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使”遇见“大师”
文图: 志愿者团队周六下午组/文 志愿者宋丰/图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4-10-22

 
郑州市金水区利智学校的小学员们听完志愿者的讲解后踊跃做拼图游戏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孙晓彤引导小同学用“心”数马

10月20日,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周六下午组一行带着满满的爱,来到郑州市金水区利智学校,开展“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志愿者们带领这些特殊的“小天使们”踏上时空之旅,与遥远的“大师”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河南博物院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推出“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展览展出徐悲鸿先生毕生所创作的60幅(组)精品力作与其法国老师及学院派大家的64幅作品,向公众呈现了徐悲鸿先生对于国家民生、前途的关注,作为艺术家的良心和责任,同时还可以看到法国艺术体现的人文主义、民本精神,及对社会的关注。展览吸引了无数“悲鸿迷”的关注。

“大师与大师”画展在开展伊始,周六下午组的志愿者们就策划将这次画展的精华作品呈现在利智学校的小天使们面前。金水区利智学校是郑州市目前培智教育学校中规模较大、人数最多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这些孩子们虽然很特殊,但他们对美、对爱、对世界的感受,有着更深切的眷恋与渴望。

活动之前,志愿者们和利智学校的老师们多次联系与沟通,发现此次宣讲面临“遴选作品”和“由谁来讲”两大难题。150多幅徐悲鸿与他的法国老师及历届获得罗马大奖的作品中哪些作品,既能让孩子们尽量多地了解本次画展,又易于他们接受,既能让他们认识徐悲鸿和他的作品,又能够在认识的过程中得到绘画基础知识与审美的提高?谁在孩子面前最有人气,最易与孩子沟通,最易让孩子们热爱和喜欢呢?志愿者关军、郭桂兰、杨利、孙晓彤等周六下午组的成员经过多次挑选、反复的讨论,最终选定组内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孙晓彤进行宣讲,并遴选出6幅作品,为每幅作品定位知识点,如从徐悲鸿《自画像》上认识自己,从《逆风》中学会如何克服困难,《受伤之狮》帮助树立爱国精神,《奔马》则让孩子们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概念。

为了保证宣讲质量,志愿者们详细地编写了教案,并制作了PPT课件,大家还为每幅画的每个知识点设置了互动环节,具体到提问什么,怎样提问,怎样奖励,奖励什么,出现什么情况该怎样应对等细节都一一设想周到。然后到展厅进行试讲、模拟学校情景试讲,特意找了几个未成年的观众给他们讲解,根据他们的反应,调整表达方式及语速。通过一次次的试讲,从内容、语速到讲解时的肢体语言等,都反复斟酌,细细揣摩。

由于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整个讲解过程中,志愿者孙晓彤的讲解声情并茂,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引导和提问相结合,口头表扬鼓励与实物鼓励相结合。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教室里始终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当他们看到徐悲鸿《受伤之狮》时,大家纷纷发言“狮子很伤心”,当每翻到一幅新的画作时,孩子们都会发自内心地爆发出热烈掌声。讲解之后,孩子们又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自己动手触摸“画作”,制作拼图。

宣讲结束后,周六下午组的志愿者们和利智学校的老师们在一起进行了简短的座谈,对这次活动的得与失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探讨。金水利智学校的老师们感慨地对志愿者们说:“孩子们的灵魂是纯净,感情是真挚的,和大师是相通的,谢谢你们的宣讲,谢谢你们也给利智学校的老师上了震撼心灵的一课!”

此次活动是河南博物院志愿者“文化进校园——走进与利智学校”系列活动之二,虽然只是短短20分钟的宣讲加上20分钟的动手做,但是志愿者们的准备时间岂止是200分钟。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不断尝试,不断总结,持续开展“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给那些不方便走进河南博物院,不能与常人一样参观博物馆却对美同样有着敏锐的感受力的人们,带去更多的关爱,将更多美丽的作品送入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生活地更幸福,更快乐,让博物馆惠及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