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军事考古学 深化古代军事研究
编辑: 顾永杰
发布日期: 2012-05-04
信息来源: 人民网

  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增多、考古学理论方法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考古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支学科。实践表明,多视角设立分支学科,对各类考古遗存进行专门研究,对于促进考古学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把军事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提出来,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军事考古学在揭示、复原中国古代军事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大力发展我国的军事考古学,对于拓展考古学研究领域,促进和深化古代军事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军事考古学的学科特点

  以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战争大约肇始于原始社会中晚期。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古代军事遗址遗物极其丰富,如人们引以为豪的万里长城、西安古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军事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往往能推动相关研究蓬勃发展。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带动了秦俑学与秦文化研究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就军事考古的有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涉及兵器形制、战车分类、排兵布阵、人员职能等,并从最初的军事器物描述逐步转向军制、军史等深层次问题研究,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但就整体而言,由于未能将这方面的研究上升到学科高度来进行,所以不具有系统性,与我国丰厚的古代军事遗存相比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提出并大力推动我国军事考古学发展,无疑十分必要。

  军事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当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却不是孤立、封闭的。这里有三层含义。其一,军事考古学作为考古学分支学科的属性,规定了它与考古学的其他诸多内容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只有在与考古学其他相关内容的广泛联系中才能更好地推进自身发展。其二,军事考古学的诸多研究对象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其丰富内涵确非军事所能包纳,因此有学者提出设立一个“秦俑学”对其作全面深入的研究,但这绝不会与其作为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相矛盾。又如,兵器等军事遗物既是军事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又可作为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古代军事文献还可作为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其三,军事考古学又与考古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相联系。首先它与军事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军事科学中,古代军事学的内容是该学科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像兵器与军队的产生与发展、军制装备和战略战术的变化、军事交通与工程技术成就、军事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等,而这些内容同样是军事考古学要研究的。军事考古学还与历史学、古文献学等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考古学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

  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凡与古代军事有关的遗址遗物,都是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说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遗址

  城防遗址。主要是指长城、海防筑城遗址等。享誉世界的万里长城,系由绵亘的城墙和关隘、敌台、烽火台、城堡等组合而成,堪称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古代巨大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军事地理、重大战争事件、军队防卫配置体系以及筑城技术等,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主要建造于明代的海防筑城,亦为中国历史上庞大的军事工程之一。它是在中国沿海构筑的海上防卫设施,遗迹遗物极为丰富。

  城池遗址。主要指具有政治中心性质的城池等。除国都、陪都外,并有方国城、列国城以及郡、县、州、府城等。纵观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尽管其规模、格局与性能不断发生变化,但军事防御始终是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

  军事交通遗址。主要包括各种军用道路和烽燧、驿站遗址遗迹等。如秦始皇时修建的云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就是古代军用道路的典型实例。还有用于军事的水上交通要道,如秦始皇为用兵华南而开凿的灵渠等。军事通讯也是随着战争的出现而产生的。烽火台和邮驿始终是中国古代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

  军事基地与军事重镇、关塞遗址。中国古代曾存在过具有军事基地性质的各种基地,如楚汉战争中刘邦命萧何在关中建立基地。由于抵御或进攻的需要,古代在一些军事要地和地势险峻之处设兵驻扎和把守,多筑有城、寨,即所谓军事重镇和关隘要塞。

  兵器制造工场遗址。兵器制造因为一直很受统治阶级重视而将其作为官营手工业部门。在夏代二里头遗址已有青铜作坊,出土有戈、戚、镞等典型青铜兵器品类。秦汉及其以后各代,兵器生产进一步发展,发现有不少包括制作兵器在内的青铜、铜铁手工业作坊遗址,并见有规模巨大的造船遗址。

  战场遗址及埋葬遗迹。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许多著名的战争事件被古籍文献记载而世代留传,有些战场遗址一直保留至今。埋葬遗迹对了解古代战争情况、开展相关研究也具有一定价值。

  (二)遗物

  兵器。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兵器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大概分为冷兵器时代和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两大阶段。古代冷兵器依材质分,有石、骨、蚌、青铜、钢铁以及竹、木、皮革等多种,依用途可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两大类。此外还有攻守城器械云梯、巢车,还有战车、战船等。古代火器主要有火枪、火炮、火箭等。中国古代兵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是军事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战争生活遗物。指用于古代行军作战时的生活器具。如常见于战国秦汉时代的铜鍪、釜及其后代的鐎斗等行军打仗所用炊器等。诸如此类的战争生活遗物,对于了解古代战争情况是不可或缺的。

  武士俑。武士俑大量出现于秦代,盛行于秦汉时期,以陶质俑占绝大多数,常以俑阵形式出现。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坑等为典型实例,对于研究当时军队编制、作战方式、甲骑步卒装备等方面,是最形象的实物资料。汉代之后,武士俑阵仍可见到,但规模缩小,也是研究当时军事情况的实物证据。

  与军事相关的其他遗物。如用于调发军队的信物虎符,标明古代军队各级职衔的玺印,用于古代行军和战争中指挥进退的钲、錞于等青铜乐器,以及铸刻有“水陆攻战”类图纹的青铜器和体现有关军事内容的画像砖、画像石、铜镜、石刻、帛画等。

  (三)考古出土的军事文献及文字资料

  考古出土的有关古代军事方面的文字资料相当丰富。如商周甲骨文、金文,东周、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以及各代的石刻、砖刻、陶文等,大量记载和反映了古代的战争、军事情况,其中不少内容为传世古代文献所未见。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直接了解当时战争、军事方面的情况,弥补古籍文献的不足。同时,考古出土的军事著作还可起到“证经补史”的作用。中国古代关于军事方面的记载甚早,《尚书》、《诗经》等早期历史文献中就有相关记述,至春秋战国之际“兵家”学派形成,出现了一批兵书专著,其后各个时代军事著作层出不穷,从而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古代军事文献。但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一些难免会出现缺佚与错讹,因此,考古出土资料的证明和补充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发展军事考古学的意义

  发展军事考古学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军事考古学能为军事历史研究提供更加确切的依据。比如,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献,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而且通过对甲骨文的识读掌握了商代军事史的第一手资料,如“师”的军队编制、“登人”的征兵方式、车战的记载等,殷墟出土的车马坑为我们再现了商代兵车的实样。河西走廊发掘的居延汉简和烽燧遗址,为我们清楚地再现了西汉军队在居延驻军的规模、制度、生活情况、军事防御和报警系统,是研究汉代军事发展和技术装备水平最详细的资料。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有一份《驻军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军事地图,为研究汉代军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

  发展军事考古学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军事在许多方面都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世界军事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当人们面对凝结着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一件件精美军事遗物和一批批军事科技成就时,能不断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当今世界虽已跨入高科技时代,军事水平与手段确非古代的模式与能力所能相比,但包括诸多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在内的古代先贤们所表达的独特军事思想和创造总结的战略战术原则、军事技术经验,以及古代战争与军事发展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一般规律,却会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深刻的启迪。这是当前发展军事考古学的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