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十字路口挖出374岁鼓楼 网友:可别毁了
发布日期: 2011-04-18
信息来源: 沈阳晚报

  咋整咋整咋整啊

崇德,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二个年号。崇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637年,在皇太极的主持下,时为后金都城盛京的沈阳,修建了钟楼、鼓楼。1931年,钟楼、鼓楼被拆除。

昨天,有网友在微博上发文发图,称鼓楼遗址已经被沈阳考古部门挖掘出来,这一消息得到了沈阳考古所姜万里所长的证实,而记者也在中街施工现场亲眼目睹了鼓楼遗址。
  

  遗址现身

  条石整齐若新

  遗址现场,就位于中街步行街与正阳街路口稍微靠南一点的位置。

遗址南侧建起了蓝色的铁围挡,东侧是一米多高的护栏,记者尝试着进入现场,被现场的工作人员阻止。不过从围挡的缝隙,可以清楚地看到挖掘现场的情况。遗址呈长方形,东侧部分被用苫布遮盖上了,看不清下面有什么。不过,博友“辽宁记忆 恩子”的微博上有一张苫布没有遮盖之前的照片,可见是一座青条石垒成的约三米见方的墙体。

  西侧是两处墙砖遗址,墙砖剥落损坏得很厉害,不过整个基座还很清晰。遗址北侧的坑边沿处,还可以见到多个长条石。

  遗址中间位置,是一条巨大的青石,记者目测长约3米,露出部分接近1米高。

沈阳考古所姜万里所长表示,这确实是正在挖掘过程中的沈阳旧鼓楼遗址,但是挖掘工作还没有结束,还需要挖掘彻底结束后,才能根据上级部门的部署统一进行新闻发布。

  历史悠久

  鼓楼盛极一时

  鼓楼遗址其实一直在这里。

据史料记载,1637年,清崇德二年,分别修建了钟楼、鼓楼。而在鼓楼已经挖掘出的遗址中,可见到多条现代施工的管线,这也证明,鼓楼在这里,不是什么秘密。

记载称,钟鼓两楼相距580余米,是清盛京城内与皇宫相衬的景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高大建筑物。两楼皆是方城式构造,高均约5丈5尺,其底座均为2丈有余,东西南北四面各设有孔门。

楼的底层竖立着记载建楼年代的碑志,顶层是悬钟或挂鼓。往来的行人,都要从钟、鼓二楼下的孔门里穿过,故有“人从碑下走”之说。

建成后的300多年里,钟、鼓成为古盛京的时钟。一夜五更,每到更点,钟鼓齐奏。其时,钟、鼓二楼,与四柱三楼式跨街的文德坊、武功坊两座牌楼和清初皇宫及八座城楼、四座角楼相辉映,为盛京名景。

  暮鼓晨钟

  80年前成记忆

  光绪末年,因为机械时钟的流行,钟鼓二楼的作用渐渐废弃。

  1929年开始,就有人提出要拆除钟鼓楼,理由是阻碍交通。1931年6、7月间,钟鼓楼被拆除。

1931年间,梁启超的儿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梁思成,正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对于钟鼓楼被拆除,梁思成曾极力反对。

美国学者费慰梅在《梁思成和林徽因》一书中,还着重提到了这一段历史:他第一次企图保护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物。沈阳市长以阻碍交通为由,决定拆除漂亮的钟鼓楼。梁思成想把它抢救下来,他向那个官员陈述了以下理由:“毁坏容易保护难。它们一旦消失就不能再恢复了。为什么你要选择把它毁掉呢?”就像以后常常发生的一样,他的忠告被拒绝了。

  网友热议

  可别把它毁了

  昨天下午,网友“辽宁记忆 恩子”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布了鼓楼遗址挖掘现场的图片后,引发了众多沈阳网友的热议。

网友“谜一样的双眼”评论称:“小时候坐公交去姥姥家,必定路过中街。那时的中街站名,就叫“鼓楼”!现在终于知道是为什么了。”

  不过,更多的网友则是开始为鼓楼挖掘出来之后的命运感到担心。

  网友“旖旎小女子”说:“遗址立在路中央,咋整咋整咋整啊?”

  网友“张子逸”有点悲观:“一定要关注啊,是迁移还是保留呢?后者好像比较难。”

  网友“牙签Timo”建议说:“像大南门瓮城一样扣个玻璃罩子吧!”

书法家庄廷伟也在微博上关注说:“发现古城遗址应建立景观加以保护,让原生态的古城遗址代代相传——谁破坏,谁违法,应坐牢!”

  方城改造

  重建历史建筑

年初,沈河区方城地区改造计划出台,年内将率先启动7个城门、3个角楼、钟鼓楼、三部衙门等历史建筑恢复重建。据称,方城地区将以整体改造为载体,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中心城区魅力和文化风貌,全力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无疑传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息,鼓楼遗址挖掘后,保留的可能性很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考古界人士对于遗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保护遗址不是一部分人的遗址情结,而是人类对待自身文明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新风范、新视界。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