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卖身葬父图
文物名片

“董永卖身葬父”图,墓葬壁画,元代,2000年7月发现于河南省尉氏县张氏镇元代墓葬中。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2000年7月上旬,开封市文物工作队与尉氏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在河南省尉氏县张氏镇后大村南抢救性清理了一座元代墓葬。该墓为单室,属中小型墓葬,墓室内壁长3.27米,宽2.75米,高2.62米,平面呈长方形,顶为券顶,墓室内四壁及券顶绘满彩色壁画,壁画绘法是在墓壁上先抹一层白灰底,然后在上面用单线勾勒,最后彩绘而成。壁画按内容种类可分为墓主人画像图、行孝图、农作经商图、飞天图、花卉图以及宗教信仰图等几类,由此推测墓主很可能是一位兼营工商业的中小地主。其中孝子图共有四幅,“董永卖身葬父”图是其中之一。该图绘在墓室东壁壁龛北部砖雕仿木斗拱下方,画面内容为一男子头戴圆形孝帽,身着对襟宽袖长袍,躬身向对面一女子施礼,该女子上身着红色对襟短袖上衣,下着长裙,正在回礼。男子身后三个坟丘,其中一个坟丘前矗立一墓碑,碑文曰“童永父墓”。[1]

尉氏县张氏镇发现的题有“童永父墓”字样的元代壁画,此壁画内容与民间广为流传的“董永卖身葬父”故事相近,其内容即为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反映了宋代以来以理学为基础的崇尚孝道的社会风尚。“董永卖身葬父”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查阅各种资料,古代并无关于孝子“童永”葬父遇仙的传说。在已出土的各时代墓葬中经常见到孝子图,二十四孝故事经常以不同形式组合出现,董永故事即为其中常见的一种。除此画外,该墓葬还出土了另外三幅孝子图,分别是“田真哭树”、“曾参行孝”、“焦花女哭麦”,均为二十四孝故事。[2]据此推测,此墓葬壁画内容反映的就是“董永卖身葬父”故事。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壁画里的“童永”即“董永”,“童”当为“董”字的俗字。汉代“董”作为姓氏字多写作“蕫”,从童而非从重。清王煦在《说文五翼》中指出:“蕫,《漢書》蕫賢字猶多作此,漢蕫氏二洗款識亦然。至蕫卓時,童謠云:‘千里艸,何青青。’知蕫之為董,自東漢始矣。”“董”姓本作“蕫”,此墓葬壁画上书“童永父墓”,很有可能是“蕫”字简化后形成的俗字。俗字是民间流行的字体,至迟从东汉时期开始,民间出现了大量的俗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收录了许多俗字。为了方便书写,省略字体的某些部分是产生俗字的一个常用方法。如《汉印文字徵》所收“董”字写作“”、“”、曹全碑阴写作“”。[3]

河南省尉氏县张氏镇发现的题有“童永父墓”字样的元代壁画,其内容即为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反映了宋代以来以理学为基础的崇尚孝道的社会风尚。

文化解读

“董永卖身葬父”故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其核心思想是宣传孝道。孝道是中国古代最受重视的伦理道德之一,被认为是道德之首、百善之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其深远。《说文解字》解释“孝”的本义是“善事父母者”。从汉代开始,封建政府将孝道与政治紧密结合,提出“以孝治天下”。“孝”与“忠”的思想逐渐混同,“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4]。“孝”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孝”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

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对孝行进行大力宣传。随着孝道文化的流行,孝行感动天地一类的故事迅速流行下来。从《魏书•孝感传》开始,孝感类故事被载入正史并广为流传。大概在宋代,二十四孝故事系统就已经形成[5],董永的故事被编入二十四孝之中。元代开始,社会上兴起了编撰二十四孝书籍的热潮,流传后世的《二十四孝》即在此时辑录成书[6],并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二十四孝的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得更为广泛。

董永传说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是中国古代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汉族民间传说。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说的主人公董永一角是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目前研究中还不能确定,关于董永的历史身份与传说的演变过程的研究,一直是众说纷纭。

学界普遍认为董永传说发生在汉代。据《太平御览》记载,西汉刘向在其所作《孝子图》中第一次记述董永的故事:“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忽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织千匹绢,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妻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雾四垂忽飞而去。”

后代文献引用董永故事多称引自此书。但此书被人推断可能为后人假托刘向所撰,所叙述的董永传说情节平淡无味,而在汉代石刻画面中,有董永以鹿车载父供养的情节,并有羽衣女(仙女)凌空飞舞。

汉末魏曹植《钟舞歌•灵芝篇》诗中也记述了这一故事:“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这时还尚无“卖身葬父”的情节。南北朝时期,晋干宝的《搜神记》改写了这个故事,其中增加了董永“卖身葬父”的情节,删除了“鹿车载父”的情节,还加入董永路逢仙女,仙女自嫁为永妻的情节。故事中董永“孝行”的重点,已由“生养”发展为“死葬”。

唐代变文中,增加了很多细节描写。敦煌写本《董永变文》中出现了天仙织女与董永生子董仲。董仲到阿褥池边“寻母”的母题。众仙女到阿耨池边洗浴,董仲的母亲也在其中,孙膑善卜,告诉董永儿子穿紫衣的便是他生母,这一发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曲折,神话色彩也愈加浓烈。

宋元话本中,董永故事的情节有了更多的丰富和发展。遇仙女的地方已变成了槐树底下,为后来演变为《槐荫记》作了铺排,后面的寻母情节也由变文的三个仙女扩为七个,穿紫衣改为了穿黄衣,并将阿耨池也改为太白山,卜者也改成了道家的严君平。

明清以来董永故事的戏曲、曲艺广泛流传,个别情节有所丰富和发展,但基本情节沿袭宋元话本故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删去了董仲寻母的情节,加强了夫妻二人生活的描写。戏曲高潮在“槐荫之别”,故事发展到此发生重大转折,由孝子故事正式转变为了一个爱情悲剧。到此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董永传说的面貌。[7]

比较研究

董永的故事在古代流传甚广,我国很多地方都出土了与之相关的文物。

山东济宁嘉祥县紫云山武梁祠第三石第二层上的画像(图1),是对董永故事最早的实物记载,上绘董永以鹿车载父、田间劳作的情景。

图1 山东济宁嘉祥县紫云山武梁祠的董永故事

1930年,洛阳出土了一具北魏中期的“孝子图石棺”[8](图2),上刻有6幅孝子图,其中一幅榜题为“子董永”。图画面左方描绘董永卖身贷钱的情景,钱主坐在轮车上,董永卖身得钱后匆匆返回葬父。右面表现遇仙情景,董永拱手朝仙女跪拜。该石棺现藏于美国艾琼斯美术馆。

图2 洛阳出土北魏中期的“孝子图石棺”

1931年在洛阳故城北半坡出土了“魏横野将军甄官主簿宁懋石室”[9],石室内有榜题孝子孝义故事多幅,其中有“董永看父助时”图,现陈列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在我国甘肃会宁、陇西、永登连城宋墓及山西潞城县北关宋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绘有董永故事的画像砖和壁画。辽金时代董永故事传播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在辽宁辽阳县金厂辽墓、辽宁鞍山汪家峪辽墓、鞍山羊耳峪辽墓、山西闻喜县下阳村金明昌二年壁画墓中,均绘有董永故事。[10](图3)

图3 山西闻喜县下阳村金明昌二年壁画墓

“董永卖身葬父”作为二十四孝之一,其故事不仅是古代文人笔下经常叙述的题材,也成为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重要素材之一,在唐代流行的“变文”和宋元话本小说、杂剧中都是常见的题材,如敦煌写卷中句道兴本《搜神记》、《孝子传》、《董永变文》,俚曲《天下传二十四孝》等[11];明嘉靖《清平山堂话本》所收《董永遇仙传》[12],明代郭勋辑《雍熙乐府》载《集贤宾》曲子等。随着古典戏曲的兴盛,董永故事在明清时期流传更为广泛,出现了大量关于董永故事的剧目,诸如浙江余姚腔或海盐腔的《遇仙记》、《织锦记》,安徽岳西高腔《槐阴记》、倒七戏《七星配》,莆仙戏《董永》,楚剧《百日缘》,川剧《槐荫记》,采茶戏《仙女下凡》等。在新中国成立后,董永故事又被改编成黄梅戏《天仙配》,风行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13]

相关链接

董永故里

关于董永“原生地”一直是学术界不断争议的热门话题。对董永故里有不同说法:有认为在山西运城万荣县,有认为在山东青州(千乘),有认为在江苏东台县,也有认为在湖北孝感县。

(一)故里在山西运城万荣县

孟繁仁在《“董永故里”新探源》中认同此说法。他从董姓的起源和遗迹产生的时间上分析,认为董永故里不可能发生在其他三个地方,他说在今山东青州、江苏东台和湖北孝感等地的董姓都是从外地搬迁而来,有关董永所谓遗迹都是出现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甚至是宋、元、明、清以后,所以这几个地方说是董永故里都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接着他从自己对山西万荣县的实地调查出发论述了董永故里发生在山西万荣县小淮村的合理性,认为直到战争动乱人们才将董永故事传播到其他地方,然后被广泛流传。

扆晓红通过实地调查撰文证明山西万荣县是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其证据是:1.万荣县稷王山一带是中国董姓的发源地。2.在万荣县皇甫乡小淮村一带,现存《董氏家乘》、董永墓、董公祠、“董永故里”石匾等与董永传说相关的遗迹、遗物。3.在万荣县皇甫乡小淮村一带的“小淮十八坡”,人们传承着朴实无华、原汁原味的董永故事,并由传说故事生成了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这是该地为董永故里的铁证。

(二)故里在山东千乘

认同这种说法的学者占大多数。程蔷在她的论文《从董永故事看民间叙事的“复合”性》中虽然只是以董永传说为例来谈民间叙事的复合性问题,但她也认为董永传说早已在东汉形成,是千乘(西汉所置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人。车锡伦也同意董永故里在山东高青县,并认为大致在北宋以后传入东台地区,并附会了当地两则故事丰富了董永传说的情节。但他认为董永传说绝不是历史,各地有关董永的遗迹和墓地都只是后人的附会和伪托。

(三)故里在江苏东台

持这一看法的有汪国璠,他先后写了两篇文章《东台县的董永祠墓及其传说》和《“天仙配”故事的产生、演变和影响》来介绍江苏东台县流传的董永传说及有关遗迹,并认为董永卖身葬父是确有其事,还认为东台县西溪镇是“董永生此葬此”的地方。

(四)故里在湖北孝感

持这一说法的有宋焕文,他在《关于江苏山东等地的董永故事传说》中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各地县志,认为“东台县的董永传说,基本上在清代流传起来的”,还据《泰州志》的记载认定董永事迹“在孝感,而不是在泰州(东台)”。

吴崇恕、李守义也认为“孝感是董永故里”。他们列举了与“董永和七仙女”有关的故事传说、谚语、歌谣等,并从孝感是楚剧的发源地和剪纸之乡两方面论证,认为在同一地域内,同时产生和流传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是“孝感是董永故里”的有力印证。[14]


参考文献

[1] 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尉氏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尉氏县张氏镇宋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6(3).

[2]原发掘报告认定墓葬为宋代,且壁画部分字迹已漫灭不清,原题字作“□□行孝”、“焦花女哭□”。有学者研究认为,墓葬年代应为元代,原题字当为“曾参行孝”、“焦花女哭麦”。参见刘未:《尉氏元代壁画墓札记》,《故宫 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3期。

[3]资料来源: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第40页,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

[4]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5] 赵超.二十四孝在何时形成[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2).

[6]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一说为元代郭居敬编录,《关中理学渊源考•处士郭先生居敬》中说:“郭居敬,尤溪人。博学,事亲欢顺。亲没,哀毁尽礼,尝摭虞舜而下二十四人孝行之概序而系之以诗,以训童蒙。”一说是郭居敬之弟郭守正,韩泰华在《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中写道:“坊间所刻《二十四孝》,不知所始。后读《永乐大典》,乃是郭守敬之弟守正集。”一说是郭居业撰。潘守廉在《二十四孝图说并诗》的自序中说:“至元朝郭居业始将伊古以来孝行卓著者集二十四人,名二十四孝,以昭后世。”

[7] 黄霜.董永传说研究述评[J].文学教育,2013(7).

[8] 陈传席.北魏孝子图石棺[J].文物天地,1990(6).

[9] 王建伟.汉画董永故事源流考[J].四川文物,1995(5).

[10] 朱瑶.董永故事文物文献考述[J].孝感学院学报,2007(1).

[11] 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2]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13] 朱瑶.董永故事文物文献考述[J].孝感学院学报,2007(1).

[14] 黄霜.董永传说研究述评[J].文学教育,2013(7).

(责编:吕兵伟)

趣味猜想

以下是河南尉氏县张氏镇元代墓葬中所绘四幅孝子图之一,请猜猜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故事?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申丽霞,女,现就职于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文博馆员,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研究。

杨颉慧,女,郑州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系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学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