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灵魂的艺术——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馆藏精品展
编辑: 延红
发布日期: 2013-07-01
信息来源: 中国文物信息网

恶魔罗波那面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展览“面具·灵魂的艺术”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次别开生面的展览将持续两个月(2013年06月18日至 08月16日),开展当天就吸引了大量观众观看。

   开幕当日,为配合此次展览,法方策展人伊凡·勒·福尔在国博举办了同名讲座,可容纳三百名观众的讲厅座无虚席,不少观众坐在过道的台阶上聆听。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历史与艺术并重”的综合博物馆,不仅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还广泛展示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而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则是巴黎塞纳河畔一座展示非欧洲文化的艺术殿堂,收藏有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各种原住民文化的原生态艺术精品。关于此次展览的筹备,中方策展人黄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国博和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就签订了合作备忘录。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凯·布朗利博物馆举办了“味蕾的诱惑:中国烹饪与饮食”,该展览在法国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此次国博推出的“面具·灵魂的艺术”展则是两馆合作的延续,也是本年度“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一告诉记者,这次展览共有100件面具,涉及70多种文化,覆盖了除欧洲以外的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覆盖面相当广,文化的跳性非常强。“而即使在一种文化范畴内,比如大洋洲,也是在各个岛屿间跳跃。对我们的触动非常大。每了解一件或一组文物,都是独立的封闭的文化内涵。个别交流频繁的地区,如亚洲,相似性较强。所以,对文化的了解难度也较大。”这次展览,法方最早给出的创作提纲,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明每一件面具在它的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中方和法方经过反复沟通,试图找到一个更适合中国人视角也能接受的形式。黄一说:“为了更适合中国观众,最后我们把这次展览定位于艺术审美,强调观赏性。弱化它的人类学、考古学意义及学术性。”

   面具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通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历史久远,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作用。据悉,此次展出的面具的材质、工艺和创意让人惊叹。木制、青瓷、皮革、玉石、藤蔓,甚至工业时代的塑料,都被应用在面具的创作中;编织、雕刻、彩绘、髹漆、刺绣等高超的制作技艺,使面具具有丰富的表情,或神秘庄重,或幽默诙谐,承载着时代与地域的记忆,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黄一介绍,此次展览原名称“beauty of spirit”,直译是灵魂之美。后来经过反复商讨,定名为“面具·灵魂的艺术”。他们从面具体现的每个区域文化中提炼了一种特质,非洲是“媒介的艺术”,因为在非洲,面具是作为人和未知世界的一个沟通的中介。而亚洲是比较规范化的戏曲艺术的组成部分,大多是戏曲的道具,所以总结为“戏曲的艺术”。“大洋洲是我们现在所知唯一用来和祖先进行沟通,它和非洲不一样,面具只对先人使用,只使用一次,有的面具甚至是有版权的,所以我们称之为‘瞬逝的艺术’。”黄一说,美洲面具大多是人物面具,体现的是文化的交融。可称为“模仿的艺术”。“这些归笼起来就是灵魂的艺术,都是人们理解灵魂世界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