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陶艺学会中国代表周光真讲《世界当代陶艺系谱》
文图: 李燕
编辑: 荆书剑
发布日期: 2016-12-11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

陶瓷文化主题系列讲座之《世界当代陶艺系谱》主题讲座现场

国际陶艺学会(IAC)中国代表周光真演讲

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主持讲座

听众提问

“21世纪陶艺趋向是什么?”“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下一件作品!下一件作品应该如何做?”“艺术如何为下一代创作?”

“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开展的第二天即12月11日上午,国际陶艺学会(IAC)中国代表周光真在河南博物院多功能厅作《世界当代陶艺系谱》主题讲座。他用特有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寻踪觅源说明了陶瓷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载体,抽丝剥茧阐述了世界当代陶艺与文化、科技和教育密不可分的关系等论点。   

周光真的讲座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一、世界陶瓷艺术史的背景介绍;二、现代陶艺的起源;三、风格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四、材料与科技的影响;五、陶艺普及教学。

周光真认为文化是互动的、有交流的,并且是双向的。假如倒退300年的话,景德镇就是世界陶瓷高科技的中心。“元代景德镇出现了许多‘景漂’,因为那时候世界多国都在研究瓷器工艺烧制技术,景德镇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生产流水线。元朝的时的疆土包括了整个伊斯兰地区,这些地区的商人,陶工等直接到景德镇参与了景德镇元青花的生产。”

周光真还认为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一切,工业革命以后英国人对陶器工艺有几个贡献:一是石膏模的应用,就是今天的印坯、注浆等,石膏模可以把很细小的纹理都反映出来,注浆液体的陶器灌在里面,一个空心的坯体就形成了;另一个就是印刷技术的转移,即印画纸,为陶瓷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很多陶瓷工厂还在用这种工艺。

周光真以为现代陶艺、当代陶艺的名称来源实际上就是主流美术,陶瓷艺术从工艺美术转换到主流美术的变化。“我们在主流美术里面有个称呼,就是当代艺术跟现代艺术。所以这个名称是跟着一起走的。”

周光真感到现在有很多陶艺家也都在慢慢转向。“所以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当代陶艺家,他的作品应该是不断在更新,创作是不断的自我否定。在这次‘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上我看到的很多艺术家的展品都是新作品。很多艺术家常常说‘最好的作品是我下一件作品。’”

“创作就是创意,靠观念,靠想法和灵感。”周光真感觉创作到后来就会觉得技术上几乎没有不可复制的东西,下一步如何做?“几十年来各种陶艺的技巧手段,该做的都被人做过了,有时候你觉得一个想法很不错,但是一不小心就跟别人撞车了,这种创意在你之前就已经有人做过了。”

周光真认为21世纪的陶艺趋向:人的想法越来越多,一个是理性的启示,陶瓷设计、材料应用都会有更多的考虑,同时也有一些装置艺术,综合材料,多媒体,陶瓷的外延极度拓展,“就像我们这次双年展一样,都是体量很大的,组合的展品,十几件展品组合做成一个空间,一个装置艺术。传统的放一两件小作品在展台上是没人看得见的。”

周光真以为陶瓷不光是文化艺术,陶瓷材料与科技的融入几乎涵盖所有领域,如航天工业、深海、医疗科技、电子工业等。

“我们陶艺普及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要培养世界顶级人物,陶艺教学就是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让他了解什么是陶瓷,什么是艺术,培养兴趣。”周光真在谈到陶艺普及教学时说。

谈到国际交流时,周光真说:“有一次我在美国加州开会时和近20个朋友一起吃自助餐,坐下来后我很吃惊地发现,只有两个东方人拿了刀叉,而所有的白人都拿了筷子,我非常吃惊也非常感动。这说明什么?相互尊重,是文化的尊重。所以我们在国际交流中,要学会怎么样相互欣赏,而不是要争高低优劣。我们每位艺术家出了国门都是代表中国,出去办展览的时有没有想到邀请当地的艺术家跟你们一起交流,增进友谊?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来讲,文化是一个友谊的桥梁,不是战争的武器,要学会为其他国家的文化点赞。我们走进博物馆时不要只是寻找中国陶瓷,也要学会欣赏其他国家的文化,其他国家的陶瓷,也许你可以在中国跟其他国家的文化中间找到某种相似性和某种联系。”

本次讲座由河南博物院主办,国际陶艺学会(IAC)、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共同支持,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主持本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