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沉船“南海I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
发布日期: 2011-04-26

  

  4月25日,工作人员在展示从“南海I号”里取出的泥土样本,通过对泥土样本的分析将为全面发掘提供重要参考。


  
  这是“水晶宫”里“南海I号”的发掘平台(4月25日摄)。


  
  这是“南海I号”里发掘出来的文物(4月25日摄)。

广东文物考古所25日发布了古沉船“南海I号”第二次试发掘情况,沉睡800余年的南宋商船“南海I号”自2007年12月完成整体打捞后,在“水晶宫”内保存完好。第二次试发掘确定了船艏在沉箱中的位置,为“南海I号”整体发掘奠定了基础。

“南海I号”第二次试发掘自2011年3月底开始,持续近一个月。广东省文物考古所水下中心副主任刘志远介绍,第二次试发掘不以发掘文物为目的,而是要确定船艏在沉箱中的位置,并采集水、泥和沉箱等标本进行试验和测算,为全面发掘做经验上的积累和方法上的准备。

在2009年9月“南海I号”第一次试发掘工作中,考古队员确定了沉船两侧舷板在沉箱中的位置。此次对船艏的勘探,确定了“南海I号”是一艘尖头船。刘志远说,第二次试发掘确定了船艏在沉箱南侧内壁,加之第一次试发掘中确定的两侧船舷位置,可以判定,“南海I号”横、竖两个方向船体都在沉箱内侧,证明沉船的整体打捞是成功的。

与第一次试发掘不同,第二次试发掘虽然有水下考古作业的内容,但是对“南海I号”主要是采取田野考古的方法。刘志远说,在发掘过程中遇到两个棘手问题,一是探方壁塌方,二是渗水量大。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就难以进行测量、绘图、摄影等资料采集工作。考古队员研发出了“封闭式硬探方”的新作业方法,有效解决了探方壁塌方和渗水太多的问题。

“南海I号”之所以沉睡于海底800余年而不朽,是因为覆盖船体的海泥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厌氧隔绝层。“南海I号”整体打捞出来后,放置于注入了海水的“水晶宫”内,水文环境发生变化,“南海I号”的保护情况受到公众和业内专家的关注。

刘志远说,“南海I号”目前保存完好,沉船表面覆盖的淤泥没有受到破坏。但是,我们只能做到尽量模仿沉船海底位置的水环境,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海水质量、含盐度都不同,对“南海I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从目前勘探的情况来看,“南海I号”保护和保存完好。

除了水环境外,将“南海I号”整体打捞出来的铁沉箱也对沉船发掘造成了障碍。刘志远说,沉箱体积大、重量重,不是人力或器械切割能简单拆除,这也是“南海I号”整体全面发掘之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刘志远说,“南海I号”目前尚未有整体全面发掘的计划,需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后再制订下一步的发掘方案。

  (本栏图文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