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陶院落
文物名片

彩绘陶院落,陶器,东汉,通高84厘米,长130厘米,宽114厘米。1981年河南省淮阳于庄汉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彩绘陶院落[1]整体分为两部分,主体为三进四合院建筑,由前院、中庭、后院等组成。另一部分为田园,田园中部有一水井,灌溉沟和土埂清晰可见。[2]

前院:前院正面居中开大门,高42厘米,上有悬山顶,前坡长于后坡,上作瓦垄,檐下饰有圆形卷云纹瓦当,正脊两端为三个圆形瓦当叠压的品字形。大门由双扇门构成。门外两侧为彩绘人物壁画,东侧壁画为一组三人,均作站姿,中为女主人,身着红色,两侧为侍女;西侧壁画亦为一组三人,中为男主人,两侧各有一侍者。这些壁画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两扇大门紧闭,推门进去,院内较为狭小,两侧可能是养马厩,悬山顶建筑,院中放置一长方形马槽。

中庭:由二门进入中庭,中庭进深82厘米,面阔86厘米,为三进陶院落的主体建筑。二门高17厘米,宽19.5厘米。二门上有门楼,门楼上又有一层建筑。门楼为庑殿顶式建筑,顶置“人”字形卷云瓦当叠脊,每壁均有长方形窗户,窗外有彩绘的菱形格子墙。门楼内有楼梯可直上一层建筑。门楼之上的建筑为庑殿顶,总高14厘米,脊置卷云纹瓦当。中部有一窗,两侧是彩绘的菱形格子墙。

门楼的两侧有相对的四层三重檐角楼,高62.5厘米,从外形看基本相同。东部角楼下层和东走廊连在一起,西接二门厅,此为第一层。其第二层北接东回廊。前后墙中间各有一窗,周有彩绘的菱形格墙。内有楼梯可达第三层。第三层前后墙各有一长方形窗。内有楼梯可达第四层。第四层亦为庑殿顶,高12厘米,周围饰有长方形窗。西角楼下前墙是走廊,向北是仓房,第二层东接二门厅,北和回廊连接。(图1、图2)

图1 彩绘陶院落底部平面图

图2 彩绘陶院落主体建筑西侧立面图

仓房通高40厘米,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仓房,有五个相连的粮仓,均成筒状;上层为回廊,高15.5厘米,与角楼的第二层相连接,中部均有一窗,窗两边有菱形格孔。

回廊及走廊:走廊分为两段,南和角楼相连,中间有一立墙,与上部的回廊衔接。回廊南通东角楼第二层,北接后门厅的上层。西角楼第二层东接北门厅,北和回廊相连接。回廊环院落一周,与中庭二层相连接,形成复道体系。下有高墙环绕,上有复道相连,充分显示出汉代庄园的封闭性,一旦敌人进攻,庄园成为整体的防御体系。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庄园主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家园,就招揽家兵,设置兵器库,建筑堡垒,拥有了私人武装。如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二月,顺阳习射,以备不虞。……三月,葺治墙屋,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五月,弛角弓弩,解其徵弦;张竹木弓弩,弛其弦。……八月,正缚铠弦,遂以习射,弛竹木弓弧。……九月,是月也,治场圃,涂囷仓,修竇窖,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十月,培筑垣墙。”[3]这种武装化、堡垒化的豪强地主田庄亦称坞堡,是防卫性建筑,内部生产生活可自给自足,外可抵御强敌入侵。

中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建于高台之上的庑殿顶楼阁,通高74厘米,是整个陶庄园的最高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无前墙,有两台阶可到楼内,分为东西两阶,《礼记·曲礼上第一》载:“主人入门而右,客人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可见,主人就东阶,客人就西阶,是礼的规定。在楼内右侧放置一组六个陶伎乐俑,陶俑分两排,前为三女俑,后为二女一男,有弹琴、吹笙、合掌等形象。注酒女俑:双手捧匜,流向外,身着红衣,呈跪姿,束发托于后。弹瑟女俑:跽坐,束发托于后,身着红衣,前放一瑟。吹笙女俑:跽坐,双手捧一笙,束发于后,着红衣。击乐女俑:呈跪姿,束发于后,双手捧一长柱形乐器。击掌男俑:束发盘于头上,呈跪姿,身着红衣,两手放于胸前呈击掌状。还有一女俑,城跪姿,但其前方未有乐器。在乐俑前面和旁边,还放有八个耳杯,平面呈椭圆形,平底敞口;另有陶盘四个,折沿、浅腹;主楼内东侧置一陶钫,盖为覆斗状,直口,鼓腹,下附圈足(图3)。第二层高30厘米,五脊四坡,前墙两侧各有一门框,门前有孔状的栏杆。正脊长33厘米,前垂脊长26厘米,后垂脊长27厘米,前坡长25.5厘米,为“两段式”,上层为21厘米,下层为4.5厘米。

图3 彩绘陶院落乐伎俑图

此楼右侧有一偏门,可进入后院,此处置有楼梯通到主楼二层及厢房。主楼二层前面设有平座,置低平的菱形镂孔栏杆,可供人远眺,鸟瞰全院。中庭这座高大建筑应是主人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后院:后院范围最小,建筑架构较为简单。宽86厘米,进深24厘米。东为猪圈,长方形,内立一陶猪和食槽。猪圈与厕所相连。后院中部为厨房,内有灶、案,左侧又有一厕所。后院应是仆人劳作和休息的地方。(图4)

图4 彩绘陶院落后院内部图

庄园右侧为长方形田园,长130厘米,宽24厘米,四周有围墙,前墙有一门,门外用红线示门框。园内前半部是旱田,共22垄。中间有一井。后半部为水田,有水沟可流向两边畦内。后墙设有角门可供出入。

彩绘陶院落模型是河南出土的形制最大、内容丰富的建筑模型,既有庭院高楼,又有水沟农田,并且还绘有着色壁画,整组模型结构严谨,形象逼真,是当时社会庄园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其平面布局讲究,是廊院制的经典之作,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建筑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文化解读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汉高祖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高祖下诏“民前或相聚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4]即招抚因战乱逃离家乡的人回归土地,进行生产,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汉武帝以后,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商人的财势不可小觑,他们致富后把大量的资金转向土地,“以末致富,用本守之”,加速了庄园经济的发展。到了西汉末年,庄园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史载:“(樊)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5]樊重善于经营各种农副业,把家产管理得井井有条,他的庄园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东汉政权是依靠豪族大姓建立的,所以统治者对豪族的优待使得大地主庄园经济得到发展,从考古发现也可印证这点。1971年发现的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6]中具有一批壁画反映庄园中的生产和生活的场景,如农耕图、采桑图、园圃图、酿造图、牧羊图等。东汉墓中也出土大量水田池塘模型,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贵州、陕西等地,以陕西汉中和广东佛山出土的模型最有代表性[7]。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城堡、楼阁、院落和各种形象的陶俑[8]以及画像石、画像砖,从画像石我们可看到在住宅附近有大片稻田和山林等图像,还有收获、舂米、酿酒、纺织的场景,这些内容都是庄园经济生产和生活的缩影,反映了东汉地主经济的发达。

东汉仲长统曾对地主庄园经济的生活作以下设想:“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币,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烹豚以奉之。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泳归高堂之上……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9]这也可看作是当时庄园生活的一种反映,庄园主不用亲自劳作,坐享其成,出有车骑,吃有珍馐,靠剥削徒附为生。

庄园经济的发展反映到明器上,随葬的院落等可谓是墓主人生前真实生活的写照。另一方面,汉代厚葬之风盛行,统治阶级墓中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人生前所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的器物和器具。特别是到了东汉时期,为随葬专门制作的器物模型——冥器逐渐增多,如井、磨等模型出现。

比较研究

四合院是我国传统的住宅建筑组合形式,河南出土的汉代院落明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三进四合院、一进四合院、小型四合院。

1. 三进四合院,即前文所述淮阳于庄汉墓出土的彩绘陶院落,其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是迄今为止我国汉代考古发掘中所仅见的。

2.一进四合院,分为两种样式。1959年郑州市南关159号汉墓出土的一座西汉灰陶院落[10](图5),通高76厘米,长80厘米,宽78厘米,为一进四合院。此院落可以分拆组装。由门房、仓房、阙、望楼、正房、厨房和厕所、猪圈等部分组成。[11]门内是一四合院,院的右侧为一仓房,左侧是厨房。门房对应处为正房,此房两侧设有厕所,厕所之下为猪圈,圈内有一卧伏陶猪。厕所房顶置有8只鸡。屋内有灶台等。院中央卧有一陶狗,头向外,作昂首伏卧状。

图5 郑州南关出土的西汉灰陶院落

1981年郑州市乾元北街空心画像砖墓出土的西汉灰陶院落[12](图6)亦为一进四合院,通高73厘米,长82厘米,宽80厘米。由门房、仓房、阙、望楼、正房、厨房和厕所猪圈等部分组成。门房在前,大门开于右侧,有门槛。门房左侧置阙楼,为二层四阿顶建筑。院内左侧为厨房。右侧为四阿顶重檐式建筑的仓楼。正房位于院落后部,与门房相对,门前有台阶式踏道。猪圈为方形,位于正房左侧一角(图7)。此院落应是一座中小地主住宅建筑模型,为研究西汉晚期地主庄园组群,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此院落和郑州市南关159号汉墓出土的灰陶院落大致相似,整体布局和尺寸大小大致一样。两者都是一进四合院,明显不同之处是郑州市南关159号汉墓出土的灰陶院落仓楼楼梯有两道,悬山顶,呈倒八字形,猪圈上有小屋式厕所。

图6 郑州乾元北街出土的西汉灰陶院落

图7 郑州乾元北街出土的西汉灰陶院落分解图

3.小型四合院,尺寸较小,分两个样式。洛阳张茅汉墓出土的东汉绿釉陶院落[13] (图8),通高23.5厘米,长45厘米,宽37厘米。院前为一座平房,右侧和后部围以矮墙,左侧建前后两座楼,均为悬山顶。前面平房为长方形,右侧开一长方形大门,两山墙分别与左右院墙相连接。前楼较小,为二层小楼。后楼较大,为坐北向南的二层阁楼,底层开一门,上层中部开一窗。后楼右侧为一磨棚。后院为长方形猪圈,圈内有一猪。

 图8 洛阳张茅汉墓绿釉陶院落

综上所述,河南出土的汉代院落建筑明器一般以四合院的形式出现。四合院多采用均衡对称的设计手法,是我国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组合形式。河南出土的汉代院落明器规模大小有别,结构复杂程度不一,质地以灰陶为主。

相关链接

彩绘陶院落的年代问题

关于彩绘陶院落的年代问题,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属于西汉前期[15],一种认为是东汉时期[16],笔者赞同后一种看法,理由如下:从随葬物品看,1981年于庄汉墓出土有的陶鼎、陶盘、陶壶,陶院落内还有陶钫、陶耳杯、陶槽、陶灶、陶案、陶盆以及陶乐伎俑等,随葬器物多为明器。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西汉中期以前,随葬品主要是人们生前使用的各种实物。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专门为随葬而做的陶质明器,年代越晚,明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即使是官僚和贵族的墓葬亦不例外。因此,于庄汉墓随葬品多为明器的特点符合这一趋势。

从陶院落本身来看,目前,与其相似的院落在河南境内未有发现。但属于这一大类的,有郑州南关汉墓和郑州市乾元北街出土的两座灰陶院落。这两座灰陶院落的年代定为西汉晚期,将于庄汉墓的彩绘陶院落与其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彩绘陶院落的布局更合理,结构更复杂,装饰更为华美。而郑州灰陶院落则风格简朴,结构简单,由此说明彩绘陶院落应该是在灰陶院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即彩绘陶院落的年代肯定晚于灰陶院落。因为考古形态学认为,同一类器物的演变如无外力突变的影响,应该是逐渐演化的。

从装饰艺术看,彩绘陶院落内部建筑中,多用赭石、红等色彩施以彩绘,区别不同建筑物;院落外墙上有多幅色彩斑斓的壁画,内容为主人出行拜谒场景。河南出土的建筑明器有这些装饰手法的是:焦作西郊汉墓出土的五层彩绘陶仓楼[17];焦作白庄汉墓出土的七层彩绘连阁陶仓楼[18]等。以上建筑模型的年代均在东汉时期,彩绘陶院落的装饰手法与其如此相似,应为同一个时段的。另外,彩绘陶院落的壁画内容明确,描写了墓主人生前尊贵豪华的生活场面,与西汉一些绘画表现的死后成仙升天的场景不一样,这也构成彩绘陶院落属于东汉时期的一个标志。


参考文献

[1][15] 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淮阳太昊陵文物保管所.淮阳于庄汉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3(1).

[2] 淮阳县博物馆.淮阳出土西汉三进陶院落[J].中原文物,1987(4).

[3]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729—731.

[4] (汉)班固:《汉书》卷一《高祖纪》,中华书局,1962:54.

[5](南朝)范晔:《后汉书》卷三二《樊宏传》,中华书局,1965:1119.

[6] 盖山林编.和林格尔汉墓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7][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462.

[9](南朝)范晔:《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中华书局,1965:1644.

[10]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南关159号汉墓的发掘[J].文物,1960(8—9).

[11][13] 河南博物院.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170.

[12]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乾元北街空心画像砖墓[J].中原文物,1985(1).

[14] 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J].考古学报,1965(1).

[16] 安金槐.中国考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张勇.淮阳彩绘陶院落的年代问题[J].中原文物,2001(1).

[17] 杨焕成.河南焦作东汉墓出土彩绘陶仓楼[J].文物,1974(2).

[18] 索全星.河南焦作白庄6号东汉墓[J].考古,1995(5).

趣味猜想

古代建筑的两阶制对当今接待礼仪有什么影响?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王莉娜,女,上海师范大学史学博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