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丨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作者: 王九位
编辑: 赵学慧
发布日期: 2025-04-27

河南博物院根植中华文明沃土,是首批央地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也是中原腹地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现有藏品24.9万余件(套)。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推陈出新,通过展览、研学、传播、演艺、文创等一系列“组合拳”,在增强文化认同、培育家国情怀,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让文物说话,绘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画卷。河南博物院拥有中原区域文化和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双重资源,推出“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大型基本陈列,从不同历史时期挖掘和展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刻阐释大一统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围绕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明向心力等内容,策划推出“沿黄九省区金玉特种工艺瑰宝展”“丝路上的中原文物特展”等主题展览,从多个视角解读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将中华文明的内涵特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充分融入宏大的场景空间,展现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中华民族在碰撞中走向融合的历程,彰显中华民族的强大向心力、凝聚力。

让历史发声,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河南博物院致力于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兼具体验、教学、实践、研学等功能的“铸牢”体验教育基地。以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博物馆研学、中原国学讲坛等社会公益活动为抓手,推出“一带一路”“黄河文化”等主题研学路线。依托连锁化发展、线下线上互动的“历史教室”博物馆教育体验区,通过课程化、互动化和娱乐化的内容主题设计,把文物、历史、艺术等资源与“铸牢”宣传教育有效衔接,开发“最美声音”“历史的音乐厅”等互动体验课程,年均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800余场次,不断深化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推动“铸牢”深入人心。以博物馆数字化为抓手,打造“铸牢”全媒体传播新平台。拍摄《中原藏珍》系列短视频纪录片,打造全国首档沉浸式文物讲解剧《国宝奇妙游:一段与历史共鸣的跨时空邂逅》。博物院利用三维扫描、4K拍摄等数字化手段展示文物全貌细节,深度呈现文物所蕴含的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精神内涵。

让创意赋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南博物院不断挖掘文物藏品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准与当下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开发出“考古盲盒”“虚拟公社”等系列文创产品,通过把文物代表的“传统”与盲盒象征的“新潮”结合起来,在玩的过程中激活年轻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兴奋点,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文物活化利用与时尚相携并进,实施华夏古乐沉浸式演出和数字化传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感、吸引力。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成立20多年来,通过深挖内涵,累计复制复原古乐器30余种1000余件,编译创作古曲近200首,其中不乏失传已久的胡腾舞曲,融入“华夏正声”“丝路传韵”“丝路回响”等主题古乐,呈现出中华古典乐器交相辉映的和谐之声;通过创新表达,将陈列展览延伸到舞台,把沉寂的静态文物转化成立体的舞台展示艺术,呈现出更加鲜活的展示场景,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动态展示;通过科技赋能,运用数字化舞美、全息纱幕影像等手段,打造“铸牢”的活态展示体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