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普查成果曝光 新发现填补研究空白
编辑: 顾永杰
发布日期: 2013-04-22
信息来源: 深圳特区报

六部经书

  “这次古籍普查的成果,可以用‘足堪称道’四字来形容。一些新发现,填补了我们过去相关研究的空白。”4月18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公布古籍普查重要发现。从事古籍研究工作近50年的国家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激动地表示。

  据悉,“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07年正式启动,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6年来,先后组织评审、经国务院公布了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1375部),以此为抓手,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挖掘出一批不为人知或少为人知的珍贵典籍,发现了大量在过去鲜为人知却珍品迭出的古籍收藏单位。这些重要发现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重要成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文献资料,对我国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对古籍收藏单位的新发现,一批收藏单位及所藏善本古籍进入我们的视野。”李致忠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在参与《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的单位中,就汉文古籍申报,就有近百家单位在以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藏书单位中未曾出现过。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地区以外,共有2343家单位参加古籍普查;另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过程中所见的香港11家、澳门1家,目前已掌握2355家单位藏有古籍。一些单位不但藏量较大,而且珍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孤本。

  李致忠举例说,在中国古籍研究和中国出版史中,辽代古籍一直是空白,因为辽代实行严格的书禁,不允许刻书传入南方,违反禁令者犯有死罪。此前,辽代刻本古籍只有《龙龛手鉴》,是辽宋对峙时期传过来的。而对于辽代传到宋代到底有什么书,辽代一共有多少书,属于什么类型的书,不得而知。辽代“契丹藏”(也称“辽藏”)到底什么模样,则一直没有实物佐证。此次督查,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木塔保管所,就发现了90件辽代古籍。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一座塔里,也发现了7件。此前,据高丽人记载,辽代“大藏经”刻了契丹文和小字文两种,但一直没有实物。这次在丰润,我看到了实物“小字文”刻本,蝴蝶装,完全符合高丽人的记载。“辽代的空白,终于有内容可写了!”

  通过普查,在古籍版本、品种及学术价值方面也有重要发现。如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初接受捐赠、从海外抢救回归的珍贵文献,总数达3300多枚。据竹简上纪年推断,其抄写年代可能在汉武帝时期,是继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汉代典籍宝库。辽宁省图书馆藏南宋淳熙八年(1181)本《扬子法言》(西汉扬雄著),墨色莹洁,初刻精印,弥补了台州本“三子”的空缺,为海内所仅存。

  此外,旅顺博物馆藏九世纪归义军时期敦煌写本《六祖坛经》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被尊崇为“经”的佛教典籍,曾遭列强掠走流散日本,一度被认为早已亡佚,直至2009年旅顺博物馆开展古籍普查时才被发现,是现存五个敦煌本《坛经》中文字脱漏最少、错误最少的传本。

  在广大公藏单位踊跃参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同时,古籍申报工作也得到了众多私人收藏家的支持,芷兰斋、元雨轩、济南周晶、洛阳晁会元、缘督室等私家收藏的各类宋元明善本、珍贵稿、抄本等也异彩纷呈。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私人所藏明代金陵本《本草纲目》是目前中国民间发现的唯一一部金陵本全本。金陵本作为各版本《本草纲目》的祖本,在此前全世界只存全帙8部,我国国内仅藏2部。该本的出现使国内全本数量增加至3部,可谓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