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大克鼎今天到河南博物院
编辑: 荆书剑
发布日期: 2013-09-26
信息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

大克鼎为西周中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290字,是研究西周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河报上海专电 9月27日,由河南博物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倡议、联合国内20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大型“鼎盛中华”展览将在河南博物院拉开帷幕,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关于“鼎”的大展示。近段时间,河南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北上南下紧张筹备,将遍布全国的鼎借到河南。此前,大河报记者曾独家跟随工作人员南下武汉、长沙展开“寻鼎之旅”。昨日,记者又独家跟随工作人员来到“寻鼎”的最后一站——上海博物馆,在这里见证了大克鼎的首次外借。

说鼎

大名鼎鼎的大克鼎很有故事

昨日上午,上海博物馆内还未开馆,门前的游客就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上海博物馆地下二层的文物储藏室外。与户外30多摄氏度的温度不同,这里的温度舒适宜人。云纹鼎、戈鼎、秦公鼎……工作人员早已经将外借展品准备好,等待着与河南博物院的同行交接。

在交接现场,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副主任石晓霆忙着给文物拍照,仔细地核对着每一处破损,并一一登记在册。据石晓霆介绍,今年9月27日至明年1月5日,河南博物院联合全国20余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该展是近年来河南博物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关于鼎文化的展览,这次展览的展品涉及多个文化类型,时间跨度很长,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以及民国时期都有涉及,另外展品数量非常庞大,总共有140余件(套),仅是外省来参展的就有63件,涉及国内多家博物馆。

“此前,我们已经先后走访了北京、陕西、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这次来到上海是最后一站,感谢各家兄弟博物馆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完成借展与布展任务。”石晓霆说,举办展览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了解鼎文化,了解中原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与传承。此次展览将再现鼎在中国历史上的使用与演变,诠释中国特有的“鼎”所包含的文化属性,揭示鼎由炊器发展为礼器,进而成为国之重器政权的象征,最终上升为文化符号的发展历程。

“大克鼎可是我们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多少年来从来没有外借过,很多观众来参观就是冲着大克鼎来的。”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告诉大河报记者,这次河南博物院举行“鼎盛中华”展意义重大,里面涉及上海博物馆的一些展品,其中大部分是青铜器,这里面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大克鼎。

大克鼎出自西周晚期,鼎重达201.5千克,不仅体量非常大,背后还很有故事。“讲到大克鼎,就不得不说到大盂鼎,它们都曾归清代收藏家潘祖荫所有,这两个鼎乃是鼎中之魁,具有非凡的历史文献价值,堪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媲美。”陈燮君说,当年有此三件重器为“天下三宝”之称,苏州潘家曾“天下三宝有其二”。

“抗战期间,日本人花了很大功夫寻找大克鼎,要将鼎抢走,而潘家非常机智地将鼎保存下来。1951年,潘家后人潘达于将这两件宝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随后大盂鼎借到了北京,而大克鼎则一直保存在上海博物馆。”陈燮君说,大克鼎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克”的将军,“大克鼎可以说象征了中国的青铜文化,是一个代表性很强的鼎。这次我们也很期盼让它到河南,给观众展示这段灿烂的文化”。

搬鼎

需要6个壮汉鼎力相助

昨天下午5时,上海博物馆闭馆之后,大克鼎的搬动工作正式展开。将重200多公斤的大克鼎运走,不光是一个力气活,更是一个技术活,每个环节必须一丝不苟。工作人员先用吸盘固定在大克鼎外的玻璃罩上,并用起重机小心翼翼地将玻璃罩吊起取下。将大克鼎从展示台上搬下来,需要6个壮汉一同上阵,每人抬哪个位置,都经过事前多次商讨。

装箱更是一门学问,为了避免搬运中的震动、摩擦和碰撞等机械性的损伤。大克鼎被放置在一个结实的木箱内,箱体与鼎之间的空隙需要填装一个特质的软囊,工作人员根据鼎的形状现场制作,在泡沫材质的软板上刻出镂空体,以起到固定和保护的作用,整个工序下来需要花费1个多小时。

今天,大克鼎等一批文物将运到郑州,至此,从全国各地会聚而来的63件外借文物悉数到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