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
文物名片

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纸质,画面纵82厘米,横37.5厘米。1958年2月购于北京,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徐悲鸿是融合中西画风的一代宗师。他在国画创作中,树立了一系列标志性形象,如奔马、狮子、水牛、公鸡、懒猫、老鹰、白鹅等,这些动物在徐悲鸿笔下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喜鹊也是徐悲鸿最擅长的禽鸟形象之一,同他笔下的其它生灵一样,笔墨中洋溢着强烈的生命气息。《柳丝双喜图》是徐悲鸿众多喜鹊图之一,画面简洁却不失为其中的精品。画的上方有两只喜鹊,一俯一仰,栖息在树枝上。画面上柳枝飘拂,用笔飘逸潇洒。

作者以粗笔湿墨勾写双鹊。长喙、身躯用淡墨渲染,表现出圆浑的明暗光感,鹊身局部还施以白粉,增强立体效果。柳条以浅绿色纤线勾出,如丝发。画出条条柳丝,垂拂整个画面,给人一种似静欲动的感觉。画面右下角有作者题款:“壬午冬日 悲鸿”,款下有“东海王孙”阴文印记一方。壬午年为1942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极端困难时期,在寒冷的冬天画出这幅双喜图,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渴望及对光明的追求。

图一 《柳丝双喜图》局部

徐悲鸿画长柳枝很有特点,他以小指为支点在画纸上移动,毛笔徐徐拉出细长的柳条,效果极佳。画家不拘一格,敢于创新,柳丝飘拂,双鹊争鸣,当有喜事临门,如此喜庆之作定会为人所喜爱!

儒家学说认为,喜鹊是宠辱不惊的“圣贤鸟”,因为不管是鸣是唱,是喜是悲,年幼还是衰朽,临死还是新生,喜鹊一年到头发出的声音始终都是一个调、一种音。儒家眼中的圣贤君子,就是要表现得像喜鹊那样恒常、稳定、明确、坚毅、始终如一,因此喜鹊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尊贵。《本草纲目》说喜鹊“灵能报喜”,中国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是好运和福气的象征,画鹊兆喜的风俗在民间颇为盛行,比较常见的题材有“喜鹊登梅”、“鹊占高枝”、“喜上眉梢”、“鹊桥相会”、“声名鹊起”等。旧时人家喜欢挂喜鹊图于门厅客堂,寓意为“开门报喜”、“喜气盈门”的吉兆。

这幅《柳丝双喜图》,喜鹊神采动人,构图新颖,融中西绘画技巧于一体,既注重西洋画派的造型感和技法,也体现了中国文人画“以形写神,意在画外”的精髓。 整幅作品造型精准,刻画细腻,追求真实再现,体现了徐悲鸿的绘画特点,再现了大师扎实的写生功底和极强的造型写生能力。

文化解读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综合而独特的文化品质,寄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国数千年文化之精髓。但是,随着十九世纪清政府的腐败,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陷入极度衰败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向西方探求真理,寻觅使中国复兴之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的传统美术也受到极大的冲击。正如陈独秀说:“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当时从事绘画艺术的一些青年,肩负艺术救国的使命,出国向西方学习洋画。其中徐悲鸿是引人瞩目的佼佼者。他勤恳努力地学习了西方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并以卓越的艺术领悟力,使得自己最终具备了坚实的造型功底和高超的西方油画表达能力。他回国之后,一方面是致力于西式写实主义的美术教育实践;而另一方面也在探索自己的中国画改良之路。他认为:“试问宇宙之伟观,如落日,如朝霞,仅藉黑线,何以传之?”这是说中国绘画技法不足以承载当今艺术精神,不足以表现缤纷的世间万物之形态的美感。所以他主张:借鉴西方写实主义的造型要求与原创融合于中国画,从而形成了自己造型高度完善统一的中国画风貌,真正做到了“形与神俱”。 徐悲鸿的中国画创作,能使人能感受到他饱满而强烈的爱国热情。他始终以“艺术救国”为己任,试图以艺术来唤醒民众,以艺术来鼓舞民众反抗压迫、抵制异国入侵的革命热情。他针对中国绘画的改良立足于当时的时代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他一方面反对传统画中因循守旧、泥古不化的弊端,另一方面,主张“洋为中用”,借鉴西方优秀的绘画成果而探求中西之融合,从而达到改良中国画之目的。他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这是极其中肯而客观的艺术改良思路。他在《悲鸿自述》中回忆自己少年时期的学画经历时说:“(先君)观察精微,会心造物,虽居穷乡僻壤,又生寒苦之家,独喜描写所见,如鸡犬牛羊村树猫花,尤好写人物。自由父母姊妹(先君无兄弟)至于邻佣乞丐,皆曲意刻画,纵其拟仿。”以求逼真为唯一目的的绘画追求,给年幼的徐悲鸿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是徐悲鸿接受现实主义的开端。后来他到法国系统地学习了现实主义绘画技巧,形成了他“借石攻玉”的手段。有的学者将徐悲鸿对于中国画的改良归纳为以下几点:1.对中国画创作重构。徐悲鸿对于程式化较强的文人绘画创作持有一以贯之的否定态度,他认为这种率性而为、直抒胸臆的绘画方式,缺乏唐宋绘画所具有的技艺。他反对通过临摹学习绘画,反对闭门造车式的临摹,主张直接面对自然和写生对象本身,这样才能保证感情的充沛,写出生气。2.对中国画语言形式的改良。再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笔墨的选择与改造;二是把素描融入笔墨;三是使用模特儿和人体。徐悲鸿于1932年在《画范•序》中提出“有定则可守,完成一健全之画家”的准则。具体内容是素描“新七法”:一是位置得宜;二是比例准确;三是黑白分明;四是动作或姿态天然;五是轻重和谐;六是性格毕现;七是传神阿堵。这种直面生活、走进生活的绘画法则,后来作为中国人物绘画教学的重要思想,无疑是有益的。3.徐悲鸿具有单纯、理想、执着而近乎执拗、温柔与坚韧相杂糅的个性。如果说齐白石的艺术创作是一个古典浪漫的世界,那么在徐悲鸿创作的大量动物画中,更是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绘画中洋溢的乐观无畏、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画面具有较为强烈的叙事性和视觉冲击力。他在动物花鸟画上有很多表现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的题跋。他的动物画中有狮子、鹰、马、牛等,也有鸡鸭、鹅、猫、鸟、雀等小动物,但在笔下都赋予它们不同的现实意义,都给予生命的礼赞、力量的称颂、斗志的崇敬,这无疑都是政治时局和社会现实在画家意识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徐悲鸿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画界虽然还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总体来看,他的中西结合的绘画改良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是应该肯定的。是他树立了新一代中国画风。“中国近代绘画之父”的桂冠送给徐悲鸿是当之无愧的。

比较研究

徐悲鸿(1895-1953)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油画、素描,观摩研究西方美术。在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师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在世仅五十八年,从事社会艺术活动不到四十年。他的艺术生命不算很长,可是创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一、徐悲鸿解放前作品

1928-1931年期间的作品。1928年到1930年间,徐悲鸿创作了人物油画《田横五百士》,画面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1931年创作了巨幅中国画《九方皋》,把千里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虽为樵夫,却具远见卓识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画都是以历史为题材的人物画创作。作此画时,正是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许多人媚敌求荣之时。他通过田横的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以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

图2 《田横五百士》(1928-1930年)纵257、 横410厘米,油画

图3 《九方皋》(1931年),纵139 、横351 厘米,国画

1936-1940年期间的作品。1936到1940年徐悲鸿画的《逆风》、《风雨鸡鸣》、《壮烈之回忆》以及巨幅《愚公移山》,都体现了一种坚毅的抗争精神。《愚公移山》画面中人物的造型结实饱满,壮汉的动作与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幅作品有厚重的写实韵味,创作于抗战时期,表达了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寄托着美好的愿望,他坚信中华民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终能取得胜利。如《逆风》以迎风奋飞的雀群,体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风雨鸡鸣》、《壮烈之回忆》、《愚公移山》这些画表明他在举国抗战的艰苦时期,已经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相信全民族团结起来,坚韧不拔,坚持抗战,敌人是一定会被打败的。

《逆风》画面中是四只小鸟迎着逆风而展翅飞翔。右上角有作者自题:“逆风 丙子大暑 游龙州遣兴 悲鸿 静文爱妻保存”。

图4 《逆风》(1936年),纸本设色,纵101厘米,横83厘米

图5 《风雨鸡鸣》(1937年),纸本设色,纵132厘米,横76.6厘米

《风雨鸡鸣》,画面上是一只公鸡在高耸的石头上,引颈高歌。左上角有作者自题“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丁丑始春 悲鸿怀人之作 桂林”。这是《诗经》所收郑国的民歌《风雨》中的最末四句。原意是写一个女子在风雨交加中,忽见意中人的来到而感欣喜。徐先生以浪漫主义的方法,抒发了他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所看到的光明前景。这幅画寓意深邃,技巧纯熟,是徐先生画鸡中最得意的一幅。《壮烈之回忆》,画面上表现了一只乌黑的雄鸡高立于峭石,纵情高唱,金灿灿的葵花朝阳盛开。右上角有作者自题:“二十六年一月二十八日,距壮烈之民族斗争又五年矣,抚今追昔昌盛感叹。悲鸿 静文爱”,显示了他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图6 《壮烈之回忆》(1937年)

图7 《愚公移山》图局部(1940年), 纵200厘米,横400厘米

徐悲鸿解放前与解放后的《奔马》图。 1935年徐悲鸿所画的《奔马》图,画上题写了“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而他的《嘶马图》,画一匹马在荒野里奋跃前蹄,题“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诗句。热切期望中华民族觉醒,奋起自救。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画的奔马题为《奔向太阳》。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为志愿军画《奔马》,就在这一年上半年他画了两幅极有历史意义的《奔马》。一幅是献给毛泽东主席的,题:“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表达了他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另一幅题有:“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这是画家对新中国的正确理解,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他借马的形象来鼓舞人们奋进的精神。

图8 《奔马》图

二、徐悲鸿解放后的作品

1949-1951年期间的作品。《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晚年的代表作,1951年郭沫若出席“第三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被授予“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获得的最高级别国际奖章,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徐悲鸿获悉后,抱病为郭沫若绘制了这件宏幅巨制。《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与郭沫若两位近现代文化名人深厚友谊的见证。该画不仅是徐悲鸿在1949年后最大的一幅作品,而且把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时政题材寓于其中,可谓其晚年代表作。整幅画作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与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是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

图9 《九州无事乐耕耘》局部(1951年),纵150、横250厘米

从徐悲鸿的绘画创作题材来看,有重大历史题材的大作,又有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态各异的鸟兽、情趣盎然的花卉、笔墨淋漓的山水,无不浸透了徐悲鸿不可遏制的艺术创造力和持续旺盛的创作激情,以及对民族、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他在绘画中常常以一些富有寓意的历史典故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渴望用典故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来拯救社会,挖掘贫苦大众的生活,来反映社会。他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来表达现实主义艺术思想,践行教化社会的使命。

他热爱艺术,在艺术中呐喊宣泄,在艺术中表现真实的自我情感。不管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率先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

相关链接

徐悲鸿的“新七法”

二十世纪上半叶,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奠基人,又是中国写实主义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徐悲鸿的美术教学体系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主导,他仿照谢赫的“六法”提出了“新七法”,在徐悲鸿的美术教学体系中,“新七法”构成他素描教学理论的一大特色,我们来了解一下徐悲鸿的“新七法”。

一、位置得宜。Mise en place即不大不小,不高不下,不左不右,恰如其位。

二、比例正确。Proportion即毋令头大身小,臂长足短。

三、黑白分明。Clair-obscur即明暗也。位置即定,则须得对象中最白与最黑之点,以为标准,详为比量,自得其真。但取简约,以求大和;不尚琐碎,失之微细。

四、动态天然。Movement此节在初学时宁过毋不及,如面上仰,宁求其过分之仰;回顾,必尽其回顾之态。

五、轻重和谐。Balance de la Composition此指已成幅之画而言。韵乃象之变态,气则指布置章法之得宜。若轻重不得宜,则上下不联贯,左右无照顾,轻重之作用,无非疏密黑白感应和谐而已。

六、性格毕现。Caractere或方或圆,或正或斜,内性胥赖外象表现。所谓象,不外方、圆、三角、长方、椭圆等等,若方者不方,圆者不圆——为色亦然,如红者不红,白者不白,便为失其性,而艺于是乎死。

七、传神阿堵。Expression画法至传神而止,再上则非法之范围。所谓传神者,言喜怒哀惧爱厌勇怯等等情之宜达也。作者苟其艺与意同尽,亦可谓克臻上乘。传神之道,首主精确,故观察苟不入微,罔克体人情意,是以知空泛之论,浮滑之调为毫无价值也。

此皆有定则可守,完成一健全之画家者也。其上则如何能自创体Style,独标新格(非不堪之谓),如何能寄托高深,喻意象外,如何能笔飞墨舞,游行自在,如何能点石成金,超凡入圣。此非徒托辞解,必待作品雄辩。造型美术之道,贵明不尚晦,故现于作品之上Expression不足,即不成为美善之品,纵百般注释,亦属枉然。

 

参考文献

[1] 艾中信.徐悲鸿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1(第2版).

[2] 徐悲鸿画集 第一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1-6.

[3] 徐悲鸿画集 第二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4-3.

[4] “中国近代绘画之父”的福建缘[N].中国文物报,2013-2-22(4).

趣味猜想

猜想一:徐悲鸿是著名的画家,他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儿子子承父业,临终前不让儿子学美术,为什么呢?

猜想二:为什么徐悲鸿喜欢画鹰,却不喜欢鹰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许小丽,女,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保管部,文博馆员,致力于书、画等文物的保管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