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国学讲坛】王光尧:《中国古代瓷器上的外来文化》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7-05-18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英国学者韦尔斯《世界史纲》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

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了各个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纵观中国瓷器发展史,有一种外来文化元素对中国瓷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是通过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带来的外来文化元素。

这些外来文化元素既包括中近东传统的琉璃与低温彩釉生产技术的传入,也包括北朝至唐极具胡文化元素的众多陶瓷器:北齐黄釉扁壶,唐三彩中大量出现的胡人俑、胡人牵马、胡人伎乐俑等;既包括唐宋至明代青花瓷器上的外来文化元素:原料,器物造型,纹样,宗教内容的别具一格,也包括清代以进口和自制的彩料,运用西洋画法,烧制出的精美绝伦的珐琅彩、洋彩、粉彩等陶瓷器……

这些众多的外来文化元素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影响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不仅显示了中华民族融汇世界文化的能力,也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本周六(05月20日)下午,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博物院主办,河南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承办,大河网、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今日头条、天天快报支持的2017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丝路传韵”系列讲座将特邀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考古所副所长王光尧做客河南博物院,为大家详细阐述中国古代瓷器上外来文化元素的具体体现与各个时期陶瓷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历程,热情期待大家的关注!

提示:了解更多河南博物院公益文化讲座信息,请关注【文博河南】微信公众号。  

讲座时间:05月20日(周六)下午3:00

讲座主题:《中国古代瓷器上的外来文化》

讲座嘉宾:王光尧(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考古所副所长)

讲座地点: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学术报告厅

领票地点:河南博物院志愿者之家

咨询电话:0371—63582521.

【主讲嘉宾】王光尧,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考古所副所长。致力于陶瓷考古、青铜器、宫廷典章制度的研究,并注重陶瓷考古与古陶瓷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先后过手整理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28万多件瓷器。参加或主持了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景德镇丽阳乡元明瓷窑址、景德镇观音阁明代晚期瓷窑址、河南省新安北冶金元瓷窑址、浙江省德清火烧山原始青瓷窑址、浙江省龙泉市小梅镇瓦窑路青瓷窑址、湖北省丹江口市青塘村明代琉璃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历年来发表各类研究文章数十篇,出版有《中国古代官窑制度》(2004年,紫禁城出版社)、《宫里有这样的规矩》(2008年,紫禁城出版社)、《明代宫廷陶瓷史》(2010年,紫禁城出版社)等论著。其中《宋代官窑制度初探》(发表于《文物》2005年第5期)一文获故宫博物院1993-2008年科研成果一等奖,《明代宫廷陶瓷史》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