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猴头埙
文物名片

白陶猴头埙,陶器,宋代,高6.30 厘米。1954年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河南省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一批藏品,这件白陶猴头埙是其中入藏文物之一,为宋代制品。就其外观来看,它上宽下窄,上粗下细,整体呈倒鸭梨形,体形相对较小,高只有6.3厘米,类似于唐代巩义黄冶窑烧制的儿童三彩玩具埙[1]

整个白陶猴头埙为白陶胎体,造型为猴子头部形象,头顶梳发,戴有一戒箍(图1),鼻梁突起,鼻子细长,其嘴部呈半圆形,双目深凹圆睁,额头突出,尤其是其嘴部被刻画成了三瓣嘴(图2)的形象,与真实的猴子形象有所差别。另外在这件埙的顶部和两耳处各有一小孔,可以用来吹奏。  

图1 猴头埙头部的戒箍

图2 猴头埙的嘴部

这件陶埙的头部有明显的模制痕迹,一范印制出猴子的眼晴、鼻子、嘴巴、头发以及戒箍等;另一范印出耳朵,然后合范,合缝在正中间。(图3)

图3  猴头埙头顶部分

观察陶埙顶部,它的中部应为空腔,头顶和两耳的小圆孔与中腔是相通的,从顶孔吹气,两手按双耳上的孔,按与不按交替,便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整件陶埙造型相对别致,形象十分生动可爱,是一件极具观赏和实用的宋代艺术佳品。

文化解读

吹奏乐器泛指利用空气在管体流动而发音的乐器,目前出土最早的吹奏乐器是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这证明中国民族乐器已经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

埙,是一种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古代吹奏乐器,是我国最早能演旋律的乐器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中国古人就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其中埙占八音之中的土,我们知道,气鸣乐器中的乐音的高低,一般以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虽然埙没有青铜乐器华贵,也没有石制乐器那般灵秀,但气息经过埙上的小孔,它所独有的深沉、忧伤、凄凉、古朴的音色与品质,使其最擅长表达人们哀怨的心情,这种独特的音乐意境,也是其它任何乐器所不可替代。

关于埙的分类,宋代聂崇义集注《新定三礼图·卷五》中,依据埙的用途将其分为雅埙和颂埙,即“大者如雁卵,谓之雅埙。”,而“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2]而我们依据制埙的用料,可以将埙分为:陶、石、玉、木、象牙等;以其外形则分为:梨、鱼、球、卵、橄榄、人头、圆锥、兽头、鬼怪等类,甚至还有立方形的;以发音体可以分为:双葫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以装饰类型分为:红陶、白釉、三彩、漆绘、彩绘(网纹、米纹、条纹、龙纹)、刻画(刻花、兽面等);按音孔分为:一孔到二孔、三孔、五孔、春秋时已有六孔埙自作主张,现代普遍流行八孔埙和九孔埙;以发音分为:吹单音至小三度,发展到吹奏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现代新研制的埙保留着原有音色的古朴、低沉的特点,并大幅度地扩大了音域,达到二十一个音之广。[3]

历史文献记载:在2000多年前战国史官所撰的《世本》中就有:“埙,暴辛公所造。”[4]而在考古发现中,埙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一期发掘出土的埙,埙一件(T32①:4),蛋形,一端有椭圆孔。长9厘米、孔径0.7一l厘米(图4)。该埙工艺技术比较原始,只有一个吹孔,无按音孔,只发一个音[5]。经考古测定,该文化遗址距今约有7000年,故此埙为我国最早发现的埙之一。   

图4  河姆渡文化遗址一期出土陶埙T32①:4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同样也出土了两个陶制的埙,距今6700多年,保存完整,形状大小亦相同,全用细泥捏制而成,表面光滑但不平整,灰黑色。形如橄榄,两端尖而长,中径略作圆形,上下贯穿一孔(图6),全长5.8厘米,中径2.8厘米,孔径0.5厘米[6]。一个无音孔,一个有一个音孔,开闭吹奏,可发出小三度的两个音。又在四川巫山出土一件石埙。打制而成,外壳有凿迹,凹凸不平,内孔经磨制,平滑无磨损痕迹。橄榄形,通高6.63厘米。全闭下孔吹奏,音高明确清晰。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距今约六千多年。[7]

图5 西安半坡出土埙

关于埙的产生,学界的专家们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埙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和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与空腔激荡形成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先民制做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就这样产生了[8]。有学者则根据半坡和荆村无音孔陶埙推测,可能是模仿一节竹管,一段骨管之类的自然元素而制成的,开始并不一定有吹乐的目的,可能是一种配合生产活动的工具。还有学者认为:早期乐器的制造或模仿鸟鸣之音,如哨埙[9];或表现流水击石之音,如磬。[10]以上各位学者的观点只能说明埙的乐音是如何由来的,并没有谈到埙的形制外观。

通常,人们会认为吹奏乐器的出现与发明,应当与原始的狩猎活动有关。原始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狩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诱捕动物的各种模拟声音工具,从而捕获更多的猎物,吹奏乐器应当是在这种模拟声工具改造后而产生的,从而出现音乐。这些原始的乐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逐步扩大和增多,变得复杂多样,从最初的音阶不全、旋律不畅,逐步发展成熟,可以形成简单的音乐和乐曲。因此,埙成为人类早期的娱乐工具,它在先民的音乐文化生活中非常活跃,不仅如此,还广泛运用于原始的巫术宗教礼仪。[11]

夏商时期,埙享有特殊地位,在宫廷贵族的乐舞生活中成为代表性乐器之一。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共出土20多个彩陶埙,9件保存完好。 [12]据考古报告说:这些埙的外形均呈扁平圆鱼状,下有尾饰埙体多呈现网纹或条纹彩绘。埙体上有一个吹孔和三个按音孔,能吹出相当于后世五声音阶中的do、mi、sol、la四个音,有的还能吹出fa音:曾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远的文明”。196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陶埙,形似橄榄,肩部有轮制的弦纹痕迹,底部有二次修整时的刀削痕,经测音,可发出两个乐音:C2-47、#a1-40音分。

前面我们从半坡遗址出土陶埙测音分析可知,其音程结构为小三席,表明了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在听觉上已有形态化的尺度感,以及他们的音乐听觉思维模式也初步形成。而到了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陶埙,则以三度音程为特征的四声音阶结构的萌芽和发展,进一步反映了中国先秦五声音阶之前所形成的雅乐四声音阶,其形态结构和审美听觉所表现出思维和情趣,对我国古代音阶发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入商代,埙有了很大发展,在晚商时期已经基本定型。1988年,河南安阳刘家庄北121号墓出土4件陶埙(图6),均为泥质灰陶,保存完好,形似鸡卵状,素面磨光,顶有一吹口,腰下部一面有3个音孔,呈倒品字形排列。另一面有音孔2个,呈一字形横列。经测音,结果如下表:

图6 安阳刘家庄北121号墓陶埙

同样,1976年春安阳殷墟妇好墓内出土陶埙3件(图7),皆为泥质灰陶,表面光滑,其中两件较大,一件较小,埙体呈倒置陀螺形,尖顶,小平底,中空,有五个音孔。顶端正中有一个圆形吹孔,近低处一面有倒“品字形”音孔三个,另一个有左右对称的音孔两个。[13]

图7 殷墟妇好墓陶埙

学者们通过上述殷墟出土商代埙的测音研究表明,五音孔埙甚至能发出连续十一个半音,李纯一先生在《先秦音乐史》中指出,商代发达的音乐实践,已经为十二律的产生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些商代陶埙的音阶发展来看,它是中国音律发展中的重要组成环节,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不仅有力地为十二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充分地说明我国西周时期的十二律来源于此,二者有着深厚的渊源。

汉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埙的影响逐渐衰退。特别是隋唐以后,雅乐逐渐走向衰落,外来的胡人乐器及其他类型的乐器得到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埙本身的发音音量相对较小等因素,其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小,数量也越来越少,就连历史文献中对埙的记载也是日渐减少。

宋、元、明、清时期的埙虽然在形状、质地等方面仍有所体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埙的研制、开发和推广难以进行,除了民间流传了一部分外,只有在宫廷中少见的雅乐中才被使用。

比较研究

宋代的埙,已经只是存在于少量的宫廷雅乐中,就其造型和用途而言,基本相同,现以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批宋代陶埙为主要对象,选取其中几件代表器,以探讨这一时期埙形态特点及其差异。

白陶马面埙(图8),宋代制品。高8.20 厘米,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河南省博物馆。陶埙通体为长扁园形,呈马头状,为白陶模制作而成,中空。正面为长面阔额,齐嘴圆眼,头上附有短耳,两耳向前紧贴额端,鼻与耳有笼套。头项部有一孔为埙的吹口,两音作为音孔。

图8 白陶马面埙

白陶人头埙(图9),宋代制品。高5.80 厘米。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河南省博物馆。整体埙体态呈椭圆形,白陶胎,由模制作而成,中空。埙为人面形象,高额头,头梳两髻,面带微笑,额两旁与顶端各有一小孔,可用作吹奏。

图9 白陶人头埙

黑彩怪人头埙(图10),宋代制品。高7.20 厘米。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河南省博物馆。埙体怪人头状,呈椭园形,其为模制而成,中空。正面浓眉暴目,宽鼻大嘴,额头突起,两耳与顶端各有一小孔,可作吹奏使用。整个面部施黑彩,其状十分狰狞。

图10 黑彩怪人头埙

红陶埙(图11),宋代制品。高6.1 厘米。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河南省博物馆。埙造型为锥状形,由红陶模制作而成, 中空。腹部与顶有三小孔,可作吹奏使用。顶至腹部刻划有七个相连的莲瓣纹,下端则刻划有连续勾云纹和三角纹以作主题装饰。

图11 红陶埙

上述四件陶埙,均为宋代河南出土,其体型近似,形态各异,但就其形象而言,应为民间流传和使用的陶埙,其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均为陶质胎体,制作材料主要是陶土,保持八音古制;二是埙均为模制而成,一吹也两音也,制作工艺简便。三是埙的造型各异,表达不同的意境,其形象生动,通俗大方,一般百姓皆可以使用,在注重艺术美感的同时,兼顾与实用性相结合,对于研究我国的民族音乐史发展有着参佐的价值。

综上所述,宋代的陶埙,特别是河南地区的民间流传的陶埙,多数采用制模而成这种简便的制作方法,其兼顾了实用与美观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宋代时期埙由宫廷流落民间,完全脱去其庄严、神秘的外衣,人们将娱乐的概念和因素融入其中,一吹孔两音孔,就是这种变化的实例证据,白陶猴头埙及这四件陶埙与宋代雅乐中的七孔埙和八也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宋代音乐形制走向,以及其不同的演奏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研究依据。

相关链接

宋代儿童陶瓷玩具

宋代是我国陶瓷玩具的繁荣时期,陶瓷类的玩具在各地窑口普遍生产,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在专门从事玩具的制作。神形兼备、价格低廉使陶瓷器具备了商品的特征,从而使其成为商品,充当货物,进行买卖流通。

宋代陶瓷玩具的兴起,与社会的发展有着众多的关系。首先,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成长有关。五代以来,坊市制度逐渐破坏,至宋代时,城市中已经没有了严格的坊市,城中的居民可以开店铺、做买卖,从事商业活动国。[14]同时,在城市中,为了适应商品流通需要,还出现了挑担货郎,他们走街串巷,往来于城市与城乡之间,兜售各种妇女用品和儿童玩具,《清明上河图》(图12)、《货郎图》上均可以看到当时儿童与货郎之间的亲切关系,以及儿童习到喜爱的玩具时兴高采烈的心情。  

图12 清明上河图中的货郎

在宋代,人们十分重视儿童,认为他们是吉祥的象征,能够驱灾降福。北宋“熙宁间,京师久旱,皇帝曾下令让城中的儿童前去求雨。同样,在遇到喜庆活动的时候,儿童垢参与更是必不可少的。北宋时,每逢皇帝寿辰,宫中除举行盛大活动外,都会由教坊中数百名男女儿童组成的歌舞队伍参与。

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重视儿童的风气,为儿童玩具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反之,儿童的丰富多采的生活则成为陶塑艺人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基础,此时的玩具艺人层出不穷。因此,宋代的陶瓷玩具品种很多。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出土和遗留的玩具中,以动物和人物造型是陶瓷玩具中较多的品种。

动物在陶瓷玩具中较多,是因为动物的造型便于进行艺术的夸张和再塑造,从而引发儿童的兴趣。不仅有狮、虎、鹿等野生动物,也有家养的猪、狗、牛、羊,马,还有水中嬉戏人鸭、鱼,以及天空中的鸟、雀,它们大都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以及温暖动人的形象。例如马:作为宋代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是当时儿童常摹仿和喜爱的动物,各种类型和造形的玩具马,就会使儿童玩的更轻松,更开心。

从现存的古陶瓷玩具中,人物玩具的造型非常生动,夸张的人物外貎和物征,表现出人们在追求一种娱乐的目标,使这件器物更加的滑稽,融入当时儿童的生活之中。例如前面我们所看到的白陶人头埙、黑彩怪人头埙。

此外,还有一种人与动物结合的陶瓷玩具,这种玩具大都带有祝福的寓意。如马上封侯:塑一猴子骑在马上,寓意着即刻就要得到封候,做大官,即马上封侯。


参考文献

[1]巩县黄冶“唐三彩”窑陶瓷玩具中的埙[J].乐器,1986(2):40.

[2](宋)聂崇义集注.新定三礼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5.

[3][7][8]宋静,赵晓明.陶埙源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35.

[4]林俊卿,梁继林.中国民族器乐精要(二)[J].中国音乐教育,2002(12):35.

[5][11]周和明,铁梅主编.中国民族乐器考[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3.10.

[6]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190.

[9]何德亮.山东史前乐器初探[J].中原文物,2003(4):14.

[10]幸哓峰.巫山出土陶响器、石埙、石磬考略[J].四川文物,2003(2):15.

[12]刘文荣.由陶器向乐器的过渡——玉门火烧沟出土陶埙再探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3(1):116.

[13]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编辑委员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22.

[14]白建国.中国古代瓷塑玩具大观·图版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5.

趣味猜想

埙在八音之中独占土音。那么古人为何要用土壤来造埙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蔡杰,男,现供职于河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先秦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