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联姻高校: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完成“穿越时空的爱恋”
文图: 梁 娜
编辑: 荆书剑
发布日期: 2014-01-09
信息来源: 中国文化报

“爸妈,你们看,我得了第一名!”2013年12月28日,四川师范大学学生郭静扬格外高兴。不仅是因为自己在“无线成都,无限创意”第二届“川博杯”成都青年(大学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中荣获第一名,而且她远在福州的父母也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她获奖的喜悦。

当日,由四川省文化厅指导,四川博物院、共青团成都市委员会、中国移动四川成都分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川博杯”成都青年(大学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四川博物院举行。历时3个多月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画上完美的句号。

初次邂逅打造四川文化创意平台

2011年12月,首届“川博杯”校园创意文化产品设计大赛鸣锣开赛。这场为期4个多月、首次面向四川省内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创意文化产品设计大赛,要求参赛者以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或巴蜀文化为主题元素设计原创作品。活动赢得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大赛收到作品3000件。四川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卢越回忆说:“首届‘川博杯’校园创意文化产品设计大赛是四川高校同类比赛中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优秀作品涌现最多,奖项设立最多的赛事。”

“种类多、质量高,其中很多优秀设计作品已经被相关企业用于市场营销和产品推广,而且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说,举办这样的活动旨在探索一条把传统巴蜀文化与文化创意教育相结合,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良性互动之路。依托四川博物院现有资源搭建平台,鼓励青年了解并发掘巴蜀文化,推出四川文化创意产业新人、新作、新形象,进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产、学、研的整体联动,为推动四川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探索新模式。

有了首次探索的成功,2013年9月,第二届“川博杯”成都青年(大学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拉开序幕。

不断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和人才同步孵化

在首届“川博杯”创意大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二届大赛一开始就赢得了成都高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同时依托“移动的通信,流动的博物馆”大篷车进入高校展览,为本届大学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进行了良好的预热与宣传。

本届大赛历经3个月,共征集作品1200余件,覆盖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成都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东软学院等49所高校,参与无线成都大众投票超过131万。

经过无线成都大众评选和专家评选的双重评选,来自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大学等院校的66件艺术作品成功入围。最终,郭静扬创作的《手绘川博》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与此同时,大赛还评选出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无线成都最佳网络人气奖1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为获奖选手颁发证书和奖金外,四川博创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更是在现场与郭静扬签订了就业合同。

“第二届‘川博杯’的顺利举办,为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意人才孵化和文化产业孵化模式。”盛建武表示,依托已经举办的两届“川博杯”创意大赛,2014年5月4日,四川博物院将全新打造“五·四青年创意节”,并努力将“川博杯”成都青年(大学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打造成四川文化创意设计优秀品牌,在发掘培养新人的同时,进行产业联动,形成“四川文化创意节”全新创意模式。

博物馆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自2009年新馆开馆以来,四川博物院秉承“开门办馆、广泛交流、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的办馆理念,全年免费向观众开放。2010年,四川博物院创建了国内首个“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把展览送到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2013年,“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在全省巡展11次,总行程9210多公里,为超过6.44万人次的群众带去丰盛的文化大餐。2013年8月,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视察流动博物馆时曾高度评价:“这是走‘群众路线’为基层群众进行文化服务最好的办法之一,要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四川博物院在日常工作开展中格外注重与青少年的互动,多年来,连续不断开展的“小小讲解员”活动,为青少年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青少年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如今“小小讲解员”已成为四川博物院社教工作的一大亮点。目前,四川博物院的“小小讲解员”达到150人。

作为一家公益文化机构和西南地区的综合性大馆,除了日常展览和免费开放外,近年来,四川博物院还有针对性地对省内各市州博物馆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及时有效地解决了他们在建馆及新馆运行中的各种问题。

仅2013年,四川博物院先后帮助完成渠县红色纪念园展览项目,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改陈项目陈列大纲撰写、形式设计方案预算,泸定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改陈项目陈列大纲撰写,色达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展览项目设计方案,广元市博物馆陈列大纲编写等。此外,还帮助宜宾市博物馆、泸州市博物馆进行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培训;对甘孜州博物馆相关人员进行馆藏文物日常维护培训;对北川地震纪念馆安保工作进行指导等。

回顾新馆开馆至今的发展历程,四川博物院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三次跳跃”:新馆“奇迹”般建成为首跳;举办一系列活动,在国内外亮出川博名片为第二跳;2012年入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实现川博由传统发展模式,向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创新化转变,第三跳更上一层楼。未来的四川博物院将更加突出专业化,以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己任,继续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