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人物笔筒
相关链接

《西厢记》故事简介

宋元以来的文学成就不仅是士人性灵情思的抒发,更是世俗文化在市井勾栏间的流传,话本、故事等艺术形式极具特色,广为流传。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之作,也是我国古典戏剧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内容大意是:唐贞元间,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邂逅相国之女崔莺莺,两情相悦。时值河桥守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求崔莺莺为妻,相国夫人当众许愿:将莺莺许配于能退贼兵者。张珙求得外援,解了此围。但崔夫人嫌弃张珙贫寒,不肯兑现承诺。张珙相思成疾,崔莺莺在侍婢红娘的撮合下,夜探西厢,看望张珙,此事被崔夫人得知后,借口张珙没有功名,逼迫他上京赶考。莺莺在红娘的陪伴下,等待张珙高中状元,衣锦荣归,共结连理。表达了剧作者“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注释:

[1](吴)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M].商务印书馆,1936.

[2] 冯先铭. 中国古陶瓷图典[M].文物出版社,2002.

[3] 浮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浮梁县志[M].方志出版社,1999.

[4]章用秀.笔筒赏玩——笔筒鉴赏与收藏[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深度品鉴

河南博物院藏的这件青花人物笔筒呈正圆筒形,平底直壁,造型端庄典雅,口沿一周微有磕伤。笔筒外一周满布青花图案,青花发色浓艳,描绘了三组《西厢记》人物故事。一组图画描绘的是亭阁之内,莺莺小姐坐于桌前,相思之情浮于面上,案上摆有信笺,丫鬟红娘侍立一旁,等待莺莺写好书信,好送于书生张珙。以一丛葱葱郁郁芭蕉叶为分隔,另一组画面上远有青山,垂柳依依;近处庭院之内,在蕉石掩映之下,张珙正于桌前抚琴;红娘扶着莺莺立于琴桌一侧,聆听琴音,眉目间神情依依,十分传神,描绘的恰是西厢听琴之景。(图一)第三幅画面反映的是张珙远赴京城赶考,莺莺相送的场景,恋人之间难舍难分之情跃然画面之上。(图二)三组画面构图远近得宜,主体突出,以《西厢记》的几场主要情景构勒出一个才子佳人的美好故事。

图一 清代青花人物笔筒立面图(一)

图二 清代青花人物笔筒立面图(二)

清代的民窑笔筒底部大多无文字款识,这件青花人物笔筒亦不例外,底部处理十分有趣,外周施白釉一圈,间以留胎无釉一周,出现了涩圈,中心处复施白釉,正中心位置内凹,上设一青花花押款,花押图案为一枝莲花。(图三)花押款兴起于明代天启年间民窑瓷器之上,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发展迅速,以后逐渐减少。花押款几乎全部见于民窑瓷器之上,这种在瓷器底部上绘制的纹样标志,形同古人所做的“划押”,多以花卉等形式出现,故名花押。这些标志的意义无从考究,也是为标明某器为某人所作,作为计件算酬的记号,也可能是代指某一特定窑口或某一特定器类,以做记号之用。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青花人物瓷笔筒上的莲花花押,也许仅为取高洁之意的莲花为记,也许是道教八宝的图案之一,现已不可追考。

图三 清代青花人物笔筒底部

作者简介

向祎,女,河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学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文博馆员,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研究部。

文物名片

青花人物笔筒,瓷器,清代,通高15厘米,口径18.1厘米,足径18.1厘米,征集。

趣味猜想

猜想一:明清以来的笔筒制作,融入了多种工艺,除了文中所介绍的雕刻、彩绘、贴饰竹簧等,您还知道有哪些独特精美的制作工艺运用在笔筒上吗?

猜想二:为什么放置毛笔的东西有笔筒、笔架、笔悬之分呢?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比较研究

笔筒在士人的生活中举足轻重,它材质多样,工艺繁多,现可见的明清传世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实用性远远不及它的观赏把玩性更让人醉心。目前常见的笔筒除按材质、时代划分外,按风格与流传,亦有文人笔筒与宫廷笔筒之分[4]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竹雕竹枝笔筒(图四)。笔筒高14.6厘米,筒径6.9厘米,圆筒形,筒身颀长,口沿略内倾,过渡自然圆润,足为卷唇式,微凸。筒身浅浮雕折枝竹一束,清雅精致。

图四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竹雕竹枝笔筒

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康熙年制青花“圣主得贤臣颂”笔筒(图五)。笔筒为直筒形,高16厘米,口径19.3厘米。器施白釉,外壁以青花料楷书《圣主得贤臣颂》全文,文末有釉里红“熙朝传古”方印。这种以整篇辞赋装饰笔筒,不加其他纹饰的做法于康熙时期极盛。该器为官窑器,底款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年号款。

图五 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康熙年制青花“圣主得贤臣颂”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竹刻名家封锡爵所作竹雕白菜笔筒(图六)。笔筒高17.3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9.2厘米。这件笔筒一反传统笔筒的形制,通体作白菜形,筒壁雕为四重菜叶,叶脉清晰,边缘翻卷,逼真自如,筒心宛如去除菜心,用以置笔。笔筒磨工精细,刀法深峭,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身。

图六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封锡爵竹雕白菜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文竹方笔筒(图七)。笔筒为立方体,浅方足,高15厘米,边长12厘米。笔筒内外壁贴饰竹簧,以做成排状竹竿形,纹饰虽简单,但细节处处精心,技艺精湛,以简驭繁,风格自成清新一派。

图七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文竹方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宜兴窑紫砂彩绘花鸟纹倭角笔筒(图八)。笔筒方形,倭角,底略收,高13.5厘米,开口边长12厘米,足底边长11厘米。砂泥质地,外壁四面分别绘有鹭鸶莲荷、飞燕桃花、喜鹊登梅、双蜂戏菊。以白、粉、黄、绿设色,娇俏清新。这种紫砂为胎、上施粉彩的工艺盛行于清代乾隆时期。

图八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宜兴窑紫砂彩绘花鸟纹倭角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款碧玉西园雅集图笔筒(图九)。笔筒高15.6厘米,口径11.9厘米,底径12厘米。笔筒筒身圆筒形,碧玉材质,外壁满雕西园雅集图案:山石、竹林、花草、人物、小桥、桌椅等一应俱全。器底有五矮足,底部中心阴文“乾隆年制”四字隶书款。

图九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款碧玉西园雅集图笔筒

文人笔筒古朴而富有神韵,颇具自然美与书卷气;宫廷笔筒雍容华贵,精工细作。根据目前我们所见,文人笔筒的出现早于宫廷笔筒,这与自明以来,士人风靡博雅清玩的时尚有关。士人醉心于在赏玩器物之中寻求古趣、雅趣,追求生活的格调。文人笔筒材质以竹木类为多,多融诗、书、画、雕刻于一体,追求意境与神韵体现出一种清淡明朗的士人之风,把玩文人笔筒,自然而然地能感受到其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宫廷笔筒相比于文人笔筒,造型讲求端庄典雅、方正规范;选材更为珍贵,如紫檀、玉石、象牙、珐琅等等;工艺亦追求精致繁复,装饰繁缛,极尽华美,多种工艺充分结合,集于一器,如镶嵌八宝、彩绘等,一派雍容华贵的的艺术风格。

文化解读

笔筒是最为常见的文房用具之一,用于置笔,基本形制为圆筒形。其发端之时不可明确考证,但文献中所记之笔筒,现最早见于三国吴陆玑所做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於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为其子…… [1]”按文意可推,当时笔筒应为竹木质地。笔筒发展至清代,已不仅仅是仅具实用性的文房用具,其装饰性与艺术性在文人墨客的清供雅玩中已自成一枝,包罗万象,装饰手法多以刻、镂、雕、绘等方式,材质更是多样,兼有竹、木、铜、瓷、漆、玉、水晶、象牙、紫砂等多种。

据冯先铭先生于《中国古陶瓷图典》中所说,瓷质的笔筒目前所见实物始于宋代。“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宋代笔筒口径较小,传世不多。[2]”此观点虽一直于学界争议不断,对该器是否可归于笔筒意见不一,但宋人所做《致虚阁杂俎》一书中明确有“王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斑;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的记载。按文献所载,东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时即已有笔筒此物,宋人笔记中记之,那么笔筒的出现最晚不过宋代。由于早期笔筒的材质多为竹木类,现已不见实物,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笔筒多为明清时器。瓷制笔筒在清康熙年间极盛,雍、乾二世经久不衰,不仅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等丰富的品种,形制更是突破了传统的圆筒形,兼有束腰侈口形、竹节形、六方形、方胜形、葵花形等,形式新颖,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浪漫主义情怀。

笔筒本是文人所用的寻常之物,自明清以来,文房清供自成一派,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加之经济发展,国力昌盛,风俗使然,文具发展为文玩,文人雅趣成为中国传统的精神情趣的重要组织部分。儒家文化重道不重器,器物制作历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奇巧淫技,但我们现今所见明清两代的笔筒选材多样,穷极工巧,倾注了古代匠师们无尽的心血与巧思。这是否与儒家的传统精神相悖呢?其实不然,即使在文房清供最为风靡的明清两代,“文玩”一词亦不常用,多称之为“文房器具”。笔筒材质以竹木为最多,取材质朴,亦反映出士人崇尚竹节之风,返璞归真;加之笔筒上的装饰图案多采用竹、菊、梅等具有君子气节的植物,或是描绘先贤名士的典故,有的甚至亲自动手,于笔筒之上刻以名人诗句以明志或为座右铭……这些都反映出儒家士人所提倡的正是用清赏来端正身心,进而追求飘逸高尚的情操,意趣横生。清人朱彝尊更是做有《笔筒铭》:“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来之,如客约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清人梁山舟亦有《紫檀笔筒铭》留世,其中有句曰:“立而不倚,和而不同,君子鉴之,以束吾躬。”体现出士人看待笔筒不仅仅认为是盛笔之用,更赋予笔筒一种谦谦君子,自束自立,清心净心的灵魂。

河南博物院所藏青花人物笔筒底部有花押一枚,形式为民窑瓷器所常见。花押本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是一种个性的凭记,常见于书画作品。随着花押流传日盛,于瓷器上亦广泛应用。瓷器上的花押在明代时已经出现,清代更为流行,多见于民窑。也有学者认为清初民窑瓷器上少见年号款,流行花押,可能是当时官方规定所致。《浮梁县志•陶政》中记:“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3]

明清时期的花押常见图案有:1.佛教图案。如佛八宝,即轮、螺、伞、盖、花、罐、鱼、长。2.道教图案。如暗八仙,也称道家八宝,即八仙所执的法器,团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横笛、荷花、玉板。3.祥瑞图案。如岁寒三友、四灵及各种瑞草瑞兽。4.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等。5.不明意义的线条或图案类。如双重方框内绘满横竖相间的线条,或是双重圆圈内绘有似字非字、似花非花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