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中华”人气盛 盲人朋友来“问鼎”
文图: 彭保红
编辑: 延红
发布日期: 2013-10-25

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河南博物院迎来了16位盲人朋友,在这里,他们以独特的形式和方法参观了“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

今年国际盲人节的主题是“促进融合,消除障碍”,为了实现这个主题,加强视障人群文化服务,保障视障人群的文化权益,倡导更多社会公益性机构向视障人群开放,让他们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与和勤公益社志愿者共同邀请这些特殊的朋友来体验博物馆、感受博物馆、触摸博物馆。

“鼎盛中华”是由河南博物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倡议、联合国内近20个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共有来自全国各地近140件(套)鼎齐聚中原,是中国首次大规模的有关“鼎”的专题文化展,堪称“鼎”之盛宴。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担任“鼎盛中华”展览的义务讲解任务,但给盲人朋友提供讲解服务,对他们来说还真是第一次,怎么讲,才能让盲人朋友听得懂,感兴趣,他们都在不断地琢磨,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最后,他们针对盲人朋友的特点,增设“摸鼎”的环节,使他们真正能够触摸到博物馆。

16位盲人朋友被分成了四个队,一位志愿者只为4名盲人朋友服务。首先,志愿者让他们用手触摸一个仿制的青铜小鼎,给他们讲解鼎的每一部分名称:鼎身、鼎足、鼎耳……以及什么是饕餮纹、云雷纹等,让他们对“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才带着盲人朋友走进展厅。

“鼎是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后来逐渐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63岁的郭桂兰是此次为盲人朋友讲解的四位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也是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的副团长,还是全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为了让盲人朋友能理解和感知到“鼎”,她避免使用抽象化的语言,尽量具象化,多结合与鼎有关的历史故事,增加趣味性。比如讲到鼎的高度,她以视障朋友的身高为依据,讲到鼎的造型,她以他们熟悉的铁锅、香炉作比喻,中间还穿插有关鼎的典故,让视障朋友听得津津有味。

在展厅出口,博物院特意安排盲人朋友触摸出口处的一比一复制的后母戊大方鼎,这更让盲人朋友兴奋异常。

活动结束后,参加活动的李大爷说:“今天我是第一次走进博物院,还触摸到了鼎,我虽然眼看不见,但志愿者讲得又生动又形象。就跟看到了一样。”另一位阿姨说:“我在郑州生活了几十年,今天是第一次听志愿者讲解博物馆,第一次接触到鼎。真的很激动,不仅了解到了鼎的形状,不同时期的变化,更了解到了背后的历史知识,咱们中华民族真的了不起!”。盲人朋友们纷纷表示非常希望还能组织这样的活动,再次走进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