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华灯欢乐之夜”好戏连台
编辑: 荆书剑
发布日期: 2017-03-09
信息来源: 中国文化报

“文博知识竞赛”“文创小夜市”“馆长邀您一起摆龙门阵”……3月4日晚,以往下午5点就闭馆的四川博物院仍人流不息。作为博物馆延时开放的试点,为践行刚刚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四川省博物院“华灯欢乐之夜”一口气推出六大精彩活动,让公众切实感受到公共文化保障服务的便民实惠。

寓教于乐 打造文博夜市

“博物二字最早出现在哪本著作里?”“馆藏的铜盆在古代最早是装什么的?”在二楼展厅,“谁是文博王”知识竞赛正激烈展开,主持人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地抛出,比赛氛围越来越紧张,最后,川博小小讲解员黄涵碧小朋友击败所有对手,成为当晚“文博王”。“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沉淀可以让孩子学到不少我们传统文化知识。”黄涵碧的母亲孙女士说,孩子虽然才11岁,但已经到四川博物院当了两年的“小小讲解员”,从最初叫文物“石像”“泥巴小人儿”到现在可以熟练讲解文物的历史渊源,孩子在这里学到了很多。

此外,这次“华灯欢乐之夜”还是文物迷的天堂,不仅有川博首席专家魏学峰讲“扬州八怪”、全国文保专家韦荃带你去文物保护中心看修复文物,还有川博典藏珍贵文物首次亮相,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

在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讲座还没开始就已座无虚席。结合川博的“扬州八怪书画展”,晚上7点,魏学峰将扬州八怪的故事娓娓道来,“扬州八怪”有哪些人?他们“怪”在哪里?让观众真正感受到这个中国历史上继承创新的传奇画派的魅力。

在文物保护中心,韦荃则带着观众参观明代拓制《泰山金刚经》的全色工序。观众驻足观看文保中心的老师用毛笔细细修复这些珍贵的拓片,用安静的凝视表达对文物的敬畏之心。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爆红,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开始走进公众视野,四川博物院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了解更多的文保知识。韦荃说:“博物馆有义务从不同的角度去宣传文化遗产,而我们文物保护中心更重要的是宣传文物背后的一些故事,让公众真正了解文物保护的含义和重要性。”

在博物院文物库房,数尊佛像以及齐白石的画作呈现在观众面前。一尊看似不起眼、仅有十几厘米高的铜像,川博文物专家甘晓却指出其中奥秘:这种与早期印度斯瓦特艺术风格一致的佛像是公元七八世纪的佛教作品,全世界仅存56尊。这次是这尊堪称稀世珍宝的佛像首次与公众见面。

博物馆如何办 直面馆长提诉求

3月1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公益性文化场馆如何保障群众的文化权利?在过去丰富实践的基础上,了解公众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成为了四川博物院首要解决的问题。对此,“馆长邀您一起摆龙门阵”环节,医生、教师、社区百姓、武警官兵等各界人士应邀到场,直面四川博物院两位负责人提出诉求。

“博物馆能否联合高校,把大学里相应的优秀艺术作品引入博物馆展览?”西华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陈明刚率先呼吁。他表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正是当前高校艺术类专业迫切需要的,而这是一举多赢的措施。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护士张蒙则认为,光看文物不过瘾,博物馆可以组织群众到一些考古工地参观,看看文物是怎么挖出来,“体验式活动会让博物馆更接地气”。此外,成都收藏家协会的古玉爱好者更是不请自来,迫切提出博物馆专家应该多与业余爱好者交流,促进学习的诉求。

观众直截了当,博物院也派出了院长盛建武和副院长谢志成坐镇答疑。据介绍,本次“华灯欢乐之夜”践行了四川博物院“公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的办馆宗旨。两位负责人当场表示,未来四川博物院不仅将让展览中的文物介绍更接地气,以拉近与公众距离,还会专门组织活动介绍文物故事,并不定期邀请川博全院专家参与文博知识讲座,力求让文博文化进一步贴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