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亮造像碑
文物名片

高海亮造像碑,石灰岩质,北齐天保十年(559年)雕造,高108厘米,宽57厘米,厚8厘米,1957年河南襄城县城西汝河西岸孙庄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高海亮造像碑,1957年10月与“张伏惠造像碑”,“张噉鬼造像碑”同时在河南省襄城县城西汝河西岸孙庄出土,1962年8月调入河南省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石灰岩雕造,为螭首扁体造像碑,碑首碑身连为一体,碑座已失。由于出土较晚,保存完好无损。1963年第10期《文物》发表周到先生《河南襄县出土的三块北齐造像碑》一文,使之方显于世。据周文的调查材料所知,“此碑的出土地点在汝河西岸,距河沿约10米,发现于离地表深约3米的瓦砾层中;出土时三块碑东倒西歪,相距不到一米。”又据当地老人讲,“这里原是一所寺院,俗称石佛寺,远在唐代就遭汝河发大水淹没了”,因此该寺院在地方史志中难以找到。从该碑的保存状况看,最晚应在唐武宗灭佛之前就已被埋,或者在北周武帝灭佛时所埋。

碑首呈弧形,雕四龙盘绕,龙首向下,口衔碑侧上沿。

碑阳(图1):碑额处雕一帐形龛,高21厘米,宽20厘米,深4厘米。帐顶饰宝珠和莲花。内雕观世音菩萨和二胁侍菩萨。主尊戴宝冠,面相方圆,大耳贴面,颈戴桃形项饰,上身袒,下着裙,帔帛绕肩在身前交叉,手施无畏与愿印,下垂的左手手指残,半跏趺坐于方座上,裙裾覆搭座之上部。二胁侍立于座后,有桃形头光,面相与装束同主尊,肩部饰有圆形物,一手握花蕾屈肘于胸侧,一手下垂握帔带。

图1高海亮造像碑碑阴

碑身中部雕一尖楣圆拱形大龛,龛内雕一佛、二辟支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力士九尊组合。主尊有桃形背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着右袒扁衫袈裟,内着僧祗支,手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右足外露,掌心向上。裙褶繁褥的裙裾覆搭座之上部,座下沿施覆莲一周。二辟支佛位于佛和菩萨之间座后,仅雕出半身,面相同主尊,螺旋式内髻,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无头光。二菩萨戴宝冠,有尖桃形头光,面相同主尊,颈戴桃形项饰,两肩饰圆形物及饰带,上身袒,下着裙,裙带打结在两腿间下垂。帔帛绕肩在身前交叉下垂至膝际后上扬穿肘下垂。一手屈肘于胸,一手自然垂下,跣足立于长梗覆莲座上。二弟子有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右侧衣襟甩向左臂绕肘下垂,跣足立于长梗覆莲座上。二力士戴花冠,有尖桃形头光,凸目瞪眼,形象凶悍。衣着装束同菩萨,一手握拳屈肘于胸,一手下垂握帛带,跣足立于长梗覆莲座上。主尊座下正中刻一夜叉扛托着莲花荷叶忍冬草装饰的博山炉,从炉下伸出的长莲梗与上边的覆莲座相连。二供养人手持莲花侧立其旁,最外侧各一护法狮子昂首翘尾,张口吐舌蹲坐其旁。龛上左右雕维摩经变图,龛左的方形帷帐龛内雕维摩诘居士手持羽扇,头戴高冠,游戏坐于床榻上,鞋置榻前;龛右圆形帷帐龛内雕文珠菩萨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屈肘上扬,似在与维摩辩法,身后二菩萨侍立左右。两龛之间分两排雕听法菩萨弟子八人和一撞钟比丘。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排二菩萨之间的一尊造像形象与众不同,有头光,面部残泐,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头顶较高似有肉髻,俨然佛的形象。

碑阴(图2):碑首平面浅浮雕“太子逾城出家”佛传故事。释迦太子骑在马上,头戴花冠,帔帛后扬,周围五身天人或托马蹄,或牵马缰,或作导引。身下流云翻滚,似在空中飞腾。碑身上部刻造像记,正书20行,满行17字,书体方劲雄奇,齐茁如削,笔画中坚挺拔,丰厚健捷,有浓厚的“魏碑体”意韵。录文如下:

大齐天保十年岁次己卯八月乙酉朔廿五日乙酉。

夫真容幽寂,非圣教无以宣其宗;三乘极妙,故能化于世。是昔,如来现像形于舍卫,散韵光抢鹿菀,开大明以镜三千,洒慧风而通正觉。自双树潜晖,十号匿影,无始无终,非动非住,至乃神人感梦,零(当作灵)化东迁,梵音妙响,渐合阎浮,经教述兴,云风(日+勉)扇。有佛弟子张噉鬼、高海亮、霍早卅人等,华根深槃,与九湶交结,虽识绝讥,悟不越苦海之荣,形留沉俗,志超彼岸,每希白叠之易染,冀黑绳之可避。仰慕须达,希今之功,府寻祇洹,殖薨之业遂成,建立天宫石像一塸。乃是采石珉峰,访功不日不就,雕容奇丽,妙夺真形,龙槃隐密,思绝天巧,甘湶历野,伏流相注。仰愿大齐皇祚永隆,威阴万世;七世先亡、见在眷属、苍生等类,咸蒙成佛。然拥沙为塔,福不唐捐,画地成像,功殊妙力,况崇基美制,岂有不验者哉。铭石记功,流芳千载。

都像主高海亮,都像主张噉鬼。

邑师慎阳郡沙门都惠略,比丘慧辩,比丘慧庆,沙弥慧王,邑主高海亮,都唯那张噉鬼,唯那霍早,中正王外,中正付义和,邑子寇和穆,邑子乐昙,邑子张化,邑子边义和,邑子张惠超,邑子侯映同,邑子吕景哲,邑子王乾和,邑子付器显,邑子付亢达,邑子付舍洛,邑子付何儒,比丘僧敬,邑子付金刚,邑子付苟子,邑子李十奴,邑子孟显,邑子高兴,邑子付显宗,邑子麻雀,邑子梁伏,邑子孙广兴,邑子任景。

左侧面刻题名:比丘尼道智,比丘尼法照,比丘尼慧,比丘尼僧炳,比丘尼僧照,比丘尼慧猛,都唯那马兴宗。

右侧面上部刻题名:斋主杜俱,斋主李运、斋主付显宗。

图2 高海亮造像碑碑阴拓片

文化解读

北齐(550—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独担魏朝大任,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次子高洋袭位,很快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公元550年取代东魏建立,国号大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史称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共六帝。公元577年被宿敌北周消灭,享国二十八年。北齐是一个十分崇佛的朝代,据《洛阳伽蓝记》的记载,高欢当初在迁都的时候,洛阳一带很多寺院的僧尼,也都跟着一同来到了邺城。因此,原来洛阳地区的佛教事业,基本被转移到了邺城,开始了新的发展。北齐佛教的鼎盛期是文宣帝高洋时代,高氏集团的统治者们对佛教始终是崇奉的,高洋本人的佞佛,和梁武帝相似,他也有一份废道归佛的诏书——《废李老道法诏》,他“大起佛寺,僧尼溢满诸州,冬夏供施,行道不绝”[1]。至于供施,高洋把国家财产分成三份,供养僧尼就占三分之一。受禅僧僧稠的影响,高洋还喜好坐禅,坐禅时整日不出。他又行素食,禁止捕杀鱼虾虫鸟。他从昭玄大统法上受过戒,又从僧稠受菩萨戒。武成帝高湛佞佛尤甚,当初文宣帝曾大发工匠三十余万营建三台于邺下,至河清二年(563年),诏以三台宫为大兴圣寺。这样,耗费了无数民力物力的三台被施舍给佛寺,变相地增强了寺院的经济实力。可是在河清三年(564年)发生山东大灾,饥死者不可胜计,诏发娠给,可事竟不行。可见统治者所谓慈悲为怀是多么的虚伪。后主高纬残暴无比,却也十分佞佛。他在位期间,不但将金凤等三台未入寺者施舍给大兴圣寺,又以并州尚书省为大基圣寺,晋祠为大崇皇寺。“每灾异寇盗水早,亦不自贬损,唯诸处设斋,以此为修德”[2]。后宫之佞佛也不减诸帝,且多有丑闻。文宣皇后李氏性爱佛法,后因触怒武成帝,即被犊牛载送妙胜尼寺为尼。武成皇后胡氏,佞佛到不知羞耻的地步。武成崩后,胡氏“数出诣佛寺,又与沙门昙献通。布金钱于献席下,又挂宝装胡床于献屋壁,武成平生之所御也。乃置百僧于内殿,话以听讲,日夜与昙献寝处。以献为昭玄统。僧徒遥指太后以弄昙献,乃至谓之为太上者”[3]。由于佞佛者及僧尼有众多丑闻,反佛人士常常以此作为反对和攻击佛教的口实。在他们的直接倡导下,当时京师邺城的寺僧,“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4],形成了一个东方佛教的发展中心。

在皇室贵族佞佛的影响下,北齐时期民间的佛教信仰也十分兴盛,他们用自己能够承担的形式表达对佛的崇奉,或刻碑,或雕像,或施钱,或献物,尽其所能,虔诚极至。形成了一种空前的佛教文化氛围。北齐的佛教造像遍布北齐全境,石窟造像主要分布在邺城周围至山西太原一带,主要有位于邯郸的皇家石窟南、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位于安阳的小南海石窟、林州的千佛洞石窟;位于太原的天龙山石窟等。石刻造像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河北曲阳敬德寺窖藏、河北临漳邺城遗址窖藏等均出土了大量的北齐时期的石刻造像,数量庞大,造型别致,雕刻精美,是反映北齐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比较研究

北魏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在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梵式到汉式的演变,体现了华夏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西域石窟中的佛菩萨相反映出的中亚人的特征在此时变为中原汉人的体征,肉髻由高变低,衣着由中亚印度的半裸袒肩式或通肩长衫,一变而为中原士族的褒衣博带式,广袖高履,衣冠楚楚,秀骨清像,名士气韵,六朝风范。佛造像神圣庄重、典丽而宁静,这种遗韵气象,已不同原始佛教造像,而是中原民族对佛教造像文化内质与宗教义理的重新诠释与理解。这种“中原风格”的佛像对北朝后期造像影响很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佛教理解的变化,本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以及艺术审美观的差异,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北魏后期佛像(图3):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图3 田延和造像

菩萨像: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2.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3.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

(二)北齐时期佛像(图4):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图4 刘绍安造像碑

菩萨像:1.面相丰润,端庄秀丽,头戴化佛冠或花冠,宝缯下垂至肩,但不外飘。2.帔帛下垂交叉处多不再用环,而是发展成一个饰物,裙褶处细密流畅。

相关链接

与高海亮造像碑同时出土的还有两通,一通是天统四年(568年)张伏惠造像碑,一通是天统五年(569年)张噉鬼造像碑。其中张伏惠造像碑(图5),高131厘米,宽65厘米,厚9厘米,碑座已佚,无碑座,上端呈方形。碑阳上端为平面浅浮雕帷幔,上饰莲瓣纹、三角悬珠和璎珞。帷幔上的五条悬幡上均刻题名,自左至右分别为:“比丘道智,比丘尼僧炳,比丘尼惠璨”;“比丘尼僧好,比丘尼小□,比丘尼惠静”;“比丘尼阿香,比丘尼法静,比丘尼惠相”;“比丘尼僧照,比丘道宝”;“邑子赵文景,邑子清信吕阿开”。其下雕二列三层六龛,龛与龛间以方格界开。上两龛为尖楣圆拱龛,龛梁两端向上卷起,龛楣左右各雕一摩尼宝珠。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辟支佛七身组合。右龛内主尊为倚坐弥勒,头戴宝冠,宝缯垂肩,面相方圆,颈戴项饰,肩佩圆形饰物。上身袒,下着裙,帔帛在身前交叉穿环。右手屈肘上举施无畏印,左手自然下垂放于腿上,倚坐于方形高台座上,足踏覆莲。二弟子着右袒袈裟,双手袖于袈裟内。二菩萨戴宝冠,宝缯垂肩,佩项饰,着长裙,裙带打结在两腿间垂下,帔帛绕肩沿体侧下垂,一手持莲花屈肘上举,一手下垂握帔带,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外侧的二辟支佛身材矮小,头有螺旋式肉髻,着右袒袈裟,双手合十胸前,跣足立于覆莲座上。龛右边框上刻榜题“上龛弥勒像主毛土,妻麻圆好,孙女何休”;左龛造像与组合与右龛相同,只是主尊的坐姿有所变化,左腿下垂,右腿盘于左腿上,半跏趺坐于束腰高台座上。龛左边框则榜题“上龛弥勒像主张观,妻卫……”字样。两龛之间的隔梁上榜题:“息伏惠、息伏奴、比丘惠略、邑子张统”等。

图5 张伏惠造像碑碑阳

中层两龛为帐形龛,左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辟支佛二婆薮仙人,主尊释迦高肉髻,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右侧衣襟甩向左臂搭肘下垂,手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裙裾覆搭座之上部,座下施覆莲一周。弟子、菩萨、辟支佛的装束同上龛,唯辟支佛手中似托一物。婆薮仙人身材矮小,立于二菩萨前,高肉髻,上身袒,着短裙,一手屈肘于胸前,一手攀抚佛座,跣足立于莲座上。龛左边框刻题记:“中龛释迦像主清信士卫毛、息法演、息女法莲”。右龛雕一佛二弟子四菩萨,衣着装束同上龛,主尊有圆形头光,外侧二菩萨身材矮小,其身份应低于胁侍菩萨。二龛之间的隔梁上刻题记“中龛释迦像主张噉鬼,妻杜,息辅寂,孙及先息子来,息子怀,息子建侍佛时”。

下层二龛为尖楣圆拱龛,龛柱下饰圆形柱础,上饰莲瓣,龛梁两端向上卷起。龛楣左右雕听法弟子六人。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左龛主尊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座下饰覆莲瓣一周,有圆形头光,发髻呈尖角形,着扁衫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左手下垂放于腿上,右手屈肘于胸前,手中似握经卷。弟子、菩萨衣着装束同前,二供养人头戴花冠,着褒衣博带,双手合十,跣足立于长梗莲座上。龛左边框刻题记“第三龛无量寿像主杨兴标,母荼照,息僧宝”;右龛造像与左龛基本相同,只是主尊着双领下垂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座两侧各雕一护法狮子。龛楣左右雕听法比丘八人。龛下正中雕莲花忍冬装饰的博山炉,两旁雕二护法狮子,右侧狮子后雕一供养人像,像旁的边框上刻“清信王钜姜侍佛”。

碑阴(图6):上部刻造像记16行,满行7字,隶书。笔画瘦劲而圆润,疏朗秀美。录文如下:

大齐天统四年

夫真容潜晕妙绝,□望含生。呜呼!剧恋慈父,形声寂莫(寞),无由能继。然大都邑主张伏惠,可谓地贯华酋,门光海望,岁寒不雕之孙,连旱不渴之胤,知身非常,财叵恒保,遂相劝率信行之徒,各减家珍,远召名匠,敬造石像一躯。假此功德,愿□三宝永隆,国休□延,下及蠢动,咸□同登彼岸。

下部刻邑子姓名五排(略)

图6 张伏惠造像碑碑阴拓片

张噉鬼造像碑(图7),雕刻于天统五年(569年),是以铭记为主的卧碑形制,横长137厘米,纵宽53厘米,厚11厘米。碑阳中间造一佛龛,内雕交脚弥勒及二菩萨。佛龛下方又雕三小龛并列,中间跪一力士托举博山炉,两侧内雕二狮子。碑阳铭记录文如下:

大齐天统五年岁次已丑十二月丙辰朔一日丁巳合邑建福铭

夫真轨妙绝,超然累外,慈佑仓生,殊刑六道,垂诸法泽,洗除尘劳之类。自非性哲天厅,何能抱大明而独悟!有广州德广郡高阳县人张啖鬼、张伏恭一百人等休解无常,命同电炎,财是五家,保玩难赏。率约齐心,愧招菩提之彼岸;各割舍奇珍,采匠京都。左盼州城,右观龙山,南触岭武,北据汝水,东西路侧,敬造天宫一区;龙嵚吐姿,妙绝世侣,飞极梵境,状若虚空之起堂阁。素像从相,有似释迦之应重兴。灵花杂草,植供圣心,高桐弱柳,荫影衢路;义井旁池,充济一切,赞颂之音,演畅于道路,赴感来盈,悦目于圣前。以兹之善,仰愿皇帝祚隆万代,四夷归化,含生之类,普蒙斯福,速成正觉。

都邑主张噉鬼,施地主张惠超。(图8)

图7 张噉鬼造像碑

图8 张噉鬼造像碑拓片

参考文献

[1]《广弘明集》卷四.

[2]《北齐书·后主纪》.

[3]《北齐书·武威胡后传》.

[4]《靖嵩传》,《续高僧传》卷十.

趣味猜想

高海亮造像在汝河河边不远处出土,它是河水冲来的,还是在北周灭佛事件中湮埋的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王景荃,本科学历,河南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石刻艺术研究、佛教考古、博物馆陈列研究,出版《河南佛教石刻造像》《天国的灵光——佛像》专著十余部,在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