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望京楼遗址考古获重大发现
发布日期: 2011-01-14
信息来源: 河南文化网

  


  
  
1月12日,新郑望京楼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图为发掘现场出土的商代贵族用于祭祀的器皿,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瓷器。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在对新郑市望京楼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夏代和商代两座大型城址,并发现了外廓城,城址总面积达168万平方米。夏代城紧邻商代城址外侧,商城外护城河就是夏代城墙的位置,两座城址几乎重叠。

  专家们表示,这是中原地区继郑州商城、偃师二里头等之后,在夏商大型城址方面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和国家起源意义重大。

一座完整的商代城址牢牢地“钉”在一座规模更大的夏代城址上,上演了两代城池“城套城”的奇观。这是1月12日,记者跟随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专家,在新郑望京楼遗址看到的情景。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外廓城,城址总面积达168万平方米。专家们表示:这是中原地区继郑州商城、偃师二里头等之后,在夏商大型城址方面的又一重大发现。

  一个地方发现夏商两座城遗存

2010年9月至12月,为配合郑州南出口暨郑新快速通道基本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局、郑州市文物局组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3000余平方米,其中以夏代和商代城址的发现最为重要。

望京楼商代城址保存较为完整,整个城接近方形,面积约37万平方米。城墙宽度为10至20米,城墙外侧还有宽约15米的护城河。东城墙还发现了城门和道路,整座城门占地2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早期城址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城门。城门宽4.5米,呈凹字形。从整个城门的结构来看,应该是后期瓮城的雏形,这把目前已知的我国瓮城的出现时期从战国向前推到了商代前期。

这次发现的夏代城紧邻商代城址外侧,商城外护城河就是夏代城墙的位置,两座城址几乎重叠。该城也呈方形,城墙外也有一条宽约11米的护城河。

据介绍,在距两个城址城墙东北角约300米处,又发现有城墙,城墙外为一条人工开凿的壕沟,应该为外廓城墙和护城河。护城河长约1100米,东接黄沟水,西连黄水河,形成一个封闭的城圈,夏、商二城均在这个大城圈之内。

  对探讨夏商文化更替意义重大

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夏商考古专家实地考察了发掘现场和出土文物标本后表示:望京楼夏代城址面积仅次于夏代都城偃师二里头,其面积之大在夏代聚落中是极为罕见的,初步推测其性质可能为夏朝某一方国都邑;望京楼商代城址是继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之后河南境内新发现的又一座商代前期城址。商城城门设施突出体现了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为我国较早形制较为完备的瓮城。夏代城址和商代城址位于同一地点,对于探讨夏商历史、夏代晚期文化与商代早期文化更替及中国早期城池建设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②8


相关链接

  新郑望京楼遗址

  新郑望京楼遗址位于新郑市新村镇杜村和孟家沟村以西及周边区域,北距郑州市35公里。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出土过一批青铜器和玉器等贵重文物,其中青铜钺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夏商时期最大的一件。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邹衡认为其性质为夏商时期一座方国都邑。2006年,望京楼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延伸

城址总面积达168万平方米
新郑望京楼挖出夏商“城套城”

  

发现了目前中国早期城址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城门

  具备了后代瓮城的雏形,将中国瓮城的出现向前推到商代前期

  夏代城址可能是夏重要方国的都邑 商代城址可能是商的军事重镇

1月12日,在省文物局主办的新郑望京楼遗址考古新发现报告会上,记者获悉,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遗址发现了夏代、商代两座城址,城址总面积达168万平方米。夏城在外商城在内套在一起,加上外廓城,形成了三重城墙、三重护城河的封闭城圈。郑州市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让快速通道改线以避开遗址,考古发掘计划和遗址保护规划也在制定中。

  平整土地平出精美文物

  新郑望京楼遗址位于新郑市新村镇杜村和孟家沟村以西及周边区域,北距郑州市35公里。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说,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地群众平整土地时曾出土过一批青铜器和玉器等贵重文物。青铜器造型精美,铸造精良,其中青铜钺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夏商时期最大的一件,目前正在河南博物院展出,其余大部分文物保存在新郑市文物部门。玉器有戈、璋,其中一件铜援玉戈为和阗玉打造,制作工艺精美绝伦,如此高规格的出土物表明望京楼遗址绝非一般的聚落遗址。这次考古发掘中,曾出土商代原始瓷尊,说明城的主人等级非常高。

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曾密切关注该遗址,并认为其性质为夏商时期一座方国都邑。2006年,望京楼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快速通道“通”出两座城

2010年9月,为配合郑州南出口暨郑新快速通道基本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郑州市文物局组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对望京楼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三重城墙及三重护城河、城门、道路、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房基、墓葬等计200余处,其中以夏代和商代城址的发现最为重要。

望京楼商代城址保存较为完整。城址平面近方形,东城墙长约590米、北城墙长约602米、南城墙长约630米、西城墙长约560米,城墙宽度为10米~20米,整个城址面积约为37万平方米。城墙外侧为宽约15米的护城河。在城址中南部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一处,为大型回廊式建筑,北部为主体建筑,西、南、东为配房,中部为庭院,推测为当时的宫殿基址。

夏代城址位于商代城址外侧,紧靠商城外护城河。目前已确定该城址的东城墙及东南、东北城墙转角,其中东城墙长625米。城址平面亦为方形,护城河紧贴城墙,宽约11米。

考古发掘队队长吴倩介绍说,在距夏商城址城墙东北角约300米处发现有夯土城墙,城墙外为一条人工开凿的壕沟,为外廓城墙和护城河。护城河长约1100米,宽6米~25米,深3米~4米,经重点勘探,其东接黄沟水,西连黄水河。总体来看,望京楼遗址西、南有黄水河,东有黄沟水,只有北边与陆地相通,这样,外廓城墙、护城河与黄水河、黄沟水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城圈,望京楼遗址的夏、商二城均在这个大城圈之内。

  “瓮中捉鳖”或与“瓮城”有关

“瓮中捉鳖”一般的解释是“从大坛子里捉甲鱼”,表示手到擒来。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个成语的来源可能与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瓮城”有关。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望京楼遗址,看到工地上考古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考古发掘。当时城墙、建筑奠基时用于祭祀的无头无脚人骨架已经发掘出土。

在商代城址东墙偏南的部位,记者看到了正在发掘中的城门遗址,考古工作人员已经用白灰大致勾勒出了城门的格局。门有两重,道路为东西走向,宽4米~6米。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介绍说,整座城门占地2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早期城址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城门。城门宽4.5米,呈凹字形,城门两侧有立柱柱洞及附属建筑设施,从整个城门的结构来看,已具备了后期瓮城的雏形。一般来说,瓮城隋唐五代时期比较流行,发端于战国时期。这次发现将中国瓮城的出现向前推到了商代前期。

吴倩介绍说,从东门看,商城防御措施非常严密,东侧的黄沟水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城墙外的护城河到此突然变窄,可能搭设有吊桥。东城门有两道门,第一道门相当于后代瓮城的“闸门”,门后有一片空地,其后的第二道门才是城址的最后一道屏障。

  谁的城市谁的楼?

  望京楼夏商城址发现后,引起国内考古学界的关注。

今年1月5日,省文物局邀请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夏商考古专家在新郑召开“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专家论证会”。专家们指出,望京楼夏代城址面积仅次于夏代都城偃师二里头,其面积之大在夏代聚落中是极为罕见的,初步推测其性质可能为夏之某一方国都邑;望京楼商代城址是继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之后河南境内新发现的又一座商代前期城址,其规模虽逊于都城,但远大于其他建于同时期的城址,望京楼商城城门设施突出体现了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应该是郑州商城南部拱卫都城的一个军事重镇。

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杰祥说,望京楼夏代城址是哪个方国的都邑专家意见不一致。有专家认为是昆吾,诗经中有描写。有专家认为属葛国,这里离长葛很近。他认为可能是“潧国”,少康封其幼子在此,潧水就是现在的黄水河。

省文物局副局长马萧林说,这是中原地区继郑州商城、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等之后,在夏商大型城址方面的又一重大发现,对我们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和国家起源意义重大。望京楼夏代城址和商代城址位于同一地点,对于探讨夏商历史、夏代晚期文化与商代早期文化更替及中国早期城池建设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

  保护规划在制定中  

规划建设中的郑新快速通道正从望京楼遗址穿越,因此如何保护这座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古城址自然就引人关注。据了解,根据专家建议,郑州市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让快速通道改线以避开遗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计划和初步的大遗址保护规划也在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