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翼镞
文物名片

三翼镞,铜器,春秋中期,残长5.1厘米。1936年河南省辉县琉璃阁甲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1935年8月,位于辉县县城南郊的琉璃阁以北,当地农民在掘地时得铜鼎一件,县政府呈报当时的河南省政府,省府令河南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前往发掘,于9月4日动工,至11月5日峻事。在发第一坑之后,又在其北三四米处,发现第二坑文物存在,于10月26日开始第二次发掘,经过15日完事,于11月16日运交省博物馆。此两坑文物为两座墓葬,发掘者将其命名为甲墓、乙墓,共出土铜、玉、石、陶器等1000余件,三翼镞便是出土于其中的甲墓东北隅。[1]

图1 三翼镞局部

这件战国时期的三翼镞,前锋尖锐,截面呈三角形,有后锋,有三翼,且分别外张,翼后三分之二为镂空状,翼尾有波浪形细支撑与关相连。这种三翼镞的设计形式,使箭在飞行中接受的空气阻力比较均匀,使箭的稳定性更好;而三翼之间形成的夹角具有与双翼镞叶面上的血槽同样的功能,使三翼镞杀伤力与穿透力兼顾的特征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青铜镞必需附在箭杆上才能远射,杆的基部扣弦处被称作“括”,括上占全杆五分之一处设有“羽”,羽则是用来防止箭大飞行时的摆动,镟、杆、羽齐合后,就形成了一支完全意义上的“箭”。

文化解读

镞(zú),俗称“箭头”,是箭铤前端最具杀伤力的部分。由尖锐的锋和张开的两翼以及脊和铤组成。由于矢镞器形的特殊,所以它全身的各部分都有专名:前端的尖头称为“前锋”,而两边则称为“翼”,翼上的锐利部分称为“刃”,翼下垂的刺称为“后锋”,后锋与脊相连处称为“本”,中间为“脊”,脊后端与铤连接处叫“关”,关后端的圆棍为“挺”。

弓箭作为出现最早的冷兵器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先民就已经使用它进行捕猎。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zhì)峪村发掘出的一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镞,加工精细,前锋锐利。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这枚长约2.8厘米的薄片石箭镞的产生年代距今约有2800年以上,发明并使用弓箭的年代可以追溯至更远的年代。《易经·系辞》中载:弦木为弧,剡(yǎn)木为矢。弧,就是木制之弓;矢shǐ,就是箭的古称。在考古发掘中,我们很难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现在),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到了新石器晚期,有些箭镞被磨制得规则对称,十分光滑,已与其后的金属箭头很是近似了。

而青铜矢镞则是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开始出现,其后才大量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矢镞形体较小,翼的末端呈后掠式,铤(tǐng)短,也有锥形头和阔翼无后锋的。商代早期矢镞已大量使用,它的形制除一部分和二里头文化期的相同以外,另外还有短脊实铤式的矢镞。到了春秋中期,矢镞两翼张开,出现了镂空镞和三角形镞。到了战国时期,镂空镞已大量使用,这件战国时期的三翼镞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情况。同时,在古代,装箭的袋子一般被称作箙(fú),由皮革或木制作而成。

和镞一样,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弓的形制也经过多次改进而变得更富有弹力。在商代已出现了用两层以上材料粘成的合体弓,比原始的单体弓更为强韧,大大延伸了箭的射程。商周时期的车战中,弓箭是双方主将执掌的主要兵器,从出土的实物来看,除了弓箭用木、竹制作的长弓、短弓、单弓和双弓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高级一些的复合弓开始面世。进入汉代后,为了适应步兵作战、水军作战以及骑兵作战的需要,人们制作了更加利于实战的弓箭,形成了虎贲(bēn)弓、角端弓、雕弓、路弓和强弓等名称形制不同的品种。

弓箭作为能够远距离射杀敌人的武器,在古代被人们列为兵器之首,其应用自是相当普遍。当时的贵族、将门之子被从小教习射箭;作为一门技艺,“射”成了公亲大夫必须通晓的“六艺”之一,不仅在国君会盟、宴会上被视为一种尊贵的礼仪,而且在民间风俗中也以它作为礼节。比如家生了男孩就在门口挂一张弓,期待男孩长大后勇武有力,能挽善射。

有了弓和箭,至关重要的就是持弓者的力量。在古代,一般上等弓的拉力在120斤左右,力气特别大的勇士则能拉开300斤的强弓,因为弓的挽力决定了箭的射程、穿透力和命中精确度。由于射击对象的不同,箭杆、箭镞的尺寸、形状和重量都会有所调整和变化。在考古实例中,山西晋城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在一根粗大的胯骨上还嵌进一个在脊形“铁头铜尾镞”箭头,显然是当年恶战中射入的,可想而知,射出这样的箭需要多大的力量。关于矢镞,还有一段老少皆知故事,这就是三国时“关云长刮骨疗伤”。《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中载: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身穿透其左臂。后伤口虽然愈合,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而当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一边喝酒吃肉,一边疗伤,“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作为武器,为了能够提高弓箭的杀伤力,扩展箭的使用功能,古人把小小的矢镞设计得五花八门,有双翼式、三翼式、扁叶式、柳叶式、血槽式和圆锥式等等不同品种,而河南辉县甲乙墓的这件三翼镞便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古代的战争,常常以军阵对垒的形式而展开,弓箭在军队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相当的重要,据唐代的《太白阴经·器械》中记载:唐一支军队编制12500人时,装备“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弦三万七千五百条,箭三十七万五千支。”弓箭手们如果在战阵前以一字排开,拉弓射箭。千弓同射,万箭齐发,那一定是矢如雨落,箭若飞蝗,一场残酷充满血腥的战争就此开始了。

实战中的矢镞,常常被加以特殊设计,如在铸造镞时带上血槽、倒刺。血槽可以让中箭人的血迅速流失,失去战斗的能力,而倒刺能够令中箭者痛苦万分,无心再战。为了进一步提高弓箭的杀伤力,古人还在矢镞上涂上砒霜和毒药,被射中的人马立时呼吸困难、全身瘫软,可谓是“见血封喉”。

比较研究

青铜镞作为古代的一种常见兵器,不论是在中原及周边地区还是在我国境外的其他地区,在整个青铜时代,青铜镞都是属于不同族群和地区共有的重要兵器。

西安老牛坡商文化三期出土的一件三翼铜镞[2](图2),镞身有三翼,三翼很宽,前聚为锋,无后锋,铤为圆柱状,有关,鏃身与铤分界明显,通长6.2厘米。

图2 西安老牛坡桑文化三期出土的三翼铜鏃

长兴县博物馆收藏1件龙溪岗出土的三翼鏃,鏃身较窄,圆脊上附三翼(三刃)[3](图3),间距120度角,三刃成弧线收成前锋。无后锋。圆銎管。通长4.2厘米,銎管长1.7厘米。

图3 长兴县博物馆收藏龙溪岗出土的三翼鏃

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不仅有三翼镞还有三棱镞。三棱镞,鏃身断面呈三角形,无外伸之翼,脊三条棱既是其刃;三翼鏃,鏃身愿脊上附有三翼,形成120度角,三翼形成三刃[4]。三棱镞鏃身断面成三角形,无外伸之翼,脊三条棱即成刃,脊下透出本。

河北藁城台西村的早期商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三棱镞[5](图4),镞身断面呈三角形,铤圆形,下端残,残身长5.8厘米。 

图4 河北藁城台西村出土的三棱镞

长兴县博物馆收藏的小浦收购站上交的三棱镞[6]身底部向前呈斜直状态较缓地聚敛成锋。镞身三面均凹陷成血槽。铤短粗。通常3.5厘米,铤长0.6厘米。(图5)

图5 长兴县博物馆收藏小浦收购站上交的三棱镞

三翼鏃和三棱镞早在商代二里岗时期就已并存,到战国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武器之一,也是战争中最主要的武器之一,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从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此类鏃大部分都是尖锋利刃的形式。相比之下,三翼鏃更突出附翼,三翼所形成的夹角使其在飞行中,能够均匀的受到空气的阻力,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并且远程攻击力更强,穿透目标的力度更强。因此在中国古代战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看,除了礼仪用镞之外,三翼镞和三棱镞形制的大体取向是简约化。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不断从中提取精锐部分,舍弃各种不合理因素。从体形较大、两翼较宽,并有长而锋利的倒刺,到最后形体变细长,不再过多地注重宽翼和倒刺,而更注重射程及穿透力。这同样也反映了战国时代,战争的规模、剧烈程度与频繁程度以及防护措施的发展,在兼顾镞的杀伤力的同时,都对镞的远程攻击力与穿透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链接

辉县甲乙二墓[7]

辉县位于河南境内,西连太行与山西交界,北接林虑山与壶关,东南毗邻新乡、修武,卫河南绕,从古至今,是文人学士散聚之地。辉县境内古代文化的墓葬遗址分布相当密集。特别是殷商到东汉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丰富,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辉县甲乙二墓是由河南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于1936年在琉璃阁墓地发掘的,出土铜器、玉器等各类文物上千余件。自发掘以来,一直没有正式发掘报告出版,两墓器物在战争年代几经辗转,已混淆在一起。以现场发掘照片、发掘者相关论文及相关著作来确定出土器物所在的墓别及形制。

甲墓器物,包含丰富,其中青铜礼乐器品类齐全,乙墓出土的器物,在数量、形制与规模上,略逊于甲墓,但在同一墓地贵族墓葬组合亦属于上等。甲墓与乙墓并列,而墓制与出土器物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多数学者因此认定甲乙二墓为夫妻异穴祔葬墓。甲乙二墓均为坐东朝西的长方形竖穴墓。甲墓东西长约11米、南北宽10.3米,深约11米左右,乙墓距甲墓北约4米的位置,乙墓长约9.1米,宽约7.6米,深11米余。甲墓的椁室柏木长约3.34米,其尺寸与《礼记》载天子所用题凑之椁室的既定柏木大小相差无几,课件甲墓规格非同一般贵族,祔葬的乙墓柏木规格略小于甲墓,其随葬的器物中没有兵器与乐器,想必为夫人墓。

关于甲乙二墓的年代与国别,自器群出土以来,由于出土资料不全,一些学者只能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和地理位置,提出不同的见解,各学者说法不一。但根据随葬青铜器器形纹饰的风格上传统与创新因素并存,正是春秋中晚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与春秋中期偏晚的新郑郑公大墓相比,在新旧因素的结合方面,辉县甲、乙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甲乙二墓青铜器群中部分保留了西周末到春秋早起的风格,同时又具备了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的新器形。因此,作为琉璃阁墓现有已发掘墓葬的最早阶段,甲乙墓的年代应在公元前550年后,稍晚于新郑郑公大墓,属于春秋中期偏晚的墓葬。

箭镞的别样功能

青铜镞的发展历程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联系的,因此出土的铜镞形式是多样化的。外形锋利的具有很强的杀伤力;镞身圆钝的似乎就没有什么杀伤力,而有些制作的很华丽,更像艺术品。从远古后羿射日的传说,到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的射礼,再到“桑弧蓬矢以举之”的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弓箭除了具有狩猎和战争的作用,还在礼制和习俗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礼射用镞

“射”在先秦是男子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男子在社交聚会时会经常互相切磋射箭技艺,慢慢地在其中衍生出等级差别,形成各种不同层次的礼射活动。礼射分为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大射在祭祀时举行,宾射在天子接见朝觐的诸侯或诸侯互相朝会时举行,燕射是在闲暇宴饮时举行,乡射则是每到春秋两季,地方上举行的以选拔贤能为目的射箭比赛。

射礼当中体现秩序井然的等级制度,参加者必须按照严格的礼仪来行事,以显示长幼有序、尊卑有礼的等级尊严。具体到礼射用箭,文献中记载每人在射箭的时候每次拿四支箭。在考古发掘中,墓葬出土的镞确实经常会有同样形式的四枚或者两枚共出。通常而言,礼射用镞制作精美,有的带有花纹;数量极少,而且在后代极少重复。

弋射用镞

先秦非作战的射箭活动除了礼射外,还有一种很重要且极为盛行的活动——弋射。

弋射是古代一种古老的射猎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用系着绳子的箭射猎飞鸟,以箭矢的牵引把绳子抛射到空中,靠绳子束缚飞鸟脖颈、羽翼的办法来获得猎物。了解了弋射的方式,就可以知道其所用的镞的目的不在于射杀,而是要牵带绳索,在空中将猎物缚住。因此,弋射时发出的箭要飞得比猎获的目标高,这就需要镞的前端比较重。但是这种戈射的方法早已失传。

在考古中发现的一种长身圆柱形的镞比较符合弋射的条件。“它是一种长身圆柱形的铜镞,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只在殷墟发现一件,西周时期数量有所增多,西周晚期出现带有花纹的制作精美的样式,但这类镞真正进入繁荣阶段是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有成捆出土的现象,既有素面的,也有装饰精美的。”

投壶用镞

先秦时期的镞还有娱乐性的用途,即投壶。

投壶最早可能源于礼射。《仪礼》中记载,礼射中,对输的人要罚酒,可能这种性质促使其最终发展成完全娱乐性质的活动。

投壶活动是宴饮时,宾主在鼓乐声中将矢投向壶内,投入的为胜,投不中为输,对输者进行罚酒,由旁边的司射裁判。所用的镞的形状在文献中没有提及,但考古中出土过一种具有特殊形制的铜镞。这种镞的个体很小,无翼,镞身形状或是圆锥状,或是圆锥状镞首下接一小段圆柱状身,镞身有很多是极短的。这种形制的镞个体小,重量轻,基本上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且都是在一些较大型的墓葬中。它的作用显然不是战争用,而用它来弋射,其重量又过轻,不能射高,所以极有可能是投壶之用箭。

   

参考文献

[1] 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李宏《墓葬的发现与发掘历史》:15,236.

[2] 刘士莪.老牛坡[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3][6] 毛波.长兴出土的青铜戈与鏃[J].东方博物.第四十九辑.

[4] 石岩.青铜三翼鏃与三棱镞出现年代考[J].北方文物,2005(1).

[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7] 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M].

趣味猜想

为什么两翼鏃会发展成三翼鏃和三棱镞?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杨扬,女,郑州大学法学学士,文博馆员,现供职于河南博物院,着力于博物馆学及历史文化研究。

蔡杰,男,现供职于河南博物院,文博馆员,主要从事先秦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