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庆书法小品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
文图: 张延红 文 / 图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4-04-01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致辞
 
 
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主持开幕式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右)向张万庆颁发收藏证书

“一张宣纸,一支毛笔,可以留下传世之作。”4月1日上午,“张万庆书法小品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张国荣,国务院新闻顾问、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德瑞,河南省文联原主席丁发杰,中国书法家协会原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俊杰,河南博物院副院长(主持全面工作)田凯,及书画界的朋友们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主持。

“张万庆书法小品展”是一个展示多款书法形式和多种书体变化为目的探索性书法艺术展。展览内容包括碑帖选临、诗词条幅、四言斗方、对仗联句、仿古扇面、圆形章法、两字结体、多体运用、一言菱形、现代书法、自在结合和书法长卷等,共21种形式、240件作品。本展览试图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书体、章法、笔墨和色调诸方面进行一点探索,扬起一股清风,进而增添一些新时代的生机和色彩,以期对书法爱好者和专业书法家都会有所启迪。

田凯在致辞中说,本次展览是张万庆作品第四次在河南博物院展出。本次“小品展”展出的作品小而不“小”,这些作品充满了大美,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统书法的美,他的作品不追求时髦,亦不慕古,追求自己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具有大气,力透纸笔,充满张力,从他的书法作品里可以看到铮铮铁骨的精神,中原的气势,体现了中华的传统的人文之气。他的作品有大文,每幅作品不仅仅是书法,而且都是文学作品,有些作品本身就是鸿篇巨制的文学,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他的作品里有大雅,雅俗共赏,能够落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雅文化的精神。

据悉,本次展览由河南博物院主办,大华书画院承办。展览结束后,部分作品将无偿捐赠给河南博物院收藏。展览时间为4月1日至6日,展览地点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展厅,观众可免费参观。

张万庆(右一)为来宾介绍展品

 
 
  
 
展出的部分书法作品
 
 
一位老者在张万庆的成名之作《夕阳红》前久久伫立
 
 
靓女们在《梦的畅想》书法作品前细细品味书法艺术之美
 
 
许多观众都是边参观边用手机拍摄书法作品

【作者介绍】

张万庆,1938年生于河南省汝南县。毕业于河南大学。先后在展览馆、博物馆、艺术馆和画院从事专业美术、文物、古币研究。近三十年,潜心于书法和陶瓷书法的创作,成果颇丰。

张万庆的书法,最为大家熟悉的有两种字体:一种是颜魏糅合的行书;一种是犹如刀劈斧凿的爨体。最为大家喜爱的作品有三件:一是为中央电视台题写的《夕阳红》;二是广泛流传于海内外的篆书《家》;三是如诗如画的篆书《和》。张万庆先生是文博战线涌现出的一位学者型书法家。他曾自撰词作三百余首,出版有关古币研究,古文选读、韵文集锦、书法篆刻选集十余种。

张万庆自1998年退休以来的十多年,全身心地投入到陶瓷书法的探索之中,曾深入到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广东佛山、山东淄博、河北邯郸、陕西耀州、河南禹州、汝州和洛阳等十多个陶瓷产地,创作陶瓷书法作品5000余件,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提出了陶瓷书法的科学命题,被书法与陶瓷两个艺术门类人士公认为“陶瓷书法第一人”。

张万庆曾主办和参与筹办百余次各种类型的展览,其中有《中州明清书法展》(1961年)、《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事迹展》(1965年)、《中国历代货币陈列》(1966年)、《全国牡丹竞选国花画展》(1995年)、《中国佛教文化书画大展》(1996年)、《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1997年)、《叶剑英诗文书法展》(2003年)、《张万庆书法与陶瓷书法展》(2007年)、《张万庆淮安文化书法展》(2008年)、《张万庆天中文化书法与陶瓷书法展》(2010年)、《张万庆龙文化书法展》(2012年)等。

1997年,国家文化部在北京美术馆为他主办了《张万庆书法篆刻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