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迎来发展新机遇
发布日期: 2010-03-04
信息来源: 中国文化报

   编者按: 2010年年初,国家文物局在中宣部、国务院法制办、文化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支持下,加强了对民办博物馆的调查研究,拟定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意见》的出台代表着我国民办博物馆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老吕在安徽省五河县拥有一份能给他带来稳定收入的体面工作,但这不是他在当地家喻户晓的原因。在五河县,几乎人人都知道他每天忙碌着准备开办一家河运宋瓷博物馆。经过两年的筹备,他的博物馆雏形初显——一个展厅已经安置妥当,并于2009年国庆期间首次试开放。提起筹办博物馆的经历,老吕是既欣慰又担忧,或许他的这种心情是当前国内民办博物馆建设现状的一种映射。

   调动民间的力量

   2000年之后,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私人收藏之风渐行。曾有行家认为,继宋朝、清朝康乾年间、民末清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4次私人收藏高潮即将到来。民间收藏的持续升温以及国家鼓励博物馆多元化建设政策的引导,各种主题的民办博物馆随之萌生。

   民办博物馆的创办人大多源自民间,与国有博物馆的“正规军”相比,他们的文物来源更加广泛。老吕就是这样的民间收藏家。他所在的五河县地处安徽东北部,虽然不是隋唐大运河沿线城镇,但也与安徽、江苏境内几个运河沿线重镇相去不远,经常有机会接触到流失在民间的“运河文物”。

   因为当权者的偏爱,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也因此产生了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大量精美的宋瓷通过隋唐大运河被送到都城,有的则伴随河运事故沉入水底。部分沉没于水下的瓷器被沿岸居民打捞上来逐渐留藏于民间,还有一些在近现代考古发掘中“重见天日”。专家们惊奇发现,运河沉积的泥沙是保存瓷器的绝好方式,经过鉴定,这些瓷器大都制作考究,是珍贵的“运河文物”。

   老吕从学生时代开始对瓷器产生兴趣,后来投身运河瓷器收藏,经常趁闲暇时间到运河周边老乡家中寻访。20年下来,练就了一双慧眼,如今的他已经收藏了包括五大名窑瓷器在内的1万件(套)运河宋瓷,于是开始思忖着给这些宝贝找个展示的场地。

   许多民办博物馆是通过类似的方式建设起来的。民办博物馆正发挥着它们独特的收集民间文物的力量,与国有博物馆相互补充,充实着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和形式。

   最大的担忧是经费

   博物馆的开放,圆了老吕多年来为自己的宝贝收藏找个地方展示的愿望,心生喜悦的同时,对于未来要承担的运转经费的压力,他也不无担忧。毕竟,对于计划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来说,未来的继续收藏以及各种日常支出都是“只出不进的开销”。老吕把他们的收藏队伍划分为3种类型:一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进行的收藏,主要是教授、学者;一种是带有投资目的的收藏行为,主要是商人和企业家;还有一种是出于兴趣爱好的普通人。除了商人和企业家,其余两种人开办博物馆都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1996年,收藏家马未都创办了观复博物馆,堪称我国首家民办博物馆,从那时算起,我国民办博物馆已经走过10多年历程。这期间共出现过多少民办博物馆,至今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除了他们创办质量良莠不齐增加了评定、统计难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博物馆存续时间的不确定性——许多民办博物馆在开馆一段时间后因为经济困难关闭。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民办博物馆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具体管理中视同为一般的民间团体。这一身份定位明确了民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的差别在于,国有博物馆既能够接受财政拨款又可以免税,而民办博物馆在没有财政拨款的同时还需要缴纳多种税赋。建川博物馆聚落创办人樊建川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他的民办博物馆每年需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260余万元,房产税80余万元,仅这两项支出就是一笔“很可观”的数字,虽然这数字和他的博物馆面积存在直接关系,但是这两项税费通常是民办博物馆不可回避的支出。

   于是,民办博物馆开始寄希望于通过门票收入贴补开销,但是,随着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通过门票收入“以馆养馆”的目标似乎也变得愈发难以实现了。东北最大的私人博物馆——黑河中植俄罗斯艺术博物馆开馆第一年免费接待了近10万观众。然而一年后,其创办人刘明秀就表示护养藏品等庞大开销已耗尽他的热情和财力。北京一家民办博物馆开馆3年亏损严重,后来他们想出了“下班开馆,票价自定”的办法,既能够满足市民夜生活的需求,还希望通过消费者自行定价的新颖手段改变博物馆门可罗雀的局面,然而这样的方式并没有改变博物馆濒危的生存状态,参观者仍旧寥寥无几,“最多的给了35元,最少的仅给了5元。”目前国内许多民办博物馆都有着大致相似的经历,蓬勃开张后陷入苦苦支撑的境地。

   相关政策正在完善

   几年前,江苏省同里古镇大规模引进民办博物馆,让这个地方连同民办博物馆的话题一同名噪一时。同里大兴土木建造场地,之后向周边地区几家民办博物馆抛去“橄榄枝”,邀请它们入驻,条件相当优厚,不但不收房租,反而会给博物馆相当可观的补贴。当时几家境遇举步维艰的博物馆都是受邀对象,包括上海的性文化博物馆、百床博物馆、红木雕刻博物馆等。同里的这一做法不仅挽救了几家博物馆的危局,还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江南古镇。

   在美、英、日、法等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对依法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民办博物馆,都制定了相应的财政、税收制度来鼓励博物馆发展及社会捐赠博物馆事业。如美国私立博物馆可向美国国税局提出申请,通过组织评估和运行评估即可获得免税资格,并受到税务部门严格监控。

   老吕的博物馆也有幸享受到类似的待遇。因为他的民办博物馆是非营利性质的公益文化事业,五河县免除了他的场地租金,这为他的博物馆开销节省了一大部分。同时采用这一政策的还有浙江宁波市鄞州区。该区对民营博物馆进行全方位的补助:个人和民营企业出资筹建博物馆最高可获得400万元补助;如果是免费开放或低价收费的民营博物馆,还可按参观人数、展览次数等得到经费补助。

   2010年年初出台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帮助解决民办博物馆的馆舍与经费保障问题。推广民办公助、共建民营等形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政府对民办博物馆单位的资助机制。各地可利用在布局结构调整后闲置的房产,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可在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民办博物馆,为民办博物馆提供馆舍和基础设施运行保障。对符合国家《划拨用地目录》规定的非营利性民办博物馆的建设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划拨方式供地。民办博物馆建设必须贯彻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严格执行《博物馆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严禁改变博物馆用地的土地用途,不得以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民办博物馆因故终止的,其用地由国家依法收回后继续作为博物馆建设用地。协调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提供贷款。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向民办博物馆提供捐赠。鼓励民办博物馆依托藏品、展览研发推广博物馆文化产品。民办博物馆在接收捐赠、门票收入、非营利性收入等方面,可按照现行税法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意见》出台后,各地已经积极开始准备相关政策的制定,这或许能让民办博物馆看到美好未来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