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造像
文物名片

弥勒佛造像,汉白玉,唐代,通高145厘米,宽72厘米,厚62厘米,新乡博物馆早年征集,1997年入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弥勒佛造像,汉白玉雕造。弥勒头现肉髻,额上发际及肉髻呈品字形刻出三个右旋式涡轮纹。面相方圆饱满,外形柔和,五官表现出明显的汉族人特征。颈饰三道蚕纹,外着扁衫式袈裟,内着僧祗支,胸前束带打结。袈裟从右胁下甩向左臂,然后从右肩探出下垂身前,满覆右臂。衣褶垂至足部。这种袈裟样式不同于北朝晚期以来的圆领通肩袈裟和双领下垂式袈裟,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新的佛装样式。袈裟折纹的处理具有很强的写实性,特别是肩、胸及腰部的转折衔接柔和自然。左手下垂自然放于膝上,右手屈肘前伸,掌心朝前,手指残缺,施说法印。双腿下垂倚坐于方形台座上,足踏两朵盛开的莲花。佛座下的方形束腰须弥台座,四角各雕一夜叉扛托,且在每面的中间雕一兽首。造像除手指有残损外,保存完好。

图1  弥勒佛造像头像

该像无纪年,其造像风格与表现手法显示出鲜明的唐代特征。佛首额上的三个右旋涡轮纹以及扁衫式袈裟,是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显著特征,如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等。在雕刻上改早期的直平刀法,而采用向下凹入的新圆刀法来表现衣纹,使线条更加流畅。同时运用浅浮雕、高浮雕及透雕的表现手法,使造像更具写实效果,故该像应为唐代造像无疑。

文化解读

弥勒,意译为慈氏,名阿夷多。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记,他原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来成为释迦佛的弟子,先于释迦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宫。释迦佛灭度后,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从天宫下生到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教化解脱众生。弥勒成佛以前,被称为弥勒菩萨。在中国,从两晋时期就开始流行弥勒信仰,到十六国时期,弥勒信仰的主要经典都有翻译。先后共有十余种译本:西晋太安二年(303年),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后秦弘始四年(402年),鸠摩罗什译《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后秦弘始四年;南朝宋时,沮渠京声(?~464年)译《弥勒上生经》;东晋时,译者不详《弥勒来时经》;北魏永平元年至东魏天平二年(508~535年),菩提流支译《弥勒菩萨所问经》等。由于唐代译出了《阿弥陀经》,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开始越来越多,故阿弥陀佛信仰超越了弥勒信仰,但弥勒思想并未消失,一直影响到中国近现代。中国的弥勒信仰分为两派,一派为上生信仰,即信仰于兜率天说法之弥勒菩萨,而欲往生兜率天;另一派为下生信仰,相信弥勒将来下生此世界时,于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以救度众生,而自己亦能生此世界,于龙华树下听受说法。上生信仰者,始有道安(312~385年),据《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所载,前秦苻坚遣使西域,携回弥勒结珠像等,道安开席讲法时,常罗列尊像。继有戴颙,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龙华寺。又据《名僧传钞》载,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年),法祥建弥勒精舍。此外上生信仰者还有道矫、僧业、慧严、道汪、道法、法盛、昙副、昙斌等。至唐代,玄奘、窥基亦弘扬兜率上生信仰,弥勒上生信仰成为法相宗的传统。下生信仰亦甚为普及,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载,南朝宋明帝撰《龙华誓愿文》,周颙作《京师诸邑造弥勒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作《龙华会记》。南岳慧思作《立誓愿文》,叙述弥勒下生之说。而武则天以女人位居人极,这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相冲突。为了论证其即位称帝的合法性,而利用佛教大造舆论。用薛怀义等伪造《大云经》来宣扬武则天是弥勒下生,作为其成为第一个女皇帝的宗教上的依据。武则天即位后在证圣元年(695年)又给自己加上了“慈圣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的称号,俨然以弥勒自居。在其执政时期,石窟造像出现空前绝后的盛况。统治者借助弥勒未来下生成佛的地位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本来出世的弥勒信仰,被用来达到完全功利性的治世目的。统治阶级极力利用弥勒信仰,就是为了把信徒对现实利益的关注引向对弥勒净土的向往,从而维护现存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

比较研究

在中国佛教史上,弥勒的影响尤为显著。从现存的佛教遗迹可以看出,弥勒的相关造像不胜枚举。如弥勒菩萨与弥勒佛的单身金铜造像与石窟中的雕塑和绘画都极为多样,尤其是北朝。南齐建武年中,僧护曾发愿于剡县石城山雕凿千尺弥勒像,然愿未果而入寂,后由僧祐于天监十五年(516年)完成,世称三世石佛、剡县大佛。北魏献文帝时,凿造大同云冈第十三窟弥勒洞,安置16厘米高之倚像,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内有太和、景明、永平等年间所造之大小弥勒佛像数百尊。此外,山东历城黄石崖、千佛山亦有许多北朝所造弥勒像。而始建于北齐完成于唐代的河南浚县大弥勒佛,则是北方最大的弥勒佛造像。唐代雕造的四川乐山大佛,敦煌石窟的南大像,北大像,天龙山石窟大像等即是唐代遗存的实例。从表现净土的角度,敦煌壁画最为丰富。敦煌壁画中有很多弥勒经变,在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早期佛教造像中,弥勒的造像甚至超过了弥陀的造像,和释迦、观音不相上下,在各类造像中比例最高。由于弥勒信仰之普及,历来关于弥勒之造像,多不胜数。中国弥勒之造像形式,甚至通过朝鲜半岛影响及于日本。

弥勒造像自北魏时就开始盛行,至隋唐而不衰,从河南的造像看,其形象发展经过四个阶段:早期的弥勒造像以交脚菩萨出现,反映的是弥勒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形象。现存最早的弥勒形象见于西秦时开凿的甘肃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壁画,像旁墨书“弥勒菩萨”。新疆克孜尔石窟及莫高窟北凉时期的洞窟多以弥勒为主像;云冈石窟孝文帝迁都以前的洞窟,以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魏时期交脚弥勒菩萨像很多,并且占据主要位置。这些弥勒形象都是身穿菩萨装,一般是交脚而坐,在屋形龛内说法,表现的是兜率天宫的场景。(图2)北齐时期的弥勒造像多以头戴宝冠、着菩萨装的倚坐像出现,反映的是弥勒将从兜率天宫下到人间尚未成佛的形象。(图3)到了唐代,弥勒开始变成着佛装倚坐的佛形象,反映的是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后的形象(图4)。而宋代以后,由于大肚和尚契此的圆寂谒语,人们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于是就按他的形象塑造出大肚弥勒佛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佛像。(图5)

图2北魏道晗造像碑

图3、北齐陈光造像碑及局部

图4、郑州唐代北岗弥勒佛像

图5、大肚弥勒像

相关链接

布袋和尚与“大肚弥勒”

说起弥勒佛,一般人就会想到寺院天王殿的胖和尚,他肥头大耳,大腹便便,笑得眼闭口开,让人觉得喜气洋洋。这个和尚是谁?为什么弥勒形象变成了这个样子?原来这个和尚被称为“布袋和尚”,根据《宋高僧传》和《佛祖历代通载》等书记载,他名叫契此,又号长汀子,是五代时期活动跃在江浙一代的僧人。他出语无定,但给人预示吉凶则非常灵验。他还能预知晴雨,沾雪不湿,让人觉得很神奇。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契此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一块磬石上,口念“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然后就圆寂了。由于他行动奇特,临死前又念了这样的偈语,所以有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又由于生前总是悠然自得,喜笑颜开,让人觉得非常亲切。所以从宋代开始,在江浙一带就按“布袋和尚”的形象塑弥勒像供养,后来又放到寺院天王殿,使人一进门就可望见,让人觉得心中欢喜。他的“笑口常开”、“大肚能容”既同中国人的国民性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相一致,同时也是佛教慈悲、宽容、乐观、向善、和平、平等等根本精神的形象化。后世凡汉地佛教寺院天王殿中所供奉的主尊基本上都是布袋僧形象,表明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弥勒形象已受到广大信众的普遍欢迎。非但如此,历代帝王也非常认同弥勒形象的这一转变。宋真宗曾赐“大中岳林禅寺”额,宋仁宗赐布袋和尚“定应大师”号。

河南目前最大的弥勒佛像

浚县摩崖大弥勒佛,位于河南浚县大伾山东麓,北齐至唐代(550-807年)雕造,大石佛是一尊善跏趺坐的大弥勒佛像,通高22.29米。佛像外部为清代妆塑的彩绘泥皮,原雕仅有三个局部可以窥见:即下颏至颈部;左肩部和双腿之间。大石佛顶有高肉髻,螺状发纹。面部呈长圆形,额间有“白毫相”。双颐饱满,双目细长,微启而平视。眉骨突起,与鼻梁相通。双唇紧闭,双耳耳轮部分残毁。左手置膝盖上,手心向下;右手举起前伸,掌心向外,五指并拢,示“无畏印”。足踏仰莲,双足低于地面丈余,巍然倚坐于明正统十年所修的七丈高的大佛楼内,故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说。总观该佛像,刻工古拙,表情肃穆,胸部虽挺出但扁平,不露双乳;两肩齐亭。从整体形象上看,大石佛颇有头部略小、上身细瘦、双腿过于粗大,上下不合比例之感。雕刻的纹路用“圆刀法”,与云冈等处早期石窟造像的刀法类似。据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黎阳大伾山寺准敕不停废记》碑文中载:“以兹山之足为佛足矣,以兹山之顶为佛顶焉。寺内有缺落碑铭载,相续月日,俨三十二相,亦四、五百年。”“三十二相”是佛之三十二种妙相,在此即指弥勒佛像。据温玉成先生考证,“浚县大伾山摩崖大佛,雕造于北齐或稍前,即主体部分完工于公元550-577年,唐代有局部改造。它与太原西山北齐倚坐大弥勒佛,最终确定了倚坐式弥勒佛的模式,影响隋唐以后的弥勒造像达八百年之久。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倚坐弥勒佛。”堪称中国八大弥勒佛之首,十分珍贵。(图6、浚县摩崖大弥勒佛像)

图6 浚县摩崖大弥勒佛像

趣味猜想

佛经中,兜率天宫是什么样的地方?弥勒下生成佛后的人间又是怎样?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王景荃,本科学历,河南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石刻艺术研究、佛教考古、博物馆陈列研究,出版《河南佛教石刻造像》《天国的灵光——佛像》专著十余部,在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