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小捷委员:关于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的提案
编辑: 延红
发布日期: 2014-03-06
信息来源: 2014年全国两会专题报道

当前,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866座,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价值的藏品,是开展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课外教育的重要资源。博物馆教育的独特优势在于以实物为载体,可以运用文物、标本、模型及辅助性艺术作品等实物资料,通过组织陈列展览、专题讲座、互动体验等方式,传播历史知识,增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深化对优秀传统道德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独特作用的认知。这种以实物例证向观众表达深刻内涵和传送信息的方式,生动直观,参与互动,会使青少年观众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国际上,利用博物馆进行未成年人教育是相当普遍的做法。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景观法》规定,意大利文化遗产部、教育大学研究部及各地方政府,应当缔结协定,为学校教育提供教学资源和发展教学项目。墨西哥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明确规定学生在学习历史和自然科学等课程时,必须安排到博物馆参观的课时。在英国、新西兰,未来的小学教师或校长都要接受博物馆教学的专门指导。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在中小学生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自2008年起,公共博物馆分批实现了向社会免费开放,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能力日益增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博物馆每年举办的陈列展览达2万余项,接待观众超过5.6亿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约1.55亿人次,相比免费开放前增加1.2亿人次。这方面各地积极开展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福建博物院与福州市108个社区、102所学校签约,开展“文物在我身边—福建文博进校园、进社区双百活动”。国家博物馆与北京市教委联合开发了50项涉及美术、音乐、戏剧和科学4个门类的相关课程,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重要资源单位。四川博物院、新疆博物馆等通过“流动博物馆”,实现博物馆展览的一体化制作、运输、展示,服务于远郊区县和周边城市的中小学生及居民。

利用博物馆作为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阵地,既符合博物馆的职能和使命,也顺应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为此,建议由教育部牵头,与财政、文物部门合作,深化现有工作成果,从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资金保障、增强辐射力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一、使利用博物馆作为教学资源成为制度性设计,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教学实践的长效机制。

二、研究在免费开放专项补助资金下增设博物馆中小学生教育专项补助,用于博物馆开设内容与思想道德、历史等学科教学相对接、形式手段为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区域,改善相关的设施条件,建设相应资源信息库、教材教案库等,并把此项内容作为公共博物馆考核评级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建立广覆盖、普惠性的远程博物馆教育系统。目前我国青少年大部分在农村,而有博物馆的县只占约三分之一。要保障农村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权益,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系统,与博物馆进校园相结合,开发网络博物馆课程,通过3D扫描、触摸屏展示,可以比在博物馆里看得更真切生动,让博物馆资源辐射到广大中小城镇、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