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协2016年大会关注“博物馆与文化景观”
文图: 刘 平
编辑: 荆书剑
发布日期: 2015-08-10
信息来源: 中国文化报

第24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将于2016年7月2日至9日在意大利伦巴第大区首府——米兰召开。国际博协意大利国家委员会主席、佩鲁贾大学博物馆学教授Daniele Jalla对年会的主题——“博物馆与文化景观”(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进行了深入解读。

在多种语言中,“景观”一词既可以表示“局部视域”,例如风景画,又可以隐喻某个和谐的整体。这种语义上的模糊性容易造成混淆。所以,这个多义的词汇值得从理论角度加以解释。如果我们将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的多重理解综合起来,那么,我们可以超越对这个词简单的认知,而不仅从日常的范围理解它。

在日常用语中,“景观”这一词汇通常与一切“自然”或“美丽”的事物相联系,人们据此创作了许多绘画和明信片,它们反映了稀少、非同一般、令人喜爱的事物。不过,第24届国际博协大会的主题是探讨博物馆与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景观一词在此与日常含义存在显著不同,它的引申意义指向“感知”,与其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2000年10月20日在佛罗伦萨签订的《欧洲景观公约》将“文化景观”定义为“人们感知到的,以自然因素和(或)人为因素作用及相互作用结果为特征的场所”。除了审美的特质,景观对应的是某一特定社区的环境。它是特定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多样性的表达,它的特性不仅源于其物理特征,还源于我们的认识,认为它是自然因素与文化因素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化景观”一词的复数形式(Cultural Landscapes),表明了景观本身的多样性。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出版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一书中对其定义为:“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表明它是人类与其所在环境长期、密切的互动关系的见证。文化景观有以下三种类型: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创造的景观;2)进化式的景观,它又包括两种类别,一是残遗物(化石)景观,二是有机进化的景观;3)持续性的文化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

博物馆直接作用于我们在大会议题中所指的“景观”。博物馆不仅利用物理环境(地域),而且利用社会环境(社区)和其他多种环境(自然、城市或乡村),它们从属于这些环境,也直接或间接地代表着这些环境。正如《锡耶纳宪章》(the Sienna Charter)所定义的,文化景观即我们所生活的国度,以及在这一地域上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背景以及这一景观所代表的意象与符号。

因此,文化景观由许多具体的景观组成,正是这些具体的景观定义了我们的存在。总之,它是融合了自然、社会、物质与非物质因素的生活景观。正如安德烈·德瓦雷(André Desvallées)所称,如果“博物馆是关于人类及其周遭的总体,那么环境则必然包含其中”。

那么,我们通过什么行动和活动来促成这一现象?2016年国际博协米兰年会将号召国际博协的国家委员会及国际专委会在博物馆学研究中考虑文化景观的角色,并结合分析一些最佳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