、裹尖、裹瘦、裹弯。

缠足前需要准备的物品:蓝色的裹布六条。大约要八尺到十尺以上,裹布要比一般的长且要浆好,缠到脚上才不会挤出皱折。

平底鞋五双。鞋形稍带尖,鞋子大小宽窄要能随着缠脚的过程慢慢缝小、缝瘦。

睡鞋两三双。睡觉时穿着,可防裹布松开来。

针线。裹布缠妥后,把裹布的缝及裹布的头密密缝好。

棉花。缠足时脚骨凸出的部位,穿鞋时用棉花垫着,免得把脚磨破生鸡眼。

脚盆及热水。缠足前用温水洗脚。

小剪刀。修脚趾甲及鸡眼之用。 


参考文献

[1] 贾逸君.中国妇女缠足考.北平文化学社,1926.

趣味猜想

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金莲”与小脚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许小丽,女,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保管部,文博馆员,致力于书、画等文物的保管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