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台关木俑
文物名片

长台关木俑,木质,战国,通高65厘米,2002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七号楚墓出土。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深度品鉴

长台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北约20公里处,附近是一处南北向的土岗,绵延10余公里。淮河沿着土岗东侧蜿蜒北流。土岗的西侧分别是西周时期的太子城遗址和战国时期楚国的城阳城(楚王城)遗址,两座古城均依岗傍水而建。土岗之上分布着许多古代墓葬(图1)。1957年,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此发掘了长台关一号、二号楚墓[1],长台关墓群始为学术界所知,进而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文物部门在此又陆续进行了几次考古发掘[2]。2002年10月,因一民办砖瓦窑厂取土,长台关墓群保护区内紧邻107国道的一座大型墓葬遭到严重破坏,墓室内的青膏泥大部分已被推土机推出,墓道和墓室台阶几乎被破坏殆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闻讯后,立即组织人力,在信阳市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对此墓(编号为M7)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前室内的随葬品多达367件,以陶器和漆层放置。陶器包括鼎、敦、豆、壶、方壶、罐、瓮、盘、器座等,漆木器包括豆、案、盒、耳杯、盾牌、长矛、人俑等,铜器仅见鼎。该件木俑(女俑)即是其中之一。

图1 M7位置示意图

图2 信阳长台关楚墓群

俑体以整段木头圆雕而成,五官或墨绘或线刻,端庄清秀,双臂为安装套接,已残佚,背部削掉约四分之一,该女俑体态修长,曲线优雅,时隔两千多年,依然难掩绰约风韵,垂首侧目,面庞、鼻梁和唇部采用写实的雕刻技法,眼睛和眉毛则用墨线描绘,脑后有下垂的发髻。面部深褐色,俑身正面及部分背部也涂成深褐色。出土时,头部还残留有描绘黑发的墨痕。颈部尚存少量的丝织衣物,说明此原为着衣木俑。

木俑兴起于春秋时期,战国初期已普遍流行,战国中期至两汉,是木俑的黄金时代,而其中又以楚地为最。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先盛行木俑的是楚国,这与楚国的独特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汉书 • 地理》记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祀。”东汉王逸《九歌章句序》:“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好祠。”艺术史专家张明川在所著《中国汉代木雕艺术》一书中指出:“木俑在楚国得到成规模的发展。茂盛、灵动、绮丽的生态环境,使楚人对自然界的神诡奇谲有敏锐的感受,迷惘于生命的无常,相信灵魂不灭而崇敬神灵。”

图3 木俑局部

图4 信阳楚墓跪俑

文化解读

俑是古代的陪葬用具。在商和西周时期的大中型墓葬中,“人殉”现象十分普遍,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人的价值的日益重视,俑的发明与推广逐步替代了丧葬礼仪中所用的活人殉葬。俑是古代殉葬的人形,与鸡豚狗马同列,在墓中均为亡人享乐的工具。根据考古资料,用木俑随葬,在中国始于战国,尤以楚国境内较为盛行,鸡豚供膳,狗马狩猎服乘。而俑既可守卫又是奴隶,供奔走使令,娱乐消遣,驱祟御凶。木俑大约出现在东周。战国时期的木俑制作比较简单拙稚,俑体扁平,只雕刻出粗略轮廓,画出口鼻眼,服饰用彩绘,体态表情已出现了模拟侍仆和武士等不同身份的服侍俑的形象。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有机关木人俑与实体木人俑之分。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殉葬用的“俑”,据《礼记·檀弓》,孔子“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皇侃疏:“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孔颖达正义:“刻木为人,而自发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知识。”又《孟子·梁惠王》:“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焦循《孟子正义》:《广雅》引(张揖)《埤苍》云:“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俑,故名之。”“为其像人者,谓为其像人之转动跳俑也。”可见“俑”就是由简单机械发动能够自己转动跳跃的木人。从出土文物证实,在殷墟古墓里以犬、马、人来殉葬的,他(她)们在墓中起着供主人餐饮、使用、保卫的作用。《墨子》卷六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种残忍的习俗,直至奴隶主认识到奴隶能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时,已是西周农业发达时代了。至汉代,用陶制俑来代替人殉葬,但要以奴隶的血、甚至将军名字写在俑上以替代活人,这并非奴隶主的道德发现,而是为己利而为。因而,俑便是奴隶,奴隶是为主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主人只是为了经济利益的关系。

比较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楚墓出土的木俑多达千余件。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木俑11件,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群出土木俑43件,湖南长沙46座楚墓出土木俑共210件,其中杨家山6号楚墓出土49件等等。木俑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墓中的随葬明器之一,历年来在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和河南信阳等地的楚墓考古发掘中普遍出土。尤其是其中大量出土的彩绘木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春秋战国以来楚人服饰和生活方面的重要材料。沈从文先生将这些木俑大致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男女侍从俑、武士俑、伎乐俑和贵族俑,并认为前三者多属于死者生前的奴隶,后一种或为死者血缘亲属,或为文武官吏。这些木俑中以男女侍从俑所占比例最大,且有不少保存得相当完整,整体身材修长,衣着华美,细腰,颇具楚人风采,这为我们一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衣冠面貌提供了重要参考。

战国木俑地方特色颇为浓厚。战国木俑虽因地区不同有工艺粗细之别,但制作手法都很简练,如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的俑,是头和身分别制作的,头颈下有榫头,插入躯体肩上的榫眼,组装而成的。还有的则分得更细,如长沙楚墓出土一件执剑武士俑,其手、足、身及佩剑,都是分别预制后组装而成的。对于暴露在外的部位细加雕琢描绘,而被服装掩饰起来的部位,则大胆砍削成粗线条的木胎。湖南与湖北两省的木俑,形制基本相同,有男女侍俑、武士俑、舞乐俑和司厨俑等,姿态有坐有立。跪坐俑大多高30余厘米,立俑高50余厘米,大多先雕制成扁平体的俑坯,头平顶,面部呈三角形,隆鼻,修眉大眼,嘴如一线。然后彩绘出发、须、冠、带、襟、袖、裙等,有的还在襟袖和裙上彩绘纹饰,有的俑身着绢衣,但绢衣的领襟、袖口等系由墨笔描绘而成。侍俑有的上衣下裳,有的身着拖地长袍,长袍展开呈三角形;有的露出双足。木俑的姿态多种多样。侍俑或作拱手状、垂手状;或一臂下垂,一臂放置于胸际,也有的两臂平举,前臂向上作托物状。武士俑手执兵器,裸膝伸臂,肌肉表现较明显。有的俑体两肩突出。多数躯体仅削为圆柱形,削痕迹明显,其上有安装手臂的孔,同出土的手、足、木戈、剑等,似是这些俑体的附件。乐俑多屈膝跪坐,或吹笛鼓瑟,或击打乐器,体态较为优美。其他各类木俑造型简陋,刻工粗糙。这两地区的木俑制工较细,在风格和造型方面与湖南、湖北两省有显著的差别,长子的俑头自耳前削成平面,然后用泥塑出面部,可惜泥塑皆已脱落。秦代木俑和陶俑,在服侍俑的造型上有所发展。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反映了秦代服侍俑形象的完美和陶制俑的精湛技艺。不同的木俑,彩绘方式是不同的,着衣木俑的彩绘只在头部,而不着衣的木俑、全身都要进行彩绘。如1995年湖北江陵纪南城1号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除了头发、眉毛、眼睛、嘴唇为彩绘外,身上还彩绘出右衽长袍,腰上束带,以及挂在胸前左右两串下垂的珠玉组佩,足上绘靴子,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河南信阳楚墓和长江马王堆西汉墓的彩绘木俑,把衣服上的刺绣、织锦的花纹都彩绘得和真的一样。如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的木俑,身着绣有凤鸟花卉纹的绢衣,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木俑,有的身着蓝色菱纹罗绮袍。这类木俑,就是西汉桓宽《盐铁论》所说的“桐人衣纨绨”。纨和绨是战国两汉时名贵的丝绸品种,这些着高级衣服的木俑,多出贵族和富人的墓中。从木俑的着装,可以大致看出,楚人的着装与东周以来齐鲁所习惯的宽袍大袖区别明显。特征是男女衣着多趋于瘦长,领缘较宽,绕襟旋转而下,衣物多异常华美,衣裳有作满地云纹、散点云纹或小簇花的,边缘多较宽,作规矩图案。这一服饰特征对后来的西汉有广泛的影响。

图5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着衣女侍木俑

图6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图7 秦公一号大墓西周木俑

图8 江陵武昌义地楚墓出土木俑

相关链接

古代的墓葬制度

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人死后依然要过着生前一模一样的生活,生前的奴隶和财富都应随葬墓中,供自己到阴间使用。在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无情的殉葬制度出现了,并在中国的商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在各国相继建立,杀殉丧葬的残酷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可以说俑是人殉的取代物。是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是中国古代经济比较繁荣的时期,贵族们过着奢华的生活,他们拥有大量的臣属、仆从、成群的妻妾,数以十计百计的奴婢为他们服务,前呼后拥,花天酒地,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但人总是要死的,贵族们不甘心只身单影去到幽灵世界,于是就出现了“人殉”,即用活人和他一起埋葬,使生前服侍他的人们,到幽灵世界中继续服侍他。考古学家发现,商周时期的大中型墓葬,普遍存在以生人为殉的现象。《墨子》一书记载当时人殉的情况: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价值被重视,“人殉”行不通了,于是出现了“人殉”的代用品。先是扎束草做成人形,叫“刍灵”,后来做成木俑代替活人殉葬。《礼记?檀弓下》孔颖达注疏:“孔子谓古之为刍灵者,善谓周家为俑者不仁,不近于用生人乎哉,言近于用生人。所以近者谓刻木为人,而自发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智识。……今俑者,形貌发动有类生人。”俑是一种专供陪葬用的明器,是人的模拟物,所以又叫偶人,即对偶于人的意思。东汉经学家郑玄在《礼记 • 檀弓》作注说:“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说文》解释说:“偶,桐人也。”《越绝书》说:“桐不为器,但用为俑。”说明最初的木俑是用桐木制成的。后来,又出现了各种质料的俑,如陶俑、泥俑、石俑、铜俑、玉俑、瓷俑等,但木俑和陶俑始终是最多和最常见的。一般说来,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多陶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多木俑。楚人认为生与死是灵魂在不同世界中的依附,人虽死去而灵魂不灭,权贵们希冀在死后把生前的奴仆和用器也连同带到冥间。从出土文物看,楚墓中最先发现大量随葬木俑,楚人可谓木俑的始作俑者。随葬品清单所说的“明童”,就是指墓中的木俑。因为古代人们把随葬品统称为明器。

汉代以后,木俑的数量急遽减少,宋代出现纸人明器后,木俑作为明器,就退出了丧葬这个舞台了。M7号墓中出土的木俑也许就是陪葬的童男童女的替代品,反映了当时文明的丧葬习俗,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人们崇尚的是薄葬和文明的丧葬习俗。在我国发现最早的木俑在春秋晚期的楚国,最早的陶俑出自战国早中期秦国。这4件木俑是截至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俑,比秦始皇陵兵马俑早约600年,印证了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始作俑者”并非妄谈,可以说,它开创了我国古代陵墓用俑制度。墓随葬用俑是当时墓葬制度的重大改革,殷商时期普遍流行用活人殉葬,到了西周时期殉人现象逐步减少,春秋战国以后几乎绝迹,起而代之的用木俑或陶俑替代活人。墓随葬用俑是随着社会进步,对人生命的尊重的具体体现,也是墓葬制度的重大改革。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J].文物出版社,1986.

[2]汤漳平.河南在楚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楚文化觅踪[J].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3]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J].文物出版社,1984.

[4]杨慧婷.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00期.

趣味猜想

1. 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木俑中,普遍存在着将背部削掉约四分之一的做法,究竟有何意义?

2. 木俑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陈晓琳,女,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副研究馆员,致力于文物保护修复研究。

张拓,男,北京印刷学院绘画专业毕业,学士学位。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部工作。致力于近现代文献修复复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