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与文化”圆桌对话在河南博物院精彩呈现
文图: 张延红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6-12-11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

国际陶瓷高端论坛“陶瓷与文化”圆桌对话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白明主持论坛

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发言

北京艺术博物院原馆长、九三学社中央组织部部长杨玲发言

上海大学教授李晓峰发言

独立艺术批评家吴味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致敏发言

独立策展人、批评家施小安发言

12月11日,一场以“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为基调而展开的“陶瓷与文化”圆桌对话在河南博物院古乐厅举行。

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北京艺术博物院原馆长、九三学社中央组织部部长杨玲,上海大学教授李晓峰,独立艺术批评家吴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致敏,独立策展人、批评家施小安作为特邀嘉宾,为听众分享关于陶瓷、文化的诸多看法。本次“陶瓷与文化”圆桌对话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白明主持。

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首先谈了他对陶瓷的几点体会;第一,河南要建设文化高地,要建成中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瓷器发展对今后河南成为中国的文化高地会是一个重要的起点;第二,陶瓷器走进生活,实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有重大的作用;第三,“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的主题为黏土之约,强调人和土地的关系、人和地球的关系,实现了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李庚香说,这必将对河南搞创新驱动会有重大的作用。   

北京艺术博物院原馆长、九三学社中央组织部部长杨玲在发言中说,现在全国博物院有4000多座,一年举办数万个展览,但多集中在对馆藏品的研究、挖掘,对区域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关注,以及围绕国际政治政策上,主要是这三个方向,这些展览更多从博物院自身的藏品出发。杨玲说,这次“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已经跳出了这样一个范畴,采取的全球招募策展人制度,为博物馆举办展览有了不少的借鉴作用。

上海大学教授李晓峰说,在中国美术馆做双年展已经是一个惯例了,但在博物馆做双年展是第一次,河南博物院举办的“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是首创,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对于展品的选择很好,值得肯定。

 独立艺术批评家吴味借助本次展览展出的几组作品,有针性地谈了自己对陶瓷艺术当代转型问题的思考。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郅敏说,汝瓷、钧瓷、官窑等都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力的表达,最能体现当时的时代精神,是哲学、审美集合的一种表达,这是我们对它尊重的理由。他说,今天的我们如何做出与那个时代一样伟大的创造,这是摆在每一个艺术家面前巨大的问题,我认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作为起点。

独立策展人、批评家施小安提出,艺术未来的趋势一定是趋向大众化,同时一定要防止庸俗化。“河南博物院也是担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做了这么一个展览,犹如一块大石头扔下去激起层层水浪,但本次展览对河南会有很大很大影响”,她说。

“博物馆是储存人类文明基因的一个记忆库,人们依赖记忆找寻情感和文化认同感。如何让一个博物馆鲜活起来,有主张、有温度?这就需要不断和这个时代发生关联。河南博物院举办的“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以国际化的策划、操作方式来对待这样一个高学术的展览,它就在河南,而不是在北京,也不是在上海,所以这个双年展必将成为这个博物院最温暖和鲜活的记忆,会让很多人记住它,也会激活很多生物细胞,让我们重新感知它。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个论坛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比较宏观的构筑了空间的对话方式,它也成为这个展览的一部分会被记录下来。”主持人白明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