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方式 走向大千世界
文图: 刘修兵 翟 群
编辑: 荆书剑
发布日期: 2014-12-11
信息来源: 中国文化报

浙江省博物馆创建于1929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2004年1月1日,浙江省博物馆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率先实行常年免费开放。新形势下,面对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如何履行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发挥自身特色,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

问:从2008年国家推行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各家博物馆都在更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浙江博物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请问贵馆将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提高展陈质量、更好地满足观众文化需求?

答:浙江省博物馆于2004年1月1日起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率先实行常年免费开放,可以说是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先行者与探索者。免费开放以来,参观人数急剧上升,据统计比免费开放前大约增加了5至6倍。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与新挑战。博物馆基础设施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善,陈列展示场所不能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我们一方面努力改善环境设施,从硬件上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从软件上实现突破。

经过5年建设,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于2009年正式对外开放。目前,武林馆区以历史陈列为主,包括基本陈列“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专题陈列“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等。展陈条件的改善也有效促进了展陈水平的提升,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荣获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13年,“惠世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 荣获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从2010年开始,先后完成了孤山馆区浙江西湖美术馆和精品馆的内部装修,改善了临时展览的条件,又陆续进行了 “文澜遗泽——文澜阁与《四库全书》陈列”“昆山片玉——中国古代陶瓷陈列”等专题陈列以及常书鸿美术馆、黄宾虹艺术馆的设计和施工布展,努力将孤山馆区建成集中展示各类艺术精品的品牌馆区。经过5年的努力,目前孤山馆区的陈列改造提升工作已全部完成。

在加强陈列展览工作的同时,我们还通过组织策划“武林文博讲坛”系列讲座、“武林雅韵”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系列活动、“文澜乐府”传统文化展演平台、“浙博每周一问”以及面向未成年人长期开展的“浙博伴你共成长”“指尖上的假期”“我和浙博有个约会”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问:浙江省博物馆近期先后推出的“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等系列展览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问贵馆在策划组织、提高展陈质量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做法?

答:“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是浙江省博物馆近年来举办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精品展览之一,短短31天的展期里就吸引了11万多人次的观众。

一个展览能否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展览的内容是否有吸引力。回顾浙江省博物馆近年来的一系列热展,比如2004年于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推出的“旷世墨宝——浙江馆藏唐宋元明书画珍品大展”“百年回眸——浙江近现代书画名家精品大展”“画之大者——黄宾虹艺术大展”等大型文物展,展出1个多月时间,观众达20余万人次。2007年从意大利引进的“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大型考古文物展,在87天的展期内,有20余万观众冒着酷暑排队争相参观。

其次是要加强馆际合作。“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展出的36件(组)大家名作中,有32件来自辽宁省博物馆。辽博是国内馆藏晋唐宋元书画数量最多、品质最精的博物馆之一,而浙博馆藏书画作品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因此,此次携手辽博推出这一展览,不仅弥补了我馆这一时期书画藏品较少的缺憾,也使两馆展品形成互补,为观众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唐宋元这一中国书画史上鼎盛时期多姿多彩的经典风格面貌。

最后是要做好展览的宣传推广工作。我们的经验是除了做好相关的宣传推广活动之外,一方面要借力大众媒体,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扩大宣传推广效果。

问:近一两年来,让文物“活”起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请问贵馆在“活化”馆藏资源、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做法?

答:让文物“活”起来,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让库房里的文物“苏醒”过来,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之下进行合理利用;另一个方面以文化衍生产品为载体,让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以文化衍生产品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浙江省博物馆在“走出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每年都有十多个展览在省内巡展,有十多个展览赴省外展出,还把展览送到了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此外,我们还推出“流动博物馆”巡回展览活动。目前“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等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均以图片展览的形式在全省巡回展出,为那些想来博物馆而没有办法来博物馆的社会公众服务。

开发文化衍生产品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主要从三个切入点进行探索与实践。一是结合馆藏文物进行开发,例如我们围绕“十大镇馆之宝”开发的唐琴琉璃镇纸纪念品套装、仿伎乐铜屋首饰盒、仿五代鎏金银阿育王塔首饰盒等,通过创意设计让文物走进百姓生活。二是结合展览进行开发,例如我们配合“惠世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开发了仿元代龙泉窑梅子青釉葫芦酒瓶、仿宋代菊瓣纹银盏、茶叶礼盒及铜镜杯垫,配合“情语——丰子恺《护生画集》真迹展”开发了丰子恺作品紫砂壶、紫砂笔筒、移动电源等产品。三是结合文化事件进行开发,例如2011年配合《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赴台参展,设计制作了《富春山居图》系列的丝巾、仿古折扇、卡片式U盘、鼠标垫、冰箱贴等文化衍生产品,借文化事件的影响力进行推广和传播。

问:您心目中的理想博物馆是什么样的?

答:我理想中的博物馆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第一个层面是人,即拥有一支理论水平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团队,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为广大观众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并能得到业内高度评价和社会充分肯定。第二个层面是物,即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先进的展示空间,并能通过“人”的创造性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功能。第三个层面是融入社会,充分利用人与物的资源,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通过各种方式吸引社会公众走进博物馆,同时也让博物馆文化走出围墙,深入到社会。最终实现三个层面的联动运转,让博物馆紧贴时代的脉搏健康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