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召开历史教室成立五周年座谈会
文图: 刘璐 / 文  张延红 /图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4-12-22
 
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郭俊英发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发言
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田凯致辞
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张斌远讲话
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主持座谈会

多年来,河南博物院坚持走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之路,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和服务模式,尤其就如何实现博物馆社会功能最大化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历史教室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创立并运作的。河南博物院历史从2009年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在五年的发展进程中,有收获,有遗憾,也有不足。2014年12月21日,河南博物院邀请博物馆界、高校、图书馆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河南博物院西配楼第三会议共同回顾“历史教室”的昨天,规划“历史教室”将来。

2009年11月,随着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功能提升改造,作为“陈列展览的延伸、互动教育的平台”历史教室应运而生,现成为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传统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创新博物馆教育形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历史教室”教育项目在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育案例,其中的“木版年画套彩印刷科学教育项目”在第二届全国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中,获得展评三等奖、网络期待奖、最受教师欢迎奖三项荣誉,并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试点”项目。

创立5年,历史教室形成了以“文物保护观摩实验类”、“博物馆学程类”、“传统文化类”、“传统节日类”等四大类近50个教育项目,针对不同年龄和学龄的公众,完成教育主题教育资源包5个,累计开展教育活动2800多场,服务观众逾10万人次,累计新闻报道210余次,成为河南博物院面向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开展教育服务的特色品牌。

2012年11月,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正式启动了“院外历史教室”项目,先后与郑州四中、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借鉴连锁经营模式,结合“历史教室”的运作经验,以青少年熟悉的“课堂”形式,赋予其教育、展示、互动等多种功能,有效打破博物馆教育的空间局限和传统形式,让博物馆文化真正“扎根校园和社区、走近师生与公众”,形成了博物馆、图书馆、学校三方共建的教育新模式。期间,邀请各方就项目规划、课程设置、管理方法及人员培训进行了多次评审,积极吸纳各方建言,确保项目的有序、平稳实施。目前,两个院外历史教室已经正常运转,累计开展教育活动30余场,服务青少年逾千人次,有效拓展了河南博物院的社会教育服务职能,得到了合作单位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和好评。

伴随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脚步,博物馆教育正经历着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历史教室的发展五年,是我们河南博物院人锐意创新、积极实践的五年,更是博物馆业界和社会各界有志之士谋求合作、共同探索的缩影与见证。

五年回顾

自2009年11月历史教室创立至今,在各方关注和帮助下已经走过了5年光阴。这5年,是历史教室逐渐成长、稳步发展的5年,也是历史教室与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朋友相识、相知的5年。5年龄,历史教室走过了从小到大、从陌生到熟悉、从松散到规范、从单一到多元、从院内到院外的每一步。今天,我将围绕“数据”和“变化”这两个关键词,来认真回顾、总结历史教室的5年工作。

经过5年发展,历史教室在课程设置、服务内容以及教育形式上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也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分众化开展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数据的变化,更深层次反映出的是工作内容上的变化。下面,我将从教育理念、空间拓展、人员结构、学程设置、宣传途径等方面对5年来历史教室的工作变化逐一进行汇报。

首先说“理念”:努力践行从“教”到“学”、从“引导”到“导赏”的转变。博物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是公益的、非强制性的,其定位是知识普及、人文教育和文化传承。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愈加多样化,与之对应的博物馆教育服务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单纯的讲解、单一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公众的需求。正是基于理念的不断更新,历史教室的各项工作才得以有了今天的效果。

第二说“空间”:博物馆教育服务的空间不应仅局限于展厅,也不应仅在馆内开展。在这样的一种认知下,博物馆专属教育空间的确立是河南博物院结合地区和自身实际,创新开展教育服务的积极尝试。目前,历史教室除拥有院内300平米的教育专属空间外,还与今年启用了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郑州四中两处各90平米的院外教育专属空间,借鉴“连锁经营”和“可复制”模式,形成了博物馆、图书馆、学校三方合作开展社会教育的新模式。专属教育空间的建立,为公众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服务氛围,为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设施、人员、场地的保证,提升了教育服务的质量和品位,也为河南博物院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最大化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三说“人员”:博物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要求博物馆及馆外多领域人员参与其中。在历史教室运作初期,教育人员主要由院内专家、讲解员、辅导员构成,其中的专职辅导员只有2人。到今天,历史教室形成了院外专家、院内专家、教育员和志愿支队“四维一体”的人员结构,专职教育人员也增加至6人。人员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历史教室工作的进一步细化,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也进一步拓展了教育服务的内容,为博物馆教育的多样化打下了基础。

第四说“学程”:博物馆学程是规范教育活动、引导自主学习的形式。历史教室的教育活动从最初的专家讲堂、文保观摩扩展到今天的“文物保护观摩实验类”、“博物馆学程类”、“传统文化类”、“传统节日类”等4大类40个项目,每年推出4—6个主题系列活动,每周开设一场“博物馆学程”、两场“文物保护观摩”,每天穿插设置“互动活动”,由过去的单一课时向单元课时发展。依托“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 项目,历史教室在2014年下半年,或完善或新编了“纸文化”、“3D打印”、“木版年画”、“青铜系列”、“彩陶系列”等5个教育资源包,形成了以教师手册为核心——以专题教具为辅助——以PPT和视频为展示——以学生展览和学习单为总结的教育流程,进一步规范博物馆教育模式,也为下一步的教案编订和院外历史教室的课程复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展“走出博物馆系列”,先后组织省内、外家庭群体34组70人,分别赴安阳、新郑、洛阳三门峡等地的博物馆、遗址开展3场文化主题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博物馆教育的地域和视野。

最后说“宣传”: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宣传目的是让更多公众了解博物馆、利用好博物馆的教育资源。经过5年发展,历史教室累计新闻报道200余篇,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除了传统的宣传形式外,2013年6月6日还开通了“历史教室之文博微言”新浪微博,发文209篇,粉丝数量150人,阅读量近2万余次;2014年11月4日开设“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公众微信平台,短短1个多月关注人数就达161人,累计发布活动讯息32篇,总阅读量2075次,总阅读次数4301次。传统宣传和新媒体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有效的将有关信息进行发布,拉进了博物馆教育活动和公众的距离。

五年,历史教室有了自己的标识:从这里看河南博物院,更希望参与公众能从博物馆的视角观察我们所处的时代。五年的发展,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人员的系统培训和管理、博物馆学程和在校教育的有效对接、完善公众服务和观众调查统计以及如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这些都是在今后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规划

一是充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试点”的平台展示和辐射带动功能,策划、实施“走出博物院”系列活动,进行远程教育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尝试,深化地区间博物馆的教育合作的机制,拓展社会化合作的渠道和领域,为历史教室的进一步推广打好基础。随后,河南博物院就将与河南省实验中学签约,启动第三座院外历史教室的规划工作。

二是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开展专题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博物馆学程及校本课程的有效结合途径,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历史、艺术、科学、自然、思想道德等课程和教学计划,创造与教学内容结合互补的教育活动项目品牌,有效发挥院外历史教室的教育带动作用。

三是整合、利用好博物馆教育资源、夯实基础,加强教育人员的队伍建设,发挥专家、教育员、志愿者等人员优势,组建服务于青少年的专职教育队伍,实现博物馆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教育课程的可复制、教案化、资源化。

未来,河南博物院将本着社会化的思维和全新的博物馆教育理念,除邀请业内专家参与授课外,还将扩大以优秀志愿者为主的“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历史教室教育支队”,与博物馆专职教育员共同策划、开展一系列具有博物馆文化特色的教育课程,确保院外历史教室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规范运行,为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社会化与最大化不懈努力。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巨涛发言

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崔喜梅发言

郑州市教育局宣外处处长李勇发言

河南省实验中学书记阎俊合发言

河南省实验中学校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殷红发言

郑州四中校长闫培新介绍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院外历史教室负责人王宁介绍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部主任李相松发言

河南日报记者刘洋发言

教育时报记者刘红雨发言

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服务部主任刘玉珍介绍历史教室未来发展规划

河南博物院外联科科长刘璐介绍历史教室五年工作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