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岳墓志
文物名片

荀岳墓志,青石质,高75厘米,宽42厘米,厚9厘米,1917年河南偃师出土。志石藏于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拓片藏于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1978年,晋中书侍郎荀岳墓志由偃师老城武亿捐赠给偃师文物主管部门。经考古工作者调查,此墓志1917年出土于偃师邙山脚下的潘屯至社楼一带,系坟庄人刘德发在村东自家地里打井掘得[1]。该墓志呈圭形,无纹饰,四面刻字,书体均为隶书。墓志正面17行,背面18行,各行21字,其两侧各刻有3行字,通体多处残损[2]。志文记载了荀岳的世系及死葬年月、籍贯、享年,并附有晋惠帝两份诏书。背面记载了荀岳的名字、生日和历任官职,并附记其妻刘氏的世系及其子女名字和婚嫁情况。志右侧字3行,前2行每行21字,刻荀岳夫人卒葬日期;其左侧字两行,行最多者10字,补记其子职官,兼及孙名字。墓志除空格外,全文共692字。

图一  西晋荀岳墓志(正面)

图二  西晋荀岳墓志(背面)

荀岳墓志碑文坚排共40栏,碑文如下:

晋故中书侍郎颍川颍阴荀君之墓/

(正面)君以元康五年七月乙丑朔八日丙申歲在乙卯疾病,/卒。君乐平府君之第二子,时年五十。先祖世,安措于颍川颍阴县之北。其年七月十二日,大雨过常,旧墓下湿,/崩坏者多。圣诸嘉悼,愍其贫约,特赐墓田一顷,钱十五/万,以供葬事。是以别安措于河南洛阳县之东,陪附晋/文帝陵道之右。其年十月戊午朔廿二日庚辰葬。写诏/书如左:/诏中书侍郎荀岳,体量弘简,思识通济,不幸丧亡,甚悼愍之。其赐钱十万以供丧事。/诏故中书侍郎荀岳,忠正简诚,秉心不苟,早丧才志,既∥愍惜之。闻其家居贫约,丧葬无资,脩素至此,又可嘉悼/也。旧墓遇水,欲于此下权葬。其赐葬地一顷,钱十五万,/以供葬事。/皇帝闻中书侍郎荀岳卒,遣谒者戴璿吊。/皇帝遣谒者戴璿以少牢祭具祠故中书侍郎荀岳。/尚饗!

(背)岳字于伯,小字异姓,以正始七年正月八日癸未生于/谯郡府丞官舍。以咸宁二年七月本郡功曹史在職,廿/四日还家。十月举孝不行。三年七月司徒府辟。四年二/月十九日戊午应命署郎徐州天曹属。太康元年十二/月举秀才,二年正月廿日被戊戌诏书除中郎。三年八/月廿七日庚戌诏书除太子舍人。六年十月七日辛巳/除尚书左中兵郎。七年七月十七日丁卯疾病去職,被/壬申诏事除中郎。十年五月十七日除屯骑始平王司/马。十二月廿七日除中郎参平南将军楚王军事。永熙∥元年九月除参镇南将军事。永平元年二月三日除河/内山阳令,元康元年三月廿五日到官。三年五月四日/除领军将军长史,六月六日拜。四年五月五日除中书/侍郎,六月二日拜。/夫人刘,年卌五,东莱刘仲雄之女。息女柔,字徽音,年廿,/适乐陵石庶祖。次息男隐,字鸣鹤,年十九。娶琅琊王士/玮女。次女和,字韶音,年十七,适颍川许昌陈敬祖三日妇。次女恭,字惠音,年十四,适弘农杨士产拜时。晚生二女皆不育。

(右)夫人刘氏,年五十四,字简训。永安元年嵗在甲子三月/十六日癸丑卒于司徒府。乙卯殡。其年多故,四月十八∥日乙酉附葬。

(左)隐,司徒左西曹掾和夫卒。/子男琼,年八,字华孙。

该墓志记述了墓主人为荀岳,字于伯,颍川颍阴县(今许昌市)人,生于曹魏正始七年(246年),卒于西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享年50岁。根据墓志,荀岳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任“功曹史”起,历任“屯骑始平王司马”、“中郎参平南将军楚王军事”、“镇南军事”和“中书侍郎”之职。按碑文,可知荀岳是西晋时期一个“忠正简诚,秉心不苟”的士人。

关于荀岳,正史中未见其记载,也就没有明确他与“颍川荀氏”家族的关系,以及他所处的地位。笔者在研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试着通过荀岳墓志中的文字记载,翻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由荀岳及其儿子荀隐的点滴记录入手,重新审视荀岳其人,并对他与“颍川荀氏”家族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和考证。

荀岳墓志中载有荀岳为:“君乐平府君之第二子”。余嘉锡先生在对《世说新语》进行笺疏时写道:“按《世说新语》引《荀氏家传》:‘岳父昕,乐安太守’,当据荀岳墓志作‘乐平’以正之。”[3]他认为荀岳的父亲为荀昕。《三国志•荀攸》裴松之注引《荀氏家传》载:“衢子祈,字伯旗,与族父愔俱著名。祈位至济阴太守。”[4]可知荀衢的儿子为荀祈。余嘉锡先生认为,“昕”和“祈”应为一人,是字形相似而误,或者是荀祈曾历任济阴、乐平两郡,而碑与传各举其一。笔者与先生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荀祈和荀昕为同一人,即荀祈为荀岳的父亲,而荀衢则为荀岳的祖父。

荀岳墓志中载:“息男隐,字鸣鹤。隐,司徒左西曹掾。子男琼,年八,字华孙。”南朝学者刘孝标在标注《世说新语•排调》时,注引《晋百官名》曰:“荀隐字鸣鹤,颍川人。”[5]余嘉锡先生则引注《荀氏家传》曰:“隐祖昕,乐安太守。父岳,中书郎。”[6]由此可知,荀隐,字鸣鹤,颍川人,他的祖父是荀昕,为乐安太守,父亲是荀岳,官职为中书郎,这与墓志中载荀岳为晋中书侍郎一致。

据《三国志•荀攸》中载“攸叔父衢。”另载:“荀攸字公达,彧从子也。祖父曇,广陵太守。及曇卒,故吏张权求守曇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7]可知,荀衢是荀攸之叔父,荀祈与荀攸应为同辈。由此,荀攸就是荀岳的叔父。

另据《三国志》注引《荀氏家传》载:“曇字元智。兄昱,字伯脩。……攸父彝,州从事。彝于彧为从祖兄弟。”[8]这里的彧指曹操重要的谋士荀彧,他是荀攸的叔父。据此,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辈,所以荀彧应是荀岳的祖父辈。至此,荀岳与魏晋时期颍川荀氏家族的关系就较为清楚了,其是颍川荀氏家族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

西晋中书侍郎荀岳墓志书虽为隶书所写,但其中却带有楷书的意味,是一幅难得的晋代书法石刻作品,不失为我国早期墓志中难得的珍品。[9]同样,荀岳墓志也为考察西晋皇陵的方位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汉晋时期“颍川荀氏”家族渊源及其家族的兴衰发展等问题,亦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化解读

荀岳墓志中,同时记录了其墓葬的埋葬位置以及皇帝的两份诏书,由此不仅可知皇帝对荀岳的厚爱,而且为进一步了解西晋时期的附葬礼俗和社会礼俗提供了佐证。

首先,荀岳墓志中载有其:“陪附晋文帝陵道之右。”从而证明了西晋时期仍存在附葬习俗,也正是基于墓志记载,考古工作者在上世纪才发现了西晋皇陵以及其附葬墓区。而其墓志中又载:“夫人刘氏,年五十四,字简训……乙卯殡。其年多故,四月十八日乙酉附葬。”则再一次确认了附葬制度的存在,进一步表明了“臣附君,妻附夫”的附葬礼俗。西晋的世家大族一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亦聚族而葬,荀岳墓志中也提到他们祖茔本来在其故乡颍川郡颍阴县,但因天气原因造成墓崩坏,所以荀岳被葬于晋文帝陵墓旁,按照礼俗制度,荀岳的妻子刘氏也就顺理成章的附葬于此。

据相关史料可知,荀岳死时正是惠帝时期,那么荀岳墓志中的两份诏书应为其所书。第一份诏书载:“诏中书侍郎荀岳,体量弘简,思识通济,不幸丧亡,甚悼愍之。其赐钱十万以供丧事。”可知惠帝赐荀岳钱十万以供其丧事。而第二份诏书诏载:“故中书侍郎荀岳,忠正简诚,秉心不苟,早丧才志,既愍惜之。闻其家居贫约,丧葬无资,脩素至此,又可嘉悼也。旧墓遇水,欲于此下权葬。其赐葬地一顷,钱十五万,以供葬事。”清楚记录了赐荀岳墓地一顷和钱十五万,以供其葬事。从而再一次表明了西晋时期的贵族大臣在其死后,依然要对皇帝从属,依附于皇权的礼俗。《晋书》中没有直接言明陪葬之事,但是王沈、贾充等大臣均有被赐茔田的记载,《晋书•羊祜传》载有:“琇等述祜素志,求葬于先人墓次。帝不许,赐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10]

西晋时期,皇权一方面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和辅佐,另一方面为加强皇权统治,皇帝往往要求重要大臣死后陪葬于皇陵附近;而对于臣子来说,附葬则是极高的荣典,可见皇帝对荀岳可谓是皇恩浩荡。

墓志对荀岳妻子刘氏简训载有:“夫人刘,年卌五,东莱刘仲雄之女。”另有:“夫人刘氏,年五十四,字简训。”由此,可知刘简训出身名门望族,是东莱郡刘毅之女。刘毅,字仲雄,东莱掖县人,西汉城阳王刘章的后代,曹魏及西晋官员。颍川荀氏作为当时的一流士族,其联姻对象亦多为高门大族,实行士族内婚制,荀岳的婚姻就是这样的。由于世家大族和门阀士族以门第等级组成为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集团,他们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身居显官,再加上门生故吏等组成强大的政治势力。为了保持自己在社会、政治上的特殊地位,继续自身对寒门和平民的统治,士族们严格士庶之分,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士庶不婚。另据荀岳墓志可知,荀隐娶琅琊王纬(王祥族)之女为妻,琅邪王氏在晋朝也是一流的高门士族;荀柔适乐陵石庶祖(石鉴族),荀和适颍川许昌陈敬祖,荀恭适弘农杨氏(杨骏族)。总之,荀岳家族的联姻对象同样皆是士族。这样的士族内婚姻,在巩固世家大族姻亲关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在家庭内的地位。刘简训拥有本人的墓志,而且她三个女儿的名字和婚姻情况亦见于荀岳墓志,而且家族成员的具体情况体现在墓志也是西晋丧葬礼俗的一种反映。夫妻同穴而葬,分立墓志文本,也体现出墓主对其家族亲情的一种认同感。

比较研究

魏晋时期是墓志开始定型的过渡时期,据《宋书•礼志二》记载,晋武帝曾于咸宁四年下诏禁碑云:“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11]由此,从东汉以来盛行的墓碑被藏于墓室中的记载墓主信息的墓志所代替。墓志一般高度在一米以下,宽度在半米之内,形制与汉代墓碑相似,只是尺寸比墓碑小。

西晋时期的墓志一般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按照碑首的形状可分为圭首、螭首、半圆首和方首四种,其中圭首墓志大概高60-102厘米,宽16-57厘米。

圭首墓志主要有郭槐、徐义、河南偃师首阳山4号墓主、荀岳、王□。

郭槐墓志全称是《夫人宜成宣君郭氏之灵柩》,1930年出土于孟津县乐平村,现存北京图书馆,西晋元康六年(296)刻。墓志高70厘米,宽38厘米,共12行,每行15字。郭槐是西晋贾充之妻,是为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之母。贾充历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等职,官居一品。贾充薨后,葬礼位居人臣之极,史载:“追赠太宰……葬礼依霍光及安平献王故事,给茔田一顷。”[12]郭槐死后“谥曰宣,特加殊礼”[13]。此墓志之笔法具有隶书特点,章法齐整,各字间距离紧凑均匀。

图三 西晋郭槐柩铭

徐义墓志(徐美人墓志)是1953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老城北五股路小学院内,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西晋元康九年(299)刻葬。墓志呈碑形,志高90厘米,广51厘米,两面均刻有文字。徐义被封为后宫妇官“美人”,她长期服侍贾充长女贾南风及次女贾午,虽然官品为千石,但她“宠遇殊特”[14]。此墓石刻文字排列整齐,字形端正规整,是为魏碑体的先驱。

图四  西晋徐义墓志

与徐义人墓志同时发掘的西晋王□残墓,墓道长达37米以上,墓主应为西晋上层人士。[15]

图五 西晋王□残墓

河南偃师首阳山出土的陪葬帝陵的圭首石志,正面光滑,无字,亦属于西晋大墓。

综上所述,西晋出土的圭首碑形志的主人多为与皇室关系密切之人,重在礼制意义,墓主多为高官,有的虽然品级不高,但是受到皇室特殊礼遇,多数陪葬帝陵,是墓主生前尊荣的重要体现。[16]

相关链接

颍川荀氏的地位

颍川荀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祖先可追溯到周代时期的姬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记载:荀,出自姬姓。春秋时,晋大夫荀息,裔孙骓、嘉、会,皆为卿大夫,其族为大,别为三族:一曰晋公族逝敖,生林父,为文公中行将,谓之“中行荀氏”;二曰林父之弟首,食邑于知,以所食邑氏,谓之“荀知氏”;三曰逝敖曾孙欢,食邑于程,谓之“荀程氏”。汉宣帝名询,当时改荀为孙,以避上讳,故刘向校荀卿书谓之“孙卿子”。十一代孙遂,居颍川,复本姓。遂生淑,字季和,有子俭、绲、靖、焘、注、爽、肃、专,时人谓之“八龙”。爽生彧,字文若,自有传。[17]

荀氏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活动范围大致在今山西、 河南一带。

颍川荀氏一支是荀子的后代,正如《元和姓纂》中记载:荀,周文王第十七子郇侯之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荀。晋有林父,生庾。裔孙况……况十一代孙遂。遂子淑,字季和;生俭、绲、靖、爽,号‘八龙’……”[18]

东汉时荀氏迁居于颍川郡,并恢复荀姓,而后逐以颍川为郡望。

“颍川荀氏”其家族势力从东汉末逐渐兴起,直至魏晋得以提升和发展并达到顶峰。荀氏中见于正史记载者达一百多人,且在中央做文职高官居多,主要是一个士大夫官僚世家,墓志中荀岳任中书侍郎一职,也进一步证实了“荀氏家族”在西晋时期的地位。荀氏的姻亲之家基本上属于高门大族,且与皇室联姻,绵延两晋,一直与皇室保持亲戚关系。在魏晋时期,衡量士族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婚宦,墓志中荀岳与其妻子的婚姻也是基于此建立的,其后笔者将对进行细述。从这两方面来考察汉晋时期的“颍川荀氏”,其家族都称得上是“名门望族”。

众所周知,魏晋时期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中正品较高则起家官也高一些,而一些高门士族子弟往往凭借中正二品占据一些职位清闲但禄秩较高的职位,称为“清官”。史称“员外侍郎及给事冗从,皆是帝室茂亲、或贵游子弟。”[19]高门士族的子弟往往从十余岁就先依据家门权势获得九中的上品,再通过担任各种“清官”起家。

那些凭借父辈的勋功而授以“散郎”之官,就是一种优待褒奖,使其享有俸禄而免除征役。散官不用承担赋役和徭役,往往作为起家之选、转迁之选,是受领者拥有个人高贵社会身份和家庭背景的标志。而且受领者享有国家俸禄,所以散官的起家意义远远超过其本身的官职意义。荀岳祖辈官有官爵,其福荫及后人,志文载有其本人“功曹史”起家,历官19年,任官职14余种,荀岳祖辈有官爵并荫及后人。[20]其子荀隐,官职“司徒左西曹掾”等,也是当时这种官场世俗的体现。 志文还载有荀岳死后,晋惠帝颁布两份诏书,并派专人悼念,足见荀岳生前的重要地位,以及“颍川荀氏”家族在西晋时期社会地位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西晋帝陵勘察记[J].考古,1984(12):1097.

[2] 邵文杰.河南省志•文物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479.

[3] 余嘉锡撰.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927.

[4] 晋•陈寿.三国志•荀攸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0:321.

[5] 余嘉锡撰,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927.

[6] 余嘉锡撰,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927.

[7] 晋•陈寿.三国志•荀攸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0:321.

[8] 晋•陈寿.三国志•荀攸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0:321.

[9] 张敏波.从<荀岳墓志>探析西晋君臣之间丧葬礼俗[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56-58.

[10] 唐•房玄龄.晋书•羊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21.

[11] 梁•沈约.宋书•礼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407.

[12] 唐•房玄龄.晋书•贾充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170.

[13] 唐•房玄龄.晋书•贾充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171.

[14] 陈直.晋徐美人墓石考释[J].中原文物,1980(1):27.

[15]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工作队.洛阳晋墓的发掘[J].考古学报,1957(1):185.

[16] 王佳月.试论两晋墓志的演变和等级性[J].东南文化,2012(5):95.

[17] 宋•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95.

[18] 唐•林宝撰、岑仲勉校.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十八谆[M].北京:中华书局,1994:375.

[19] 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1054.

[20] 熊冰.<晋故中书侍郎荀岳墓志>中的西晋职官文献学考释[J].社科纵横,2013(6):213.

趣味猜想

根据您对荀岳的了解,他和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荀彧是什么关系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王莉娜,女,上海师范大学史学博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