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博物馆人的情怀
文图: 胡锐韬
编辑: 荆书剑
发布日期: 2018-03-09
信息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17年7月7日,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将展览送到广州沙面小学。(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供图)

从广东省博物馆办公室到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工作的时候,笔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从一个繁忙的岗位到了一个更加繁忙的岗位:仅2017年,笔者和同事们就走过广东21个地市50余个县(市)区,为当地群众送去209场次巡展及活动,接待观众超过325万人次。

2004年,广东省文化厅设立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旨在根据广东省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中心,整合全省的博物馆陈列展示资源,组织、策划和制作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平的展览,在全省各级博物馆巡回展出。在文化厅的领导与协调下,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在广东21个地级市100多个县(市)区之间运作起来了。这一运作便是13年,从最初的16个成员单位,发展到115个成员单位;从成员单位仅有国有博物馆,发展到民营博物馆积极参与;从“展览的搬运工”,发展到统筹展览、人才、场地、藏品、活动的综合组织者与参与者;从每年100多万观众量,发展到300余万观众量……这个以服务全省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基层博物馆、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广东省流动博物馆,逐渐成为广东省博物馆文化惠民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广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每当下乡的车子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笔者的思绪也随之颠簸起伏:笔者和同事们完全不知道自己这一次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博物馆。它或许有很好的场馆却没有足够的文物;或许不缺场馆和文物,但没有足够的经费正常开放;或许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策展;又或许无法进行与展览配套的社会教育活动策划……笔者在基层博物馆享受过“优待”,当我们把一个展览从省博运达基层博物馆时,该馆10余名员工全体出动,配合我们布展撤展;笔者也曾面临尴尬,当我们把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送到基层博物馆时,迎接我们的只有一个保安,当展览结束时,欢送我们的依然只有一个保安。

复杂多样的现实状况迫使我们不断总结、学习和反思:我们有义务为流动博物馆成员单位提供良好的服务,但是无法做到完全满足每个基层博物馆的要求;我们希望自己是在“示范”和“造血”,而不是在“代劳”和“输血”。于是,流动博物馆“综合文博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理念便诞生了——通过实施“次级节点”,打造流动博物馆“无限复制”的模式,鼓励成员单位在各行政辖区内建立自己的“流动博物馆”,进而找到更合适的发力点。随后,流动博物馆人不断提出“实施主体和对象的多元化”“无边界博物馆”等理念,通过不断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博物馆”,积极践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在服务基层的工作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基层博物馆人对文博事业的热爱,看到了他们为文博事业付出的辛勤汗水。在送展下基层的过程中,我们一次次见到了群众满意的笑容,也预见了文博事业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

在笔者和同事们眼中,流动博物馆是安身立命之所在,但流动博物馆人的情怀却是希望终有一天流动博物馆可以“消失”。当文博事业高度繁荣发展,基层博物馆自身具备良好的“造血功能”时,流动博物馆可能会成为历史。让流动博物馆成为历史天空中一朵绚烂的烟花,成为流动博物馆人的使命与追求。

(作者系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