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王士祥讲“何为成功者的素质?”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6-06-07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
 
主讲嘉宾: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士祥
认真记录的听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上有哪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体现出古人的处世智慧?儒家、道家、佛家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处世哲学?面对眼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该如何选择人生?我们的心灵又该如何停靠?

6月4日上午,“中原大讲堂——河南博物院讲堂”讲座现场,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士祥以传世文献记载为依据,解析了中国历史上许多经典处世智慧案例,诠释了做人做事的真谛。

讲座着重讲解了四心,即“知人之心、容人之心、乐足之心、处人之心”——

知人之心:刘邦的“创业”启示

在两千多年前混乱的中国大地上,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对阵的双方领袖,一个是莽撞的英雄,一个是聪明的无赖。较量的结果,无赖获得了天下,英雄获得了传奇。

楚汉相争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其中几乎所有的细节都以各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尽可以为项羽的失败扼腕叹息,但刘邦之所以能取得最终胜利,必然也有其背后的原因。如果用道德标准来衡量,或许刘邦一无是处;但如果用政治家的标准来衡量,他却是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一个成功的皇帝。

作为领导,尤其作为开国“领袖”,刘邦的知人善用是他成功的关键。刘邦倚重“三杰”开创了两汉基业。《史记》记载,高帝置酒洛阳南宫,曰:“通侯诸将试言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嫉贤妒能,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群臣悦服。

刘邦一生志向远大而执著,虽然他本人能力有限,却非常擅长用人纳谏,是一名出色的领导者,萧何、韩信、张良、陈平等许多英雄豪杰都心甘情愿地追随辅佐他。征战几十年,终于创立下西汉王朝,又推行了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政策,做好了身后的人事安排,为汉朝日后的辉煌与强大奠定了基础。所以,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期待成功的人都应当像刘邦那样从谏如流。永远不要拒绝对自己有用的建议,永远不要害怕别人比自己优秀。让更优秀的人为自己所用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只有失败的领导者才会因为太顾及面子而放弃正确的建议和出色的人才。

容人之心——楚庄王绝缨宴

楚庄王是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君主,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关于他的典故有很多。“绝缨之宴”,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领导艺术和容人之心的魅力。

话说一次楚庄王大宴群臣,从中午一直喝到天黑掌灯,君臣都喝高了。庄王一高兴,让他的一个爱姬许姬为群臣斟酒,突然一阵怪风吹来,将堂烛都吹灭了。此时席中一人见许姬貌美,暗中用手拉了拉她的衣袖。许姬把他的冠缨扯了下来,走到庄王面前小声的告诉了庄王。

此时庄王急忙令掌灯的人:“等一会再点灯,今天喝的开心,大家都把冠缨取下,我们一醉方休。谁不取缨就别喝酒。”于是席间所有人都取下冠缨,这才点灯。

这样一来,就不知道是谁拉了许姬的衣袖了。

后来在与郑国交战过程中,有位军官英勇杀敌,五战五斩敌首,庄王问他为何如何英勇,这位军官说:“当年的绝缨之宴,许姬扯下的冠缨就是末将的。为了感谢大王的宽宏大量,每次打战我都要一马当先,奋勇杀敌。”

唐狡酒醉失态,调戏楚庄王的宠妃许姬,这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是让人很丢面子的事情,尤其是发生在尊贵的王妃身上,这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当时当日若换作他人,恐怕都会逞一时之快或为了帝王之尊而大演杀鸡吓猴的好戏,但楚庄王之举与众不同,他对于调戏自己宠妃的违礼之徒,非但不加责罚,还极力为其掩饰,足见其宽广的容人胸怀。楚庄王的这种宽容不仅保全了自己的面子,也保住了那位越轨将军的项上人头,笼络了他的感情,并最后产生了“滴水之恩,得涌泉相报”的良好效应。

“楚庄王绝缨宴”“公孙弘拜相”“李世民以魏征为镜成就贞观之治”“张良辞万户侯”等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在深谙二十四史等文化古籍的王士祥老师口中,则则故事紧扣现实生活百态,句句名言折射人生哲理。他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分析风云人物的个性,挖掘背后的文化根源,对“知人之心”“容人之心”“乐足之心”“处下之心”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诠释了做人做事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