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牛鼻子” 追求高标准
文图: 翟 群 乔国良
编辑: 荆书剑
发布日期: 2015-03-30
信息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14年,安徽博物院举办展览38个,接待观众120余万人,开展社交活动133场次,均创安徽博物院建院58年之最。安徽博物院秉持何种理念,将事业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他们还怀有什么样的新的目标?记者日前走进安徽博物院,采访了院长朱良剑。

牵住展览这个“牛鼻子”

博物馆工作千头万绪,其核心是什么呢?朱良剑回答说,毫无疑问是展陈。在博物馆,离开展陈这个主轴,基本功能将无从发挥。

正是牵住了这个牛鼻子,2011年9月,该院新、老馆同时开馆之际,面对繁复的工作,将策展作为重中之重,及时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和“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等4个特色陈列。“安徽文明史”在全国100多个陈列中脱颖而出,于2013年入围“第十届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自2013年起,安徽博物院不管原创或引进,都追求展览的文化含量、群众的需求。为此,他们或策展或引进系列化的展览,多达20多个。其中有:走进故宫系列;百年经典美术系列(包含齐白石、刘海粟、潘玉良、黄宾虹、张大千、孙多慈等大家);非遗系列(包含徽州古建构件、徽州三雕、界首彩陶、安徽剪纸以及紫砂壶等)。

引进与安徽文化形态有着显著差异的展览,引发了观众的巨大兴趣。一年多来,安徽博物院引进了内蒙古辽代文物展、五胡匈奴文化展、山西晋国文物展以及河南玉器展等多个展览。2014年,安徽博物院还将6个特色展览推向北京等外省市展出,其中徽州三雕展览在北京引起强烈反响;潘玉良画展在50多个城市展出。

朱良剑认为,不断举办有质量的展览,是博物馆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人民的基本途径。院展览部负责人董松说,2015年初,院里同时举办“羊年文物展”等五六个展览,确实累,但忙得高兴,因为有好多观众期待着。

不使“盟主”成为空名

安徽省馆藏文物共有75万余件,但能被展出的文物仅为一少部分。而部分市县馆却因展品匮乏和专业人才稀缺,难以推出有质量的展览。针对这一“悖论”,安徽省文化厅于2014年5月组建全省博物馆展览联盟,旨在以强扶弱,互通有无,上下联动,从整体上提升博物馆展览水平。联盟的“龙头”“盟主”非省博物院莫属。

朱良剑说,为了使“龙头”“盟主”名副其实,从联盟成立伊始,省博就积极作为,牵头精心策划能扬全省馆藏尤其市县馆藏之长的特色展览。如:整合巢湖市、天长市等10多家地方馆推出的“汉代玉器精华展”,联手多家民办博物馆举办的“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展”,集纳了皖西、淮北等10家博物馆藏品的“镜里乾坤——铜镜背后的故事”,以及“安徽剪纸艺术展”“岸芷汀兰——故宫博物院珍藏书画复本展”等,在省内淮北、六安、安庆、黄山、芜湖、马鞍山、界首等多地展出,还远赴北京展出,都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皖西博物馆馆长陈曙光说,联盟策划推出的展览,藏品丰富特色鲜明,充实了市县馆的展陈,帮助我们打开工作局面,也使我们馆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

朱良剑表示,联盟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对市县馆人才的培养提升。省博从策划展览开始,就有意吸纳市县馆策展制作人员全程参与,在展陈创意、展品选择、包装运输、设计布展、宣传推广等多个重要环节,省博的专家对市县馆相关人员给予指点,以展代训。同时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

安徽博物院将今年定为“展览联盟年”,将有更多举措发挥全省博物馆联盟的作用。今年春节期间,整合多个市县馆藏品策划的“羊年生肖文化展”“纪念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特展”“安徽抗日战争史实展”等近10个特色展览,有的已经于春节期间面世,有的正在积极推进中。联盟的成员也在逐步增加。

努力搭建社会教育平台

如何让普通观众对深藏着遥远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物产生兴趣?如何让观众看懂展览,从而自觉把博物馆视作课堂和精神家园?

朱良剑说,我们在讲解词的撰写、讲解员业务水平的提高上下了功夫,但感觉远远不够,于是努力搭建社会教育平台。观众对馆里的一些国宝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对国宝历史脉络和厚重的文化艺术积淀所知甚少。于是院里就自编自演系列表演剧《国宝传奇》。比如系列剧之一《说陶说瓷》,演员以特制的服装、道具,通过舞蹈、肢体语言和对话,将陶、瓷的悠远历史、工艺流程和特色、巨大的文化工艺价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博物院还策划、举办一系列月、季文博主题教育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围绕某一类(件)文物,将知识讲解、表演剧展示、有奖竞答、自我动手等搭配组合,观众可以在主题教育课堂上捏面人、扎花灯、绘制瓷盘等。举办文博讲堂,邀请国内业界有影响的专家对正在馆内举办的某一展览作深入浅出的学术讲座。听众对已经举办的14场讲座均给予了肯定。

目前,安徽博物院已与街道社区、学校、军营、政府机关等29个单位成为共建单位,院里不定期派人送去文物展板,宣讲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同时组织一批文物爱好者成立“安徽博物馆之友”,开展信息交流、节庆文会、主题笔会、外出参观等多种活动,培育博物馆事业的业余骨干,以此影响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招募了100多名各个年龄段的志愿者成为业余讲解员,年服务一万小时以上,其中部分志愿者已经成为受到观众欢迎的讲解员了。

“汉代星空”的连锁效应

1977年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几件天文占卜文物数十年无人知晓其用途。直到2011年,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系教授石云里经悉心研究终于认定,其中2件是目前世界上见到的最早观测天象的二十八星宿盘和观测春秋分冬夏至的漆圭表,星宿盘其明确刻示的年代表明,它极有可能是浑仪的前身“圆仪”,用它对赤道系统的观测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安徽博物院立即将这一科研成果转化为名为“汉代星空”的专题陈列,结合现代数字天象馆技术和3D技术,全方位展示汝阴侯墓天文仪器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让观众具体感受到我国西汉时期天文学所达到的领先世界的高超水平。

朱良剑说,这件事给安徽博物院以巨大的启迪: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2012年始,全院大兴科研之风。首先抓院级课题申报,当年就有21个课题入围,涉及51人,以中青年为主。2014年进行终结评审,有17个课题完成并通过。此外申报省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8个,大多已经完成。一大批论文在省级或以上专业刊物发表。大面积的科学研究,在院里形成了力戒浮躁潜心钻研业务的氛围,对全院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助推作用。“安徽博物院有着重视科研的良好传统,青铜器、古字画等修复技术在全国领先,应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他说。

说到安徽博物院未来发展,朱良剑表示,正朝着智慧型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基地这两个目标迈进。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的结构性缺乏,尤其缺乏高水平的创意、策展、设计人才,以及技术高超的年轻文物修复专家。此外,极想将富有特色的展览推向国外,但缺少信息渠道和经费保障,突破这些制约瓶颈,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