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如意形菊纹瓷枕
文物名片

唐代如意形菊纹瓷枕,南召县猿人博物馆一级藏品。枕面长23厘米,宽14.4厘米,前高10厘米,后高11厘米。品相基本完整,边缘及底部稍磨釉。1956年5月出土于南召县兴龙乡一墓葬中,后由南召猿人博物馆征集收藏。

深度品鉴

唐代如意形菊纹瓷枕,枕面两边微翘,中部稍凹,如意形。弧壁,前腹微凸,后肩稍后引,造型端庄雅致。通体施绿釉,部分脱釉露胎,釉薄处胎色隐显。枕心内空,在后部中间距上沿2.3厘米处有一直径0.7厘米的小孔,以防烧制时枕心内高温引起空气膨胀而爆裂,同时可使枕内部空气流通,枕起来更加凉爽舒适。枕面中部镶嵌一组直径7厘米的莲瓣纹团花,两侧各镶嵌一组4.25×3.8莲蕾纹团花,莲花及莲蕾均为绞胎工艺制做,辅以刻画、填刻等工艺,图案丰满,富于变化,在三组团花纹饰的间隙还戳印无数细小圆圈组成连珠纹。枕面近边缘处有数组菊花纹图案,外沿及枕壁的边沿各镶嵌二条褐色泥条作为边缘装饰。四面枕壁上,用各种工具戳印圆点、圆圈、放射线组成菊花纹样装饰。该枕的装饰,既繁缛富丽,又端庄素雅。制作、装饰工艺较为复杂,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图1、图2)。

图1  如意形菊纹瓷枕俯视图

图2  如意形菊纹瓷枕侧面图

文化解读

关于瓷枕的描述,古代典籍中并不少见。最著名的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醉花荫》中的千古名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下子把人们带进无限的忧思之中,这里的玉枕便是古代的青白釉瓷枕,也有学者认为是宋代龙泉窑所烧瓷枕。可见瓷枕是古代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枕头最早是以天然石块制作的,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木、玉、铜等。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大概因其既容易制作,又有艺术装饰效果之故吧。考古资料表明瓷枕最初是作为陪葬的冥器出现的,以后逐渐成为卧室的寝具和治病号脉的工具。这一点从瓷枕形体由小到大这一发展趋势上可以看出。瓷枕最早见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瓷枕逐渐从实用品转向了雅俗共赏的工艺品。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开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即使如此,瓷枕的烧制并没有中断,今天能见到的明清瓷枕仍然不少,包括装饰华丽的青花瓷枕,只是此时已较多成为文人雅士的玩赏之物。

考古发掘发现,瓷枕是古代瓷器中是一个主要品类,宋代许多著名瓷窑都有烧制,古代诗词歌赋中也多有记述。瓷枕较硬,舒适度略显不足,但为什么能得到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的普遍喜爱呢?这里面是有很多原因的。首先是习惯,古代的寝具如床板,枕头等普遍比现今人们所用的材质要硬,而科学研究表明,较硬的床板、枕头其实对人体健康更有利。其次,喜爱瓷枕者言其能清凉沁肤,爽身怡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里也讲道: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乾隆帝写诗赞其“通身辞火气,彻体益精神”(见《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可见瓷枕有保健功效。同时也有研究者认为,瓷枕枕面较小,用它来打个盹还可以,要用它睡大觉就不合适了,因此,古代文人就把它当成了可以帮助自己发奋读书的工具。实在困了就枕上它眯一眼,想熟睡马上就会因头掉下枕头而醒来,只好继续读书。而一代大文豪司马光更是自制一警枕,截一截木头作枕头,还要在上面绑上铃铛,身子稍微一动,铃铛就会做响,有这种精神,难怪能编出宏篇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除了实用价值,瓷枕最重要的还是其艺术价值。可以说它既是实用器,也是工艺品,有的还通过装饰纹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本文所介绍的唐代如意形菊纹瓷枕无论是造型,还是图案装饰都非常考究,具有极强的艺术装饰效果。特别是绞胎工艺的使用更是展现出制做者的高超工艺。此枕用绞胎工艺为底,刻出莲花瓣轮廓,花瓣中间又用填、刻工艺做出褐色兰瓣状图案。花蕊为刻、填出的菊状图案。整体显得高雅、富丽,并综合运用了绞胎、刻填、戳印、细划等多种手段。三组主题纹饰周围还有连珠纹及菊纹图案,象征着珠光连绵、宝贵高洁之意。枕四壁满饰菊花纹图案,寓意长久。菊花有明目效果,我国很早就有枕菊枕习惯,满饰菊花的瓷枕大概也有明目降火之意。(图3)

图3  如意形菊纹瓷菊花纹

在瓷枕装饰中,有使用文字装饰的,则更能反映出一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唐代的铜官窑,也就是长沙窑生产的瓷枕中,常有书写诗歌的,许多诗还可以在《全唐诗》中查到,显然,这与唐代诗歌兴盛有直接联系。而宋枕,却书写词曲,有些则写上通俗的人生格言。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唐人的浪漫和激情,同样也可感受到宋人务实与乐观。如这件唐代长沙窑褐绿彩绘狮座诗文瓷枕(图4)。造型别致、装饰精美。枕面中间部分用褐彩楷书书写七言绝句一首:“日红衫子合罗裙,尽日看花不厌春。欲向窗台重注口,无那萧郎恼煞人。”。

图4  长沙窑褐绿彩绘狮座诗文瓷枕

这件磁州窑如意形枕(图5),白釉褐彩,枕面上书“父母无忧因子孝,夫无横祸为妻贤”造形优美,文字为行书,书写比较随心、自然,但有天然质朴之美,反映出宋人闲适的心境,其书写内容为流行格言,劝世人要子孝妻贤,也是持家之良言,反映出宋人务实的心态。

图5  磁州窑如意形枕

比较研究

唐宋两代是中国瓷枕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历史时期。期间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瓷枕制做窑口,创新了许多制做工艺。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实物资料。可以说唐代的巩县窑和宋代的磁州窑是这两个时代瓷枕烧制的代表性窑口。流传后世的实物及残片标本极多,现以这两个窑口所制瓷枕为主对两个时代不同的制做工艺、风格特点做一简单比较,使我们对这两个时代的瓷枕有一个比较性认识。

总体来说,唐代枕比较小,常见不足20厘米的,人称脉枕。宋代枕大小适中,而发展到了金元时期多显得大而笨拙了。我馆收藏的金代三彩枕枕面残长就达35厘米。就装饰技法而言,唐时的瓷枕装饰以绞胎、模印、细划等工艺使用较多,巩县窑所制瓷枕多为绞胎工艺。而宋时的瓷枕装饰以绘画为主,同时刻、划、剔、印等技法纷纷采用。宋磁州窑瓷枕以白釉黑彩为主要装饰,这种工艺开创了中国古代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被称为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先河。另外就装饰风格而言,唐代瓷枕严谨、规矩,多几何纹样,且隐含佛、道等宗教色彩。本文这件如意形菊纹瓷枕其如意造型和团花图案都含有佛教特征,反映出唐代佛教的盛行。宋代瓷枕则更显得平民化,绘画中多反映的是百姓的日常生活。除传统的动植物纹题材外,成就最高的应属人物纹,多为赶鸭、捉鸟、捕鱼、下棋等反映百姓生活的画面。憨态可掬的儿童形象出现最多,反映出人们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背景下,宋人知足常乐的人生观。

这件唐巩县窑黄釉绞胎菱形团花枕(图6),用灰、白、褐、黑四种瓷土绞合而成,先在枕面帖出流水状地纹,然后又贴以绞胎菱形花纹。造型端庄,纹饰雅致,较好地体现了唐代瓷枕的工艺特征。

图6  唐代巩县窑黄釉绞胎菱形团花长枕

这件宋磁州窑白釉童子垂钓纹瓷枕(图7),平面呈椭圆形,元宝状,枕面近边沿处绘两道粗细不一的线框,线框内绘一童子伫立岸边垂钓,童子身稍作前倾如视水中,右臂伸直平举钓竿,竿端有细线垂入水中,水中三游鱼已有一鱼作吞饵食状。整个画面只用廖廖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动逼真的童子钓鱼图,让人顿时联想到清净闲适的乡村生活场景。

图7  宋代磁州窑元宝形童子钓鱼纹瓷枕

这件宋耀州窑绿釉刻花瓷枕为耀州窑精品(图8)。黄绿釉,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刻划技法娴熟,刀法犀利。枕面及四壁刻划有水波、水草等图案,线条自由流畅。两只鸭子在水中自在游动,神态自然,动感十足,一派诱人的自然风光。

图8  宋代耀州窑绿釉刻花瓷枕

相关链接

绞胎工艺

本文介绍的这件瓷枕一个重要的装饰技法为绞胎工艺。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宋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它摆脱了唐以前单调青白两色瓷的束缚,是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绞胎工艺极难掌握,成品率低,绞胎瓷因而成了王公贵族们的专用奢侈品。绞胎枕为晚唐五代流行的式样。其制法大致是把制好的绞胎坯泥,切成薄片,然后粘合成形,阴干后将四角修圆,最后施釉装坯入窑烧成。绞胎瓷器之中有一种“花枕”,枕面上绞出三组圆形的团花,成等边三角形排在枕面上,构成一幅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这件收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唐巩县窑黄釉如意形枕,底部刻有“裴家花枕”四字。可见当时有专门从事生产花枕的作坊,而且出现了“裴”“杜”等名家。此枕枕面主题纹饰为绞胎工艺制作的三组团花造型,中间为菱形团花,两侧为两组莲蕾形团花。四壁为菊纹图案,与我馆收藏的这件菊纹瓷枕非常相似。所以我馆这件如意形菊纹枕当也属此类花枕。

图9  唐代巩县窑黄釉如意形花枕

如意造型。本文介绍的这件瓷枕枕面造型为如意形,雍容雅致,寓意吉祥(图9)。“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为佛家器物,佛家宣讲佛经时手持如意,并且将经文记在如意的上面,以防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由于如意实用,名称又好听,后人便把它加工成一种精美的实用工艺品。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从唐代开始,制作的如意就更加讲究了,而且造型丰富多彩。能工巧匠也把这种图案运用到各种器具装饰以及壁画等上面。本文介绍这件瓷枕便是工匠将如意造型巧妙运用到了瓷器上面。可以想见,头枕着这样一个富有仙气,又寓意吉祥的枕头,定会做着美梦入睡,自然受人欢迎。

图10  元代钧窑天蓝紫斑如意枕

团花图案。这件瓷枕正中为五瓣莲花图案(图10),莲花两侧为莲蕾图案,此种图案也有称为团花图案。莲花为魏晋以来的主要装饰图案,其原因也是缘于佛教的流行。佛教徒称莲花为宝莲,为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象征佛法之纯净无染。佛教赞叹莲花有香、净、柔软、可爱四德,视为圣洁、吉祥的象征。这种图案发展演化到隋唐时期,造型更加饱满,被称为宝相花,也称为团花。纹饰构成,多以莲花、牡丹等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组成。团花为汉族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在金银器、瓷器、敦煌图案等各方面,常见有团花纹样。

趣味猜想

清代以后瓷枕还有烧造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贾齐超,南召县猿人博物馆馆长,毕业于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从事文物及古籍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