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佛光——河南佛教艺术展”亮相台湾佛光山
编辑: 荆书剑
发布日期: 2019-08-19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综合

“龙门佛光——河南佛教艺术展”在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展出

星云大师在开展仪式上和来自大陆的嘉宾合影留念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出席开幕式及相关活动

河南博物院策展人王景荃为佛馆的法师及馆员导览讲解

8月18日,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办,河南博物院、龙门石窟研究院、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承办,河南省文物局协办的“龙门佛光——河南佛教艺术展”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开幕。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代表团以及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等出席开幕式及相关活动。

此次展览汇集了河南博物院、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收藏的北魏至唐代时期的67件(组)佛教文物,涵盖各式佛像石刻、造像碑、金铜佛像、法器、佛塔等,同时结合著名佛教寺院、石窟、石刻图片,描绘出河南佛教艺术的基本面貌。本次展览有难得一见的优填王造像、力士像、安思泰造像塔等。展场以“胡风汉韵──南北朝时期”“盛世梵影──隋唐时期”两部分呈现,是一次全面阐释佛教文化东传变革历程、展现佛教艺术发展高峰时期独有魅力的文化盛宴。

河南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也是佛教东传的重要源头,同时又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北魏迁都洛阳后,佛教艺术在这里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中原风格”,然后向四周传播发展,龙门石窟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龙门石窟至今仍存有窟龛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数量之多不仅为我国各大石窟之首,亦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

开幕座谈交流会上,张得水副院长回顾了河南博物院与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延续多年的合作历程,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台湾同胞用心感知佛教艺术的“中原风格”、深度领略中原历史的博大厚重,持续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合力弘扬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1月24日。

【相关链接】

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原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开窟造像之风随之南移,王公贵族便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受皇室影响,以龙门为中心,环绕洛阳城周围开凿众多中小型石窟。民间造像也蔚然成风,出现大量的石刻造像和造像碑,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部分。

由于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推行汉化政策,推动南北文化融合,佛造像融入汉文化的审美观和艺术技法,出现“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带”的中原风格。东魏、西魏继承此造像风格。至北齐、北周又转为面相丰圆、躯体壮实,既各具特色、富有个性,又和谐统一;贴近生活,淡化宗教的神秘感,强调佛像的通俗化。

隋唐时期社会繁荣、政经强盛、文化交流频繁,为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此时造像艺术不再模仿外来的艺术风格,转向个性化、理想化发展,佛像面相丰满端庄、体态优美浑厚、衣纹流畅自然、手法写实细腻,使造像艺术达到鼎盛。

北魏赵安香造像

北齐张噉鬼造像碑

北齐张伏惠造像碑

北魏“永平三年”弥勒佛造像

唐代彩绘陶塔式罐




展出的精美佛教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