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
文物名片

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铁质,秦代文物,器物通高15.80厘米,直径25.00厘米,重约30千克,1986年河南省宝丰县出土。

深度品鉴

1986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乡古城村村民孙英坡在古城北战国古城遗址挖出一件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后交县文化馆收藏。1990年4月宝丰县文物保管所成立,文化馆即将该器物移交文物保管所收藏,1997年由河南省宝丰县文物保管所调入河南博物院。

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图一、图二)整体为生铁铸成,器物呈半球状,平底,实心,顶部有一圆拱形桥钮,钮长15.5厘米。器身及底部平面大部有斑驳的锈蚀痕迹。

图一  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俯视图

图二  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底部

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半球形表面铸有自右向左均匀环绕一周的铭文(图三),即秦始皇廿六年诏书,铭文为阳文篆体,20行、每行2字(首行3字、末行1字)共40余字,字迹基本清晰可识,个别文字因锈蚀有缺笔短划现象。

诏书铭文自右往左依次为:“廿六年 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 黔首大安 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 绾 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 皆明壹之”。铭文中的“廿六年”是指秦始皇嬴政执政秦国的第廿六年,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一年,即公元前221年,说明秦统一中国后即颁发了统一度量衡器的命令。铭文大意是:“二十六年秦始皇兼并了各诸侯国,统一了全国,百姓安居乐业,立皇帝称号,下诏书令丞相隗状、王绾,制定统一度量衡的法令,把混乱和不统一的度量衡都统一起来”[1]

图三  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的一个侧面

从下图中可清楚的辨析出自右向左篆书文字“……状绾 法度 量则 不壹 歉疑 者皆 明……”等铭文。

图四  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上的铭文

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枚权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有明确出土地点,权上有明确的年代,这为研究秦始皇统一六国地域上的界定提供了考古学价值。

其次,秦统一度量衡有诏书形式的40字法律文字,而本权上的铭文内容正是秦始皇廿六年诏书,内容完全相同;篆书文字字体清晰,其书风随意自由,字体大小略有不同;笔画劲遒,随势生姿;字间行间,疏密有致,虽不十分齐整,但前后相映成趣。该铁权为研究秦国文字和其它六国文字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为书法、篆刻等艺术等爱好者的学习提供极好的摹本。

其三,科技价值,铁制品本身的原因,易锈蚀、腐烂,古代铁质器物极难保存下来,而该铁权不仅完整保存下来,整个器物表面不见有因为需要调整铁权重量而增减的痕迹,这为研究秦代的冶金技术等方面提供了相关实证材料。

其四,该铁权作为度量衡中的衡器,重量约为30千克(秦制一斤约相当于现在的250克),即是秦制的120斤,恰是秦制1石的重量。为研究秦代度量衡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是研究度量衡发展史十分重要的实物佐证。

文化解读

所谓“权”,即秤锤。《广雅•释器》云:“锤谓之权”。后引申为“权”亦指秤。《汉书•律历志上》云:“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队称物平施,知轻重也”。秦权多作砝码使用,即提纽在衡杆正中部位,衡平则标准。

度量衡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商品交换行为息息相关。原始时代,使用原始计量方法即可应付日常生活。随着商业的发展、经济生活的复杂化,不仅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度量衡制度,而且逐步要求形成统一的标准。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春秋时期是度量衡标准化发展阶段。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变化最为迅速,度量衡制度在此期间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但由于诸侯割据,当时的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秦国开始变法,并对统一度量衡制度作出了一些规定,如“平斗桶、权衡、丈尺”。度量衡从不统一到统一,是人类交往频繁、社会日益发展所决定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掉了韩、赵、燕、魏、楚、齐东方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履至尊而制六和,执钟,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建立了东至朝鲜、西至临洮、南达番禺、北至阴山的空前辽阔统一的秦封建大帝国。为尽快实现统一的目的,秦始皇以皇权的威力,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如:“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下令废除各国混乱的计量,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为标准颁布全国。颁发秦斤权、秦钧权、秦石权等度量衡标准器,并规定实行对度量衡定期一年检查的制度,对统一长期遗留下来的度量衡混乱局面作出了贡献。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物体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权是衡器的一种。秦权都是经过精心工艺设计,成批量手工制作的。秦权呈半圆球形,桥式钮,一般底径大于权体高度,使摆放平稳;除大型石权(秦制120斤)用铁质外,其他多用青铜制成。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形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当时和以后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礼》中记载:“凡葛征,征草贡之材于泽民,以当邦赋之政令,以权度受之”。 周天子在分封诸侯时,往往发给他们相应的度量衡器,于是这些度量衡器便成了权力的象征。作为衡器的“权”最终将随着诸多近代衡器的普遍使用而渐趋消弱,而 “权”的含义也有了不同外延——不仅是指衡器,同时还是指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权力、权贵、权利,乃至权变、权术等等,“权”所蕴含的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却始终延续着。

比较研究

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传世和出土的带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诏书的权不仅数量多,分布地区也很广:北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奈曼旗(燕国故地)、东达山东省邹县(齐国故地)、西抵甘肃省秦安县(秦国故地),以及河南省禹县(韩国故地)、山西右玉、左云(赵国故地)等。本文遴选其中的几件秦代铁权,通过对不同地域出土的、不同形制权的比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秦代度量衡制度的了解。

1956年,山西省左云县威鲁乡东辛庄出土的始皇廿六年铜诏铁石权(图五),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通高19厘米、腹围70厘米、底径26厘米、耳高6厘米、宽6厘米、厚2.5厘米;镶铜部分高8.5厘米、宽10.7厘米、厚2厘米;权重32.5千克。权作半圆锥形,顶部有一半环钮,铁权腹侧嵌铜诏版(图六),上刻8行篆文,每行5字,共40字的秦始皇廿六年统一度量衡诏文。此权当为官府征收发放粮草所用[2]

图五  山西省左云县出土的秦铁权

图六  山西左省云出土铁权铭文拓本

甘肃省秦安县上袁村秦墓出土的一件秦代铜诏铁权(图七),高19厘米、底径25厘米,权重31.6千克。权呈馒头状,上部有鼻形提梁。提梁一侧镶嵌铜诏版,上阴刻篆书四十字,共六行,底部有因重量不足而添加的金属,为校验重量误差而采取的增减措施。[3]  

图七  甘肃省秦安县出土的铜诏铁权

1973年,山东省文登县的一处古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秦代铁权(图八),现藏烟台市博物馆。器物通高19.4厘米、腹围80厘米、底径25厘米,权重32.257千克。铁权保存基本完整,略呈扁圆形,平底,顶上铸半圆形的鼻,权旁镶一块诏版(图九)。诏版长方形,横行11.1厘米、上下最宽8.6厘米,边沿残缺不甚整齐。因权腹围是圆的,所以铜版略有弧度,正好镶在铁权旁一长方形的凹框内[4]

 

图九  山东省文登县出土的秦权

图十  山东省文登出土秦权刻字拓本

1976年,内蒙古赤峰县三眼井公社的一处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完整的秦铁权(图十一),现藏赤峰市文物工作站。铁权呈扇圆形,通钮高17.1厘米、腹围74.2厘米,重31.431千克。顶部稍平,有一拱桥式权钮,钮高4.8厘米,钮外缘和权身吻合,平底,底径23.8厘米,底部有两个铸造时留下的小砂眼。权身表面通体铸有秦始皇廿六年诏书(图十二),阳文,共十二行,每行2~4字。铭文与权身同时铸造,在诏书的末尾处,隐约可见两行文字,可能是指发到某郡某县的刻记[5]

图十一  内蒙古赤峰县出土的秦权

图十二  内蒙古赤峰县秦铁权秦始皇廿六年诏书铭文拓本

1976年,河北省围场县朝阳地公社大兴永大队出土了一件秦权,权体通高17厘米、底径23.4厘米,顶部有一桥形鼻,鼻高4.7厘米、宽5厘米,重28.15千克。秦权为铁铸,体扁圆,形制和铸造的都比较规整。权表面生锈,部分表皮剥落,肩部表面残留金质痕迹,铁权不镶嵌铜诏版,权表面通体直接阴刻秦始皇廿六年所颁发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6]

1977年,河北省围场县龙头山公社小锥子山大队出土了两件秦权(图十三)。这两件铁权均为扁圆体,上有拱式桥形鼻,下有圆形铸铁锭,分别重32.85千克和32.60千克。沿权表面錾刻秦始皇廿六年颁发统一度量衡的四十字诏书(图十四)。一铁权权体通高20.2厘米、腹围74厘米,底部中心有一直径12厘米长的圆形铸铁锭,突出权底平面2.2厘米,铁锭铸造完好,镶嵌牢固,出土时桥形鼻上有一系绳用的铁环;另一权体通高20.5厘米、腹围73厘米,底部中心偏外嵌有一直径11厘米长不大规整的圆形铸铁锭,突出权底平面4厘米[7]

图十三  河北省围场县出土的秦权

图十四  河北省围场县出土的秦权铭文摹本

通过对以上诸多考古发现的秦代铁权的比较得知:

首先,秦铁权形制多为半球形,顶部有鼻纽,便于系绳。

其次,铁权多镶嵌铜诏版,秦始皇廿六年诏文錾刻在铜诏版上,而河南省宝丰县出土的铁权不镶嵌铜诏版,是直接铸造阳文。

其三,铁权上诏书的内容相同,但篆体却有所区别,即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大篆,也不是绝对形式上的小篆,这恰恰说明,正处在秦始皇统一的初年,国家正处于文字由混乱到“书同文”的过渡时期。

其四,秦铁权的出土地点相距遥遥千里,而重量则非常接近,其重量均约合秦制一百二十斤。这与当时铁器工业的发达、铁器的进一步普及使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征收粮草直接有关,这些石权主要是用于官府征收粮草,都属于“禾石”、是称“稼禾”用的。证明秦王朝在其统治的辽阔疆域内,在度量衡的使用制度上已经实现了统一。

趣味猜想

猜想一:亲爱的朋友,您知道为什么秦权上的字有的是直接铸在权的表面的,而有的是刻在铜诏版呢?

猜想二:秦权分为3种单位系列:30斤(一钧)、60斤(两钧、半石)、90斤(三钧)、120斤(石);1斤、8斤、16斤、24斤;铢、两(24铢)、斤(16两)、5斤、10斤、15斤、20斤。度量衡中衡的进位制比较复杂,有四、十六、二十四、三十等几种,不很规范。秦代的进位制是多少?为什么出现十六两的情况?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与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进行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 meizhouyipin@chnmus.net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一:

秦权的管理和校检制度

秦始皇为顺利推行度量衡标准化,采取了两个步骤,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和校检制度。

首先是制作统一的标准量与衡器发行全国,作为颁发的标准器,并刻上诏书。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度量衡制单位较多。如重量单位,魏国有镒、釿等;中山国用石、刀等。至于秦朝统一后的度量衡制单位,由于文献资料记载不详,后人多依据“汉承秦制”之说推断。据《汉书•律历志》的记载:“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那么,秦始皇又是如何实现“一法度衡石、丈尺”的?这从他的一份诏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内蒙古等地都曾出土了许多秦朝的量和权,在这些量、权上或铸或刻有秦始皇关于统一度量衡制的诏书,诏书简要地阐明了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背景与统一的方针和决心。也就是秦始皇通过法令的形式,将全国的度量衡制单位进行统一和规范,从而结束了战国时期度量衡制单位的混乱局面。

图十五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诏版及拓本

其次是度量衡采用标准化的统一进位制。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度量衡中衡的进位制比较复杂,有四、十六、二十四、三十等几种,不很规范。从出土的秦权和秦简中,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秦朝统一后的度量衡进位制。秦权分为一斤、五斤、十六斤、二十斤、二十四斤、三十斤、一石等,这与衡制不同单位之间的进位制有关。“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上,也有“十六两、八两、四两”等衡器重量的记载。这些出土的文物资料可以证明,汉朝的度量衡进位制正是在秦朝得到统一的。

衡制单位:铢、两、斤、钧、石

进位制:24铢=1两;16两=1斤;30斤=1钧;4钧=1石

实测:1石=30.75千克;1钧=7.6875千克;1斤=256.25克;1两=16克;1铢=0.667克

最后是度量衡标准的统一。在度量衡统一的问题上,单位和进位制是可以通过法令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实施的。而长度、容积、重量的量值标准则必须有具体的参照物,并严格遵循这个标准执行。

为了保证“器械一量”,除制造了大量有统一量值的度量衡具发放到全国各地外,秦朝还为度量衡器具制定了严格的检定制度。地方官府设有专职的校正工匠,每年校正一次正在使用中的度量衡器具。各地用于校正各种度量衡器具的参照物,是中央统一颁发的标准器。所用的度量衡器具,在使用前都必须先进行校正。《吕氏春秋》记载定期检定度量衡的规定:“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均衡石,角斗桶、正权概。”“仲秋之日,日夜分,则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斛)。”制定每年在仲春、仲秋之月,检定度量衡器,以减少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检测误差。

 此外,秦律还对度量衡器具使用中误差作了详细的规定,如衡器:石(120斤)不准确,误差在16两以上,罚盔甲一付,不满16两在8两以上,罚一盾;30斤不准确,误差在3铢(1/8两)以上,罚一盾;称黄金的小型天平砝码,误差在半铢(约合今0.3克)以上,罚一盾[8]

相关链接二:

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注释:

[1]邓城宝.宝丰发现秦始皇诏书衡器——铁权[J].中原文物,1988(2).

[2]吴连城.山西左云县出土秦权介绍[J].文物,1957(8).

[3]铜诏铁权.秦、汉时期文物.

[4]梁宝霞.秦代铁权修复记.山东文物纵横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5]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赤峰县三眼井出土秦铁权[J].考古,1983(1).

[6]郑绍宗.围场县大兴永村发现秦代铁权和秦城遗址情况的调查报告[J]. 文物,1979(12).

[7]石枢砚.河北省围场县又发现两件秦代铁权[J].文物,1979(12).

[8]丘光明.秦统一度量衡.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1(4).

作者简介

张延红,女,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进入河南博物院,在信息管理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