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顾森在河南博物院开讲“史前雕塑”
文: 贾璞
图: 张延红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6-12-19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


主讲嘉宾:中国艺术研究院顾森教授

12月1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顾森在河南博物院做《意义重大的中国史前雕塑》学术讲座。来自博物院业务人员和郑州轻工业大学及文博单位的人员参加了此次讲座。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是一门最古老的艺术。顾森教授认为,史前人制作工具是为了实用,工具的制造并非毫无标准,而有一定目的性。加工中对材料的取舍,是建立在使用上。在使用时多次重现的重量感、力量感、速度感、锐利感以及粗糙或滑润的触手感等等,经过复合,就形成一种工具的制造标准。这种标准就是史前人制造工具时的主观取向,也是史前人的审美标准。在今天的人眼里,这些工具中则蕴藏着艺术性。从审美标准出发制作的工具,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工具,而是带有许多非实用的成分在内,即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形而上的价值”。所以,我们今天便可以将它们视为艺术品。虽然我们今天无法确知史前人如何看待他们的艺术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实用和好用必然是一件好工具的标准。

谈及文化涵义的问题时,顾森教授从人类最基本的欲求、原始的宗教信仰和灵魂崇拜以及礼治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阐述了在没有文字和确切意义的图像资料的远古,如何将古人留下的历史片段或“零件”推演和想象出祖先的所行所思。

谈到中国史前雕塑的肖像性,从最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的雕塑开始,讲述了最引人注意的人像雕塑,也就是所谓的肖像因素。

最后顾森教授对现场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本次讲座让大家对中国的雕塑艺术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知,顾森教授的新颖视野和深度思考使大家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