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到宁波博物馆参观学习
文图: 邓培兰 程伟文/文 王雁 周军/图
编辑: 顾永杰
发布日期: 2013-04-17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与中国博协志愿者专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合影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参观宁波博物馆基本陈列
 
 
两馆志愿者座谈
 
2013年4月7日下午,河南博物院志愿者一行三十多人抵达宁波博物馆,受到宁波博物馆相关领导的热情接待,社教部主任林磊等专门为河南博物院的志愿者们组织参观和座谈,双方志愿者就怎样招聘和留住高层次的志愿者人才、志愿者培训等问题进行交流和学习。

宁波博物馆是河南博物院2013年的优秀志愿者外出学习最后一站。提前查阅学习目的地资料是团队长期以来良好的学习作风,因此,志愿者们即使在乘大巴的途中也丝毫没有浪费,志愿者詹园热心为大家介绍说,宁波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主要展出宁波历史和宁波民俗相关的展品和内容,还特别强调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很特别,请大家留心。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当宁波博物馆整体建筑映入志愿者们的眼帘时,车上仍然响起了一片赞叹之声,大家为其饱含现代感和历史沧桑感的建筑所震撼。

大家正在忘情地欣赏和称赞建筑的独特风格时,优秀讲解员陈玲来到了大家面前。机敏老练的陈玲老师接着大家的赞叹,从建筑开始娓娓道来。从建筑的设计方、主创设计师、以及设计师因设计该建筑儿荣获的最高荣誉,到2009年宁波博物馆建筑荣获中国建筑业最高荣誉——鲁班奖;从主馆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的设计理念,到为突出江南民居特色而专门从民间收集的明清砖瓦组成瓦爿墙和毛竹替代钢筋铸成混凝土墙的装饰。于是,志愿者们读懂了饱含桑感的宁波博物馆建筑正是这些装饰外墙的、数以百万计的青砖片瓦,这种沧桑干原本就是这个城市历次的改造和居民生活环境逐渐良好的见证。那些废墟中的老房子的砖瓦,被建筑设计者用心的保留下来成为历史的延续。最终,使新建筑在既不拙劣仿古的基础上传承了传统韵味。

除了建筑,宁波博物馆内藏品丰富,囊括了从史前河姆渡文化至近代以来的珍贵青铜器、瓷器、竹刻、玉器、书画、金银器、民俗等文物。“东方神舟” 陈列、“竹刻陈列”、“民俗陈列”中,大量宁波本土出土的文物、历史场景和历史照片为志愿者们诠释了宁波从史前河姆渡文化经过隋唐直至民国的整个城市发展。唐越窑青瓷精品荷叶盏托,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质朴大方,通体釉色饱满青翠,如冰似玉,令人倾倒;羽人竞渡纹铜钺则充分反映了宁波先民龙腾虎跃、劈波飞渡的奋发进取精神,以及证实宁波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佐证。和国内一些新兴的大型博物馆一样,宁波博物馆很多展厅都有先进的光影设备,通过三维投影、多媒体资料等形式传达信息;还有些地方,模拟建造了过去的生活场景,再布置上栩栩如生的蜡像,让每一个参观的人都有一种时空交错之感,仿佛逝去的年代猛然间又重回到眼前。陈玲热情洋溢、生动的讲解,带领我们徜徉在宁波历史文化的长廊里,领略宁波独特的文化气象和人文底蕴。

为互通有无,分享志愿者服务经验,参观过后,两家博物馆进行了真诚坦率的座谈。

会议室上方醒目的横幅“思进 思变 思发展 创业 创新 创一流”,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宁波博物馆创新进取的新时代风貌和办馆宗旨。座谈会由宁波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林磊主持,宁波博物馆志愿者负责人李潇洁老师也参加了会议。作为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代表,郭桂兰老师首先代表团队向宁波博物馆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她说宁波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发起单位,又是专委会挂靠单位,到了这里有一种回娘家的感觉,非常亲切。然后,就出发前秘书组会议上针对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工作难点提出问题。林磊主任从宁波博物馆开馆招募志愿者讲起,他说,宁波博物馆08年开馆,07年就开始进行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工作,主要突出“志愿”两个字,分为票务、总服务台,以服务为主的和讲解、文书等为主的志愿者,至今注册志愿者发展到600余人。任务主要是宣传方面,走到外面去,目前,已经达到了双方共赢的目的。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和谐,最终如何招聘和稳定高层次志愿者和志愿者服务价值评估成为座谈会的热点。林磊主任介绍了宁波博物馆采用定向招聘的方式,特别招聘高层次人才强化志愿者队伍。比如,宁波大学的教授来做志愿者,再通过他发出特别邀请,带动一批人,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专业优势,参加展览策划等工作。此外,座谈会还互相交流了志愿者考核、小志愿者管理、志愿者常规服务、志愿者微博、志愿者意外伤害保险问题、服务质量、激励机制等若干问题。

最后林磊主任表示,今年,专委会想统一全国志愿者的Logo,以后志愿者可以凭志愿者工作证,到全国各博物馆参观。志愿者们对这个欢欣鼓舞的信息报以热烈的掌声,座谈会圆满落下帷幕。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们表示,宁波博物馆之行有特殊的意义,座谈会上介绍的管理方法、服务方式让大家受启发,渴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兄弟博物馆志愿者进行学习互访,以促进志愿者服务水平,践行志愿者精神,更好地服务于中原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