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解码进社区:甲骨文遇上童趣,汉语密码这样被激活
文: 刘籽言
图: 张瑞华
发布日期: 2025-07-25

2025年7月24日,南阳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内笑语不断,这是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应邀在此开展主题为“文物里的汉语言密码”的文化体验活动,也是该宣讲团继航海西路社区甲骨文主题活动后,第二次深入基层社区开展文化宣讲,五十名儿童与家长共同开启了一场趣味盎然的汉语探源之旅。

从文物到词语,解码汉语基因

拥有十二年志愿讲解经验的志愿者杨非,以日常词汇为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古代物质文明的大门。“为什么我们常说‘学习模范’?”杨非老师举起一件青铜器模具模型,向台下好奇的小观众们发问。“原来‘模范’这个词,来自青铜器铸造中用来塑形的模具!”

杨非老师与孩子互动,气氛欢快.jpg

杨非老师与孩子互动,气氛欢快

她进一步展示古代车马构件图像,生动阐释“节约”一词的起源——它最初指的是车马具上控制缰绳的关键部件。冰冷的青铜器与抽象的语言符号,在孩子们眼前奇妙地连接起来。

“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每件文物都藏着故事。”杨非这样总结汉语与文物的关系。活动现场,孩子们通过触摸仿制文物模型、参与词汇解谜游戏,理解了语言背后鲜活的历史场景。一位名叫李明明的女孩兴奋地分享:“以前觉得文物离我们很远,今天才知道每天说的话都和它们有关!”

寓教于乐,激活文化感知

沉浸式互动是本次活动的核心。杨非老师巧妙设计环节,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感受语言魅力。孩子们分组合作,用身体拼出甲骨文字形,在游戏中感受汉字与自然万物的联系;在方言童谣创编环节,稚嫩的吟诵声里流淌着对地方文化的初步感知。

活动现场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jpg

活动现场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

互动小游戏.jpg

互动小游戏环节

“让深奥的知识变得可亲可感,是我们团队的使命。”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团长李卓倩在活动后表示。她介绍河南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从生活细节中寻找语言与历史的联系,并分享了通过博物馆参观、观察生活细节、动手绘制文物等途径探索汉语奥秘的方法。孩子们全神贯注,积极回应,现场探索热情高涨。志愿者张思思、程晓敏、张瑞华、刘云红、王亚斐、刘籽言全程参与保障活动实施。

深耕社区,文化星火点亮童心

作为河南博物院精心培育的“文化播种队”,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始终秉持“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理念,致力于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社区教育动能。

继首站航海西路社区后,本次通过文物元素游戏化设计,将古老智慧转化为儿童语言,在社区土壤培育文化自信种子。

活动尾声,孩子们手持自制的"汉字树叶书签",眼中闪烁着发现文化密码的光芒。当博物馆历史底蕴与社区生活相遇,文明传承的新篇章正在童声笑语中悄然书写。

孩子们展示收获的奖品.jpg

孩子们展示收获的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