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在嘉兴召开
发布日期: 2011-11-30
信息来源: 中国文物报

11月22~24日,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暨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名城嘉兴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浙江省文物局及嘉兴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以及来自全国的考古学会理事、各团体单位会员代表140余人参加会议。
  
  单霁翔充分肯定了中国考古学会成立三十余年来,在指引中国考古学学科前进和发展方向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他回顾了中国考古学走过的九十年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九十年的成长壮大,使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逐步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同时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的坚强后盾。单霁翔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群体是一支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具有科学探索、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和理性思考精神等优良的工作作风。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中国考古学改变了“重发掘、轻调查”的观念;扭转了“重考古、轻保护”的倾向;改变了“重发掘、轻整理”的局面;改善了“重研究、轻普及”的状况。这些转变已经逐步变成了考古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随着新时期对考古遗址保护的更高要求,中国考古学也呈现出增强考古遗址保护的紧迫感、高度注重考古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众生活之间的和谐共赢,以及推进行业建设和队伍团结、加强专家学者、专业机构与行政部门之间的互相理解与沟通等新的发展方向。单霁翔希望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实施文化兴国的战略措施这一社会背景下,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大力推进我国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中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的九十华诞。宿白先生是中国大学考古学科教育的开山鼻祖,亦是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学体系和藏传佛教考古学的创始人,还为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和中国古建筑考古领域开创了新局面。在学术研究实践方面,宿白先生创造性地运用考古类型学于历史考古学研究,并立足于考古学遗存,革新和正确地处理好了历史文献和考古所见遗存的关系。宿白先生一贯关注文物保护事业,他站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这一岗位,积极为文物保护建言献策。

张忠培在开幕式讲话中说,中国考古学会之所以要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是倡导中国考古学会成员向宿白先生学习,学习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学习他治学与做人的精神,以推进中国考古学健康发展。

长江下游的考古学研究是本次年会讨论和学术交流的一个主题。近年长江下游地区考古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喜人。会议共收到97篇学术文章,其中近半数是关于长江下游考古学文化的,内容涉及考古学文化谱系、生业、食物与环境、墓葬与社会、玉器、青铜器等专题研究,基本涵盖了东南考古的各个领域。此外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公众考古等近年的热点议题均有涉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中国考古学的现状。其他领域的学术论文,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有了显著进步,这也是对宿白先生对中国考古学尤其是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所做的开创性成就的继承。

为配合本次年会的召开,“发现历史——浙江新世纪考古成果展”在嘉兴博物馆开展。展览对新世纪以来浙江考古成果进行了一次系统梳理和汇报,共展出浙江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600多件组。展览清晰的脉络,新颖的展陈思路,使得这一学术专题展得到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

本次年会是考古学会首次在地市级城市召开,嘉兴市人民政府对活动的高度重视以及承办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市文广新局周到细致的工作也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考察了中共一大会址、西塘古镇、月河历史街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