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式古琴
文物名片

伏羲式古琴,木器漆,宋代,伏羲式,通长123.0厘米、宽20.5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伏羲式古琴。梧桐木面板,色棕黄,质地较密实,龙池凤沼处木纹较乱;硬木底板,硬木承露、岳山、焦尾均上漆,青玉龙龈,硬木尾拖和龈托均未上漆,螺钿徽、形制规整,六棱硬木轸,硬木刻纹圆足;黑色漆,漆色光亮。琴体匀称厚重,琴面弧度较大,琴底弧度较平,琴体边棱较为明显、没有做圆迹象;小圆弧形琴首,琴首两角较尖,内洼弧形项,琴肩在三徽偏下位置,内收双连弧形琴腰,琴腰上至八徽偏下位置、下至十二徽偏上位置,足在十徽偏上位置,琴体尾端呈外凸圆弧形,龈口内收;承露圆角、长与岳山齐,岳山规整、长不至琴边,焦尾结处较尖,焦尾表面光滑未刻纹饰;圆形龙池,长椭圆形凤沼。

图1   河南博物院藏伏羲式古琴背面

伏羲式古琴相传由伏羲创制,《五知斋琴谱》记载:“伏羲间(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立高三尺,赠(增)六寸六分,制以为琴,法六律六吕之会,取期之数。纯素丝为弦。修真理性,反其天真。斫琴者则而象之,丝桐之制,自此始也。”[1]现存的明清文献中有关于伏羲式古琴的记载,一些文献中还配有图样,比如: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刊印的《太音大全集》[2]、嘉靖十一年(1532年)刊印的《风宣玄品》[3]、万历十八年(1590年)刊印的《琴书大全》[4]、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刊印的《文会堂琴谱》[5]、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刊印的《太古正音琴经》[6]、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刊印的《琴适》[7]、崇祯七年(1634年)刊印的《古音正宗》[8]、清康熙九年(1670年)刊印的《琴苑心传全编》[9]、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刊印的《德音堂琴谱》[10]、康熙六十年(1721年)刊印的《五知斋琴谱》、光绪二年(1876年)刊印的《天闻阁琴谱》[11]等11 种文献,详见表1。  

表1  明清文献中记载的伏羲式图样

这11种明清文献中记载的伏羲式图样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琴首为圆弧形,内收弧形琴项和琴腰,琴项部的弧形要大于琴腰部的弧形,琴首的宽度略大于或基本等于琴肩的宽度,大多数明清文献记载的是这种图样;第二种,头部不明显,琴首为小平弧状,琴首至项中较平直、首端稍宽,内收小弧形琴腰,只有《琴书大全》记载了这种图样;第三种,琴首为圆弧形,内收双连弧形琴项,项中弧峰较平,内收小弧形琴腰,只有《太古正音琴经》记载了这种图样;第四种,琴首为圆弧形,内收弧形琴项,琴腰为斜坡形,窄尾,只有《琴苑心传全编》记载了这种图样。

现在对伏羲式古琴的定名习惯较为一致,除琴项部稍长、琴腰部为内收双连弧外,其它大体与明清文献记载的第一种图样一致,传世的伏羲式古琴实物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唐代“九霄环佩”琴(图2):琴首为圆弧形;琴项自琴首斜下至琴肩下,上宽下窄,项中至琴肩为内收弧状;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伏羲式古琴的这一形制,最迟在唐代已经定型,以后基本都遵循这一形制[12]

图2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九霄环佩”琴[13]

根据现有定名习惯,在笔者搜集到的现已公开资料的近六百张存世历代古琴实物中,伏羲式古琴只有17张,其中唐代6张、宋代3张、明代6张、清代1张、时代未定1张。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张伏羲式古琴,形制规整、保存完好,是现已确认的仅有的3张宋代伏羲式古琴之一,弥足珍贵。

文化解读

每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价值和作用,古琴和琴乐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也不例外。古琴作为乐器,其最主要的功能必然是演奏,因此琴乐的功能也就是古琴的最主要功能。在琴乐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功能定位。

琴乐的传统功能定位,是传统古琴文化的重要体现。其萌芽于先秦时期,在两汉时期基本定型,两汉之后虽然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文化传统的演进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变化不大,总体来说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与社会、政治有关,即修身、治国等功能,可以简单统一为修身功能;另一方面与自然、本性有关,即养性、自娱、养生、养心、抒情等功能,可以简单统一为养性功能。虽然从表面看,琴乐在这两个方面所达到的目的不同,但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要通过中和、平和、有表现力的琴乐来平静人心,禁止或防止淫欲、邪念等,以最终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总体来看,传统文化中更注重琴乐的修身功能。

先秦时期,思想领域比较活跃,人们对琴乐的修身功能和养性功能的重视程度基本均等。认为相济相成的琴乐能平和人心,心平则德和,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烦手淫声之乐不利于修身、对身心有害,比如:《诗经》“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指出了琴乐的娱乐功用和礼仪作用;《左传·昭公元年》“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14],强调琴乐的功用是为了节制自己,而不是为了放纵欲念;《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认为琴乐是为了平和人心和德行。

两汉时期,统治者“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提倡“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15],因此琴乐的修身功能得到重视,而养性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认为符合礼制、富有表现力的中和之乐可以修养人的德行、防止纵欲放荡,可以修身,从而可以安抚百姓、治理国家,比如:《史记·乐书》“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14],《田敬仲完世家》“琴音调而天下治” [14],将琴乐视为修身治国的重要工具;桓谭《琴道》[16]“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下征七弦,总会枢极,足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子……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强调琴乐的治国、修身功能,提出“琴者,禁也”的琴禁思想;琴禁思想后被《白虎通》、蔡邕《琴操》、应劭《风俗通义》等所继承和发展,对后世影响很大,琴禁思想主要是以琴乐约束人的内心思想,即“禁邪僻”“禁淫僻”“禁止淫邪”“去邪欲”“防心淫”,从而做到“守以自禁”,最终达到“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正人心”“玩琴以养心”的目的,体现的就是琴乐的修身养性功能。

魏晋至隋唐时期,琴乐的养性功能地位更为凸出。养性功能方面,认为恬淡、平和的琴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可以自娱、可以养生、可以养心,主要体现在嵇康、陶渊明、白居易等人的琴乐思想中,比如:嵇康《琴赋》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琴赞》“宣和养气,介乃遐龄”[17];陶渊明《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17];白居易《清夜琴兴》“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夜琴》“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好听琴》“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消疾,恬和好养蒙”[18]。修身功能方面,认为琴乐“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主要体现在阮籍、薛易简等人的琴乐思想中,比如:阮籍《乐论》“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14],指出琴乐与自然、治国的关系;薛易简《琴诀》“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19]

宋元明清时期,突出琴乐的治国、修身、养性等功能,也认可琴乐的自娱、抒情等功能,比如:朱长文《琴史》[20]“雅琴之音,以导养神气,调和情志,摅发幽愤,感动善心”“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范仲淹《与唐处士书》“圣人之作琴也,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听真上人琴歌》“将治四海先治琴”[19];欧阳修《送杨置序》“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19]

比较研究

现存已确定的伏羲式古琴实物的最早时代是唐代,除了元代之外,宋明清时期都有伏羲式古琴实物存世。

九霄环佩”琴(图3)。伏羲式,盛唐,故宫博物院藏。桐木面板,杉木底板,蚌徽,紫檀木岳尾,白玉足,红木轸,紫檀护轸。通长124.0厘米、隐间114.2厘米、额宽21.8厘米、肩宽21.2厘米、尾宽15.4厘米、最厚5.8厘米。琴体阔大厚重,形制浑厚古朴,琴面浑厚呈半椭圆形。项与腰两处内收部位上下边做圆,额下由轸池向上减薄斜出。承露圆角,长如岳山。焦尾明显,圆润不露棱角,结处较尖,其上凸雕灯草线两道。龙池、凤沼为扁长圆形,均有桐木贴格,贴格接口于龙池、凤沼口右侧中部。岳山长不至边,肩在三徽下,腰上至八徽上、下至十一徽下,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偏上,龙池上至四徽与五徽中间、下至七徽,凤沼上至十徽与十一徽中间、下至十三徽。腹内纳音隆起,纳音中间开有宽2.5厘米、深1.0厘米的长沟,长沟贯通纳音的始终。髹紫色漆,有剥落伤裂,后人用朱漆修补多处;纯鹿角灰胎;胎下有粗丝黄葛布底。琴背音松而有回响,按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九德俱全。[21] [13]

图3  故宫博物院藏“九霄环佩”琴

“春雷”琴(图4)。伏羲式,唐代,旅顺博物馆藏。桐木面板、木质古而松,鎏金铜徽。通长128.6厘米、肩宽21.3厘米、尾宽14厘米。琴体扁中带圆,琴面弧度较圆,琴面项、腰两边棱角无浑圆之象,琴底项、腰两处棱角浑圆,护轸之间、凤舌之下亦未见减薄迹象。圆形龙池与凤沼。岳山长不至边,肩在三徽下,腰上至八徽上、下至十二徽下,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龙池上至五徽下、下至六徽下,凤沼上至十一徽上、下至十三徽下。龙池内纳音处有拼接痕。髹黑漆,原有底漆似为加有银粉的紫漆;鹿角灰胎;侧面脱漆处露葛布底。[13]

图4  旅顺博物馆藏“春雷”琴

“大圣遗音”琴(图5)。伏羲式,中唐,王世襄旧藏。桐木面板,红木岳尾,金徽,青玉轸足。通长121.0厘米、隐间112.6厘米、额宽20.0厘米、肩宽19.6厘米、尾宽14.7厘米、最厚5.0 厘米。琴体古拙凝重,带明显圆势。圆形龙池,扁圆形凤沼。岳山长不至边,肩在三徽下,腰上至八徽上、下至十一徽,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圆形龙池、长椭圆形凤沼,池中在六徽,凤沼上至十一徽上、下至十三徽。鹿角灰胎,栗壳色漆。[22] 

图5  王世襄旧藏“大圣遗音”琴

“九霄环佩”琴(图6)。伏羲式,中唐,吴金祥藏。杉木斫、琴木质松黄,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轸、雁足,岳山焦尾等均为紫檀制。通长120.5厘米、隐间112.5 厘米。岳山长不至边,肩在三徽下,腰上至八徽、下至十一徽下,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池中在六徽,凤沼上至十一徽上、下至十三徽。琴身髹暗红色漆,鹿角灰胎,间以历代修补之墨黑、补漆等。[22]

图6  吴金祥藏“九霄环佩”琴

“虞廷清韵”琴(图7)。伏羲式,北宋,赵涛藏。桐木面板,木质松黄。通长125.1厘米、隐间114.5厘米、肩宽21.8厘米、尾宽15.7厘米、厚6.0厘米。琴体宽大厚重。圆形龙池,椭圆形凤沼。岳山长不与边齐,肩在三徽,腰上至八徽上、下至十一徽下,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龙池中在五六徽中,凤沼上至十徽下、下至十三徽。纳音微凸。琴背栗壳色,鹿角灰胎。郑珉中定为北宋官琴。[23]

图7  赵涛藏“虞廷清韵”琴

“龙门风雨”琴(图8)。伏羲式,明代,故宫博物院藏。桐木面板,蚌徽,青玉足,紫檀轸,黄杨岳尾。通长120.8厘米、隐间111.0厘米、额宽21.0厘米、肩宽20.2厘米、尾宽14.3厘米、最厚6.0厘米。圆形龙池,扁椭圆形凤沼。岳山长不至边,肩在三徽下,腰上至八九徽、下至十二徽,足在十徽上,龙池中在七徽,凤沼上至十一徽下、下至十三徽下。黑漆上罩朱漆,瓦灰胎。[23]

图8  故宫博物院藏“龙门风雨”琴

“风鹤”琴(图9)。伏羲式,明代,浙江省博物馆藏。通长124.0厘米、隐间113.3厘米、额宽19.4厘米、肩宽21.5厘米、尾宽14.5厘米、最厚5.3厘米。琴体扁而宽。圆形龙池,扁椭圆形凤沼,均有竹簧镶边。岳山长与边齐,肩在三徽,腰上至八徽、下至十一徽,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龙池中在六徽,凤沼上至十徽与十一徽中间、下至十三徽。黑漆,琴面局部露出朱色漆。[24]

图9  浙江省博物馆藏“风鹤”琴

“飞龙”琴(图10)。伏羲式,明代,浙江省博物馆藏。通长111.7厘米、隐间101.8厘米、额宽17.3厘米、肩宽17.5厘米、尾宽12.0厘米、最厚5.2厘米。圆形龙池、凤沼。岳山长不至边,肩在二徽,腰上至八徽、下至十一徽,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龙池中在六徽,凤沼中在十二徽与十三徽中间。琴面黑漆洒银,琴背黑漆;鹿角灰胎。[24]

图10  浙江省博物馆藏“飞龙”琴

“玉壶”琴(图11)。伏羲式,明代,浙江省博物馆藏。通长119.0厘米、隐间108.6厘米、额宽18.1厘米、肩宽19.4厘米、尾宽13.8厘米、最厚5.7厘米。琴徽在右侧。圆形龙池,长方形凤沼。岳山长不至边,肩在二徽,腰上至八徽上、下至十徽上,足在九徽,龙池中在五六徽中,凤沼上至十徽、下至十二徽。朱漆。[24]

图11  浙江省博物馆藏“玉壶”琴

“神俊清奇”琴(图12)。伏羲式,清代,河北博物院藏。镀银铜徽,骨饰岳尾,青玉尾、足。通长120.3厘米、隐间110.2厘米、额宽21.8厘米、肩宽19.0厘米、尾宽12.5厘米。圆形龙池、凤沼,池径6.0厘米,沼径4.0厘米。岳山长不至边,肩在三徽上,腰上至八徽下、下至十一徽下,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下,龙池中在五六徽,凤沼上至十一徽、下至十二徽。髹素棕黑漆。[25]

图12  河北博物院藏“神俊清奇”琴

根据以上实物和笔者的统计:传世伏羲式古琴实物的形制大多较为接近,通长多在121.0厘米至124.0厘米之间,肩宽多在19.0厘米至21.0厘米之间,尾宽多在13.0厘米至15.0厘米之间,琴肩位置多在三徽上至三徽下,琴腰位置多在八徽上至十一徽下,琴足位置多在九十徽中,岳山几乎都不与边齐,龙池基本都是圆形,龙池池中位置多在六徽上或六徽,凤沼多为长椭圆形,凤沼沼中多在十二徽附近,漆色多为栗壳色等浅色;但部分实物的形制相互间差别也较大,比如通长最长可达128.6厘米、最短才111.7厘米;从时代发展看,唐代至清代尺寸有逐渐变小的趋势。

相关链接

传统古琴文化中的“琴禁”思想

“琴禁”思想是传统古琴文化中的最重要思想之一,影响深刻、深远。“琴禁”思想主要是基于琴乐的功能而言,“禁”就是约束人的内心思想,即“禁邪僻”“禁淫僻”“禁止淫邪”“去邪欲”“防心淫”,从而做到“守以自禁”,最终达到“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正人心”“玩琴以养心”的目的,倡导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琴禁”思想的最初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有秦国名医医和以乐喻病的一段议论:“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指出琴乐的功用是为了节制自己,而不是为了放纵欲念;《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有晏婴和齐侯讨论音乐的对话:“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指出琴乐的作用是为了平和人心。

两汉时期,“琴禁”思想基本形成。《史记》“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其中“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即包含有“琴禁”思想。桓谭《琴道》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琴禁”思想:“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琴禁”即“守以自禁”,目的是“玩琴以养心”。然后被《白虎通》、蔡邕《琴操》、应劭《风俗通义》等所继承和发展:《白虎通》“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提出“禁止淫邪”、以“正人心”;蔡邕《琴操》“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提出“御邪僻,防心淫”,明确提出要“修身理性,反其天真”;《风俗通义》“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提出“守正以自禁”;《淮南子·泰族训》“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杜淫,反其天心”,指出“归神杜淫”,以“反其天心”;杨雄《琴清英》“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齐(禁)淫僻,去邪欲,反天真者也”,指出“定神,齐(禁)淫僻,去邪欲”,以“反天真”。

“琴禁”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琴音之禁,二是琴人之禁。

琴音之禁。《琴道》在明确提出“禁琴”命题之后,即指出“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可见古琴之“禁”首先是作为对古琴之声音的规定而提出;《风俗通义》又解释“以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要求古琴之“禁”要求琴音的音量大小适中;《白虎通》又指出“雅者,古正也,所以远郑声也。孔子曰:‘郑声淫’何? 郑国土地民人山居谷浴,男女错杂,为郑声以相诱悦铎。故邪僻声皆淫色之声也。……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说明古琴为“禁”要禁淫邪,而存雅正之音。值得注意的是,“琴禁”对古琴之音的规定,目的在于通过正“音”来正“心”,“自古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只有通过正“音”来正其“心”,才能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任,古琴的“琴禁”思想便是承载了这样一种意义的艺术,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

琴人之禁。“琴禁”思想以正“音”来正“心”,禁淫邪反天真,明确包含了对弹琴之人的规定。唐代薛易简《琴诀》提出:“鼓琴之士志静气静,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常人但见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俱赏为能,殊不知志士弹之,声韵皆有所主也。……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弹琴之法必须简静,非谓人静,乃手静也。手指鼓动谓之喧,简要轻稳谓之静。”认为欲使琴音“禁邪止淫”,就要求琴人“志静”与“气静”,另外还要做到“手静”;宋代司马承正《素琴传》 “琴者禁也,以禁邪僻之情而存雅正之志,修身理性,返其天真。”朱熹《紫阳琴铭》“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 

“琴禁”思想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过度地解读,已经明显地歪曲了其原本的意义,比如:明代杨表正《弹琴杂说》“琴者,禁邪归正,以和人心。”紧接着就提出一系列的具体规定,以说明如何能“禁邪规正”“和人心”:“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如要鼓琴,要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象表,方可称圣人之器;然后浴水焚香,方才就榻,以琴近案,座以第五徽之间,当对其心,则两方举指法……”文中,为了达到“琴禁”的目的“对弹琴的时间、地点以及弹琴之人的姿势状态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苛刻的具体要求,而这样的规定在现存的明清琴谱中常有出现。这些具体而又玄虚的仪式使得古琴艺术“禁”的文化理念似乎成为了单纯的教条和封建保守的代表”。[26]


参考文献

[1] (清)周子安.五知斋琴谱.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2] (明)袁均哲.太音大全集//《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 1092 子部·艺术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45-304.

[3] (明)朱厚爝风宣玄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 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11:1-380.

[4] (明)蒋克谦琴书大全.北京:中国书店,2007-01.

[5] (明)胡文焕.文会堂琴谱//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子部 第7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09:1-198.

[6] (明)张大命太古正音琴经//《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 1093 子部·艺术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93-501.

[7] (明)孙丕显.琴适//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 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02:1-68.

[8] (明)朱晞. 古音正宗.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 琴曲集成 第9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2-11:241-380.

[9] (清)孔兴诱.琴苑心传全编//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 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 ,1992-06:247-253.

[10] (清)汪天荣.德音堂琴谱//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琴曲集成 第12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94-10:445-583.

[11] (清)唐铭彝.天闻阁琴谱//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 第25册,北京:中华书局 ,1992-06:99-107.

[12] 郑珉中.漫谈中国古琴珍萃中的唐琴[J].收藏家,2001(5): 35-39.

[13]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中国古琴珍萃 图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10.

[14] 蔡仲德注释.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 第2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15] (汉)班固撰;王继如主编;王华宝,谢秉洪副主编. 汉书今注 3.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3-01:1486.

[16] (汉)桓谭著.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06,63,64.

[17] 苗建华古琴美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08.

[18] 蔡仲德主编. 中国音乐美学史 下.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19] 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 (第二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03  第2版.

[20] (北宋)朱长文.琴史//王耀华,方宝川主编.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 第2辑 2.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2-10:89-325.

[21] 郑珉中主编;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古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2] 刘岐荣.唐琴综述[J].收藏家,2015(7):15-22.

[23]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吴钊主编. 中国古琴珍萃 全1册 增订版.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24] 王静主编. 非凡的心声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25]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编.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2 河北卷. 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2008.

[26] 张娣.论中国古琴艺术之“禁”的观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趣味猜想

实用古琴的岳山,都是靠近琴体一侧要稍高于靠近琴首一侧(图13),您知道是为什么吗?

图13  实用古琴的岳山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作者简介

顾永杰,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河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致力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技术史等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