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90年】砥砺进取  开拓创新
撰稿: 李琴 摄影: 牛爱红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7-08-28


建院初期的地球仪陈列室

创建初期的启蒙阶段(1928年至1949年)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进行知识、观点和价值沟通的主要媒介,是向人民群众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知识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手段。90年来,河南博物院在陈列展览工作中把握时代发展特征,摸准时代跳动脉搏,策划举办了近千个展览。这些展览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河南博物馆自1927年7月开始筹备,至1928年5月,为表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与世界大同的理想,更名为“民族博物院”,并以“启发民众知识、激增革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民俗等物品。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运用模型等手段,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中外各民族模型陈列”。陈列以塑像为主,配合绘画作品,展出古今中外各民族模型。展出后,引起了当时开封各阶层和市民的轰动,日接待观众高达三四万人,当时舆论界称:民众参观者“途为之塞”。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将“民族博物院”改组为“河南博物馆”。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1931年1月,在河南省教育厅颁布的《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发扬固有文化、提倡学术研究、增长民众知识、促进社会文明”。并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1930至1937年的“河南博物馆”时期,在原馆藏动植物标本、民俗文物基础上,把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等出土精美文物,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征集的陶瓷器、丝织品、古钱等历史文物充实到展览中去,先后开放的陈列有13个,如“安阳殷墟出土器物陈室”“新郑古器物陈列”“洛阳古物陈列”“开封相国寺旧藏文物陈列”“石刻碑林”(1935年)、“辉县出土古物陈列”(1936年12月8日开放)、“襄县出土古钱”(1936年10月30日)、“新安出土古钱”(1936年11月29日)、“植物陈列”(1936年12月31日陈列室改修完工)”“民族陈列”“书画陈列”等。从博物馆前辈孙文青的《馆藏石刻整理经过及其序说》著述,以及1936年9月7日的第十次馆务会议中决议中,可以得知当时的陈列展览已是基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当时中国经济落后的情况下,能使数以万计的民众主动走进博物馆,通过展览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民族自觉心,实在难能可贵。同时,也可看出当时“河南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已走在全国博物馆前列。

1937年7月抗战爆发,为避免文物被毁,馆藏部分文物精品分装68箱被迫南迁,开封本馆所属藏品仍继续陈列开放,但数量和质量均大为逊色。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博物馆业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直到1940年日伪统治下,把博物馆改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才将原陈列开放。

抗战结束后,省政府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

这一时期,河南博物馆在中原文物如何走出河南、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上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尝试。1935年11月至1936年4月,河南博物馆选送的新郑出土的8件青铜器参加了当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伦敦引起轰动,受到海外观众的高度赞扬。

“河南历史陈列”展厅一角

建设时期的历史观阶段(1949年至1978年)

1948年,古都开封解放。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曲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1953年,河南省博物馆与河南省科学馆合并,性质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当时举办了一系列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方面的展览,对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热情,发挥了较好的教育作用。1949年—1961年间,除举办“河南自然环境与资源”“河南历史”“河南革命文物”3个基本陈列外,还举办展览数十个临时展览,内容多数与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有关。如“从猿到人展览”(1950年)、“镇压反革命展览”(1951年)、“伟大祖国展览”(1952年)、“青铜器展览”(1952年)、“历代服饰展览”(1954年)、“肃反展览”(1956年)等。

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陈展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迁郑之初,立即与省文物队联合举办了“河南省历史文物展览”,展出文物2000余件,每天观众如潮。1964年,在原有“历史文物展览”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设计、制作,举办了迁郑后的第一个基本陈列——“河南地方历史陈列”,集中反映了河南古代历史概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时代影响,举办的临时展览多为配合政治形势与英模人物方面的。如1963年举办的“河南革命文物展览”,以实物、图片、绘画、文字等较为系统地再现了河南革命斗争史,以及“抗大校史展览”“雷锋同志模范事迹展”(1963年)“焦裕禄事迹展”(1970年)、“林县红旗渠展览”(1970年)、“毛主席纪念展览”(1977年9月)等。

“楚国青铜器展”展厅

改革开放的文明展阶段(1978年至200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博物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确立了全国文物大馆的地位。首先于1981年重新恢复了“河南历史陈列”,该陈列在20世纪60年代陈列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并采用新的陈列设备和手段,使之更趋于科学化和大众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园地。1981年以来,又先后举办了“河南革命文物陈列”“古代雕塑艺术陈列”“古代建筑艺术陈列””“馆藏文物精品展”以及“楚国青铜器展”等几十个展览,观众人数逐年递增,年平均观众达30余万人次。

1998年5月1日新建河南博物院落成开放,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大型博物馆之一。新的馆址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万余平方米,有19个不同规格的展厅,不仅能满足大型基本陈列与专题陈列的需求,而且可接待不同规模的临时展览。河南博物院在落成之日即推出了“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风云”“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恐龙世界”等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原文化的悠古与辉煌。尤其是“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基本陈列,是七十年来河南博物院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内容更充实的大型陈列,展厅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依据河南古代文化发展的清晰脉络,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三代辉煌”“兼容并蓄”“盛世荣华”“余光明媚”等部分组成,汇集文物精美2000余件,重点展示了河南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在内容上,一改传统的模式,尽可能地增加了观众参与项目;在形式上,辅以景观、模型、沙盘、图表、电脑三维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段,使观众真正能够赏心悦目。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博物馆秉承优良传统,多次举办和参加对外文物展览,为推动中国文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1978至2008年间,河南博物院的藏品赴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十几个国家举办文物展览,如1980年赴丹麦、瑞士的“中国珍宝展览”,1985年赴日本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86年赴日本的“黄河文明展”,1987年赴美国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90年赴日本的“河南省文物展”,1990年新加坡的“中国汉代文明展”,1991年赴法国的“河南省史前文物展”,1992年赴澳大利亚的“帝王的中国展”,1993年赴丹麦的“华夏帝王展”,1996年—1997年英国、德国、瑞士和丹麦的“中国古代人与神展”,1998年的“大黄河文明展”,2004年、2007年赴比利时的“龙之国度——河南博物院动物艺术珍品展”“中国屋檐下——来自河南博物院的建筑明器展”等。通过展览,增强了我们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使更多的海外观众进一步了解河南,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2010年“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展序厅

“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展

观众参观“中原大灾难纪实影像展”

“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展厅一角

1997年2月“中国古代人与神展”在丹麦展出

信息时代的多元化阶段(2008年至今)

河南博物院自2008年3月底实行免费试开放以来,以“三贴近”为指导,以展览提升为抓手,以强化服务为目的,积极探索博物馆陈列如何与当代接轨、如何与社会融合、如何与观众贴近,通过基本陈列改造和一系列原创展览、引进展览、合作展览等的运作,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将每一个展览当作一个文化推广的活动对待,通过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渠道,举办与展览相关的系列活动,带动社会的参与意识。

免费开放至今,河南博物院围绕“文明向心力系列”“大师系列”“艺术系列”和“发现系列”等系列展览进行规划,共举办各类展览近300个,满足不同层面的观众需求。

常设展览的功能提升工程。2009年河南博物院作为文化部“三贴近”试点单位开始实施陈展与服务的功能提升工程。经过对场馆的基础改造,使展厅有效展出空间从过去的7000多平方米增加到13000多平方米。常设展览由“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基本陈列,以及“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珍宝馆”“河南古代玉器馆”“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专题陈列馆组成,构成了科学合理的展陈体系。展示形式采用精品展示、组合展示及仓储式展示等多种手段。在实践过程中,以更多的知识性、更大的资料性、更灵活的方式揭示展品背后更多的内容,使陈列达到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普及性的统一,为观众提供更加准确、更加详尽的知识,多层次、多侧面地满足观众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使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得到娱悦,使博物馆真正地跟上时代、融入社会、发挥作用。此外,提升工程中新增加650平方米的华夏古乐厅和400平方米的历史教室作为陈列的外延。“历史教室”是融教学、休闲、观摩、查询、实验为一体的与观众亲密接触的综合性空间,以满足社会各界的不同需求。“华夏古乐”以中原出土音乐文物的复原开发和表演为核心,将展演和观众的互动融于一体,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有声,拓展了博物馆陈列的空间。

围绕“文明向心力系列”推出原创临时展览。2008年至今,河南博物院强化陈列展览的原创精神,提出了“文明向心力”系列原创展览,先后举办了“华夏文明之源展”“中国屋檐下——河南建筑明器展”“国家宝藏之中原瑰宝”“河南夏商周文物展”“华夏遗韵——河南出土音乐文物展”“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谁调新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等原创性展览。这些展览强调科研为先,突出中原特色,深挖历史文明的内涵,在彰显中华民族文明向心力、凝聚力的同时,表现了中华民族文明多元一体,不同文明在碰撞中走向融合的历程。展览策划筹备一到两年时间,甚至更长,聚合多方资源,从策划、内容与形式设计及大众推广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体现了博物馆展览社会化运作的新特点。

围绕时代与公众需要推出原创展。2008年以来,河南博物院举办了多个紧扣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热点的原创展览。2010年曹操墓的发掘及社会上掀起了“三国热”,河南博物院及时推出“英雄时代——大三国志展”,将三国时期的政治与军事、经济与生活、精神与艺术、文化三国结合曹操墓的发掘资料展出。2012年,为缅怀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结合全国性的学雷锋活动,推出了“雷锋精神与时代精神同行”展。2013年由于冯小刚《1942》电影的上映,社会目光聚焦在了当年中原大饥荒。河南博物院抓住时机,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图书馆联系,获得了当年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拍摄的照片原版的使用权和图片收藏权,并举办了“福尔曼镜头下的中国——中原大灾难纪实影像展”,结合展览业务人员还分赴郑州、开封、洛阳、西安等地采访,拍摄记录片。展览引起了空前的关注,许多当年的亲历者到展厅诉说当年的经历,网上展览点击量3天内达到40多万。近年河南博物院经过潜心探索,全力筹备倾力打造的创新型展览品牌——“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由“黏土之约”“前世今生——五大名窑古代精品与当代创新展”“千年马约里卡陶瓷精粹——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展”“器物的未来”一个主体展、三个平行展组成,共展出1058件(组)陶瓷精品,展品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140余位艺术家和传承人,20多家博物馆和机构。同时,成功举办了国际陶瓷高端论坛、相关学术讲座、陶瓷生活与公益体验、“国际陶瓷电影周”等活动,在社会公众、陶瓷界、艺术界等多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精品临展厅,引进精品展览,拓展公众视野。一些高规格的展览对展厅的温湿度、安全、展示环境均有很高的要求,临展厅设施的落伍致使河南博物院以前错失许多举办国内外精品展览的机会。针对河南博物院东临展厅的基本设施老化的情况,在2009年底主展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提升后,河南博物院把东临展区的改造列为的又一重要项目,对东临展区的两个展厅合并变为大展区,通过提升改造东临展区,设精品临展厅,在重要指标上达到国际一流的国家级博物馆的标准。精品临展厅设立后接纳了多个国内外重要展览的展出。2011年以来,先后引进“圣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宝藏”“大漠文明·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丝路遗珍——丝绸之路沿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等多个境内精品展览。从境外引进了“墨韵风华——近现代水墨书画大师作品特展”“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雕塑、绘画展”“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展”“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中部非洲兵器展”等。这些展览将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带进了中原,将国内外艺术大师的作品、带进了中原,开拓了公众的视野,提高了公众的艺术欣赏水平。

输出展览,扩大影响。河南博物院在自办原创展览的基础上还积极向外推出展览,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展览先后在日本、奥地利、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展出,在国内北京、浙江、广州、新疆、内蒙、安徽、海南、台湾等多个省份30多个博物馆展出。2011年配合河南省援疆项目,河南博物院“青铜文明·中原瑰宝”展在新疆自治区博物馆推出,此展鲜明的主题,文化向心和融合的主调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关注。应自治区宣传部的邀请,展览又分别在吐鲁番、哈密、博尔塔拉、伊犁等地巡回展出一年多。

跨界合作,融合发展 跨界交流,是推动博物馆融合式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河南博物院还注重展览运作的多样化,对展品开展多学科的研究、解读与展示。2015年,我院与浙江省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展”,别开生面、非常接人气。展览利用两馆藏品特色和品牌优势,以自然的角度解读人文,是一种新体验、新思考。把某种动物的自然状况和文化含义通过字型演变链接起来,把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但表现同一动物的文物组合,与现生动物标本联袂展示,使展览信息解读更为丰富生动,给人以新鲜和好奇,提升了展览的时尚性和观赏性。

九十年的砥砺进取、风雨兼程,九十年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河南博物院的陈列展览走过了一段创业奠基、稳步建设和全新发展的历程。

博物馆展览作为面向大众的知识、信息和文化和艺术传播的载体,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站在新时代的晨曦中深沉回眸,望见的是无数博物馆人的智慧和心血。展望未来,前方的辉煌需要我们共同去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