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珍稀面具艺术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
文图: 冯冬艳
编辑: 冯冬艳
发布日期: 2017-07-28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

“雨林之神——中非珍稀面具艺术展”开幕式现场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在开幕式上讲话

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主持开幕式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开幕式上致辞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为展览剪彩

由河南博物院主办的“雨林之神——中非珍稀面具艺术展”,7月28日上午在河南博物院开幕,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本次展览汇集的非洲腹地130多件展品中,有精美神秘的面具、搭配面具所用的服装、乐器精品,分为“面具风格”和“面具与音乐”两部分,集中展示了非洲艺术和文明的多样性、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其中一部分展品曾在美国、法国等重要博物馆的展览中展出,极其珍稀。展览将持续到10月8日。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面具艺术不仅在非洲有,在中国也有,是人类表达宗教的一种形式,表达了非洲人的文化,生活、习俗等,此次展览是我们了解非洲文化的一个窗口。非洲是我们人类起源的地方,今天带来的是中部非洲面具的一个展览,它表现了数百年来非洲的一种文化面貌,在中原文化大地上展出,与中原文化相碰撞,通过对这个展览的欣赏,使大家产生一种思索,不同区域的文明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希望通过引进国外的展览,使中原的公众能够开拓视野,受到启发,来促进文化交流,促进人民相互之间的友谊,通过展览连接不同区域人民之间的友谊。”

据了解,面具在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或出现在部落时期的狩猎活动中,人们装扮成各种动物以便接近猎物。随着发展,面具渐渐演变成雕刻与绘画相结合的精彩作品,并依此代表人们想象中的各种鬼神,表达对自然界的崇拜以及征服自然的愿望。到了今天,面具通常成为舞会、狂欢、戏剧、快闪等类似节目的伪装,它既是一种造型艺术,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面具在非洲人民的生活中意义极其重大。在非洲传统文化中,面具是举行仪式最重要的工具,是人们与神灵、祖先沟通的媒介。围绕着祈雨仪式、婚丧嫁娶仪式、播种丰收仪式、成年仪式、巫术仪式等各种神秘的宗教活动,非洲人民创作了各种各样的面具,既表达了对祖先的取悦,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和工匠们对于完美的追求。其中造型最丰富、艺术表现力最强的面具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非和西非地区。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地域辽阔,民族多样,自古以来民间巫傩活动就异常纷呈,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边远地区都有“面具”的身影。如西南地区出土的青铜面具;中原汉文化地区的百戏假面;西北河套地区的傩舞面具等,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中华不同的历史故事、神化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本次展览中就有一件面具展品格外值得关注,它表现的是一个华人形象,眼睛和眼盖的形状皆具备鲜明的华人特征,应是向一位备受尊敬的华裔人士致敬之作。表明中国文化对非洲的辐射。

河南博物院通过举办此次展览,不仅向观众展示了非洲面具的艺术、部落文化的多变以及部族内在的差异性,也能够使大众宏观地认识到中非面具艺术的全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

为帮助观众深度解读展览,河南博物院还将在展期内推出展厅互动、观众参与系列活动。观众在欣赏展览的同时,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触摸游戏等体验面具艺术的魅力。还可以现场扫描二维码下载珍稀面具作为手机桌面背景 。

观众参观展览

展出的部分展品

河南博物院工作人员带领小观众们参与互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