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辅导员进行年终考核
文图: 刘璐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6-01-21
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考核现场”
 
“编竹写简”及本环节需要的材料展示
 
“有趣的筷子”及互动环节“筷子夹玻璃弹珠”所需材料
“千字文”
“那吾热孜节”介绍
 
“鼎之美”及其相关作品展示
“四百年前的抗战——万历援朝战争”
年终总结

1月15日上午,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辅导员2015年年终考核如期进行。本次考核分为“展示”、“述职”、“点评”三个环节。在考核内容的设置上,辅导员可自选主题,并结合活动制定教育目标、明确服务对象;在考核形式的选择上,辅导员借助PPT、音视频资料等开展了模拟讲座、学程说课及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展示与汇报。

王楠楠老师的模拟讲座以竹简的编、写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文字的不同载体形式,并结合河南博物院院藏的葛陵楚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期间,穿插介绍了“册”字与“删”字的由来,“学富五车”、“韦编三绝”等与竹简有关的成语故事。在互动环节的设计上,引导小学高年级段的群体用竹简、毛笔、削刀等工具,使其对竹简的编连和书写有更加直观的印象。

“有趣的筷子”

葛志敏老师的模拟讲座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筷子,结合“纣时有象著”的文字记载和殷墟侯家庄1005号墓出土的青铜箸等历史和考古知识,介绍了筷子的由来、出现及习俗。“筷子兄弟”、“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便于让成人段的观众了解筷子的文化内涵。互动环节的设计,通过“筷子夹珠子”的小游戏,让人们学习和掌握了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千字文”

张之荣老师的模拟讲座以古代启蒙读物《千字文》为主题,首先节选、分析了千字文的内容与含义,并讲述了粱武帝萧衍、“书圣”王羲之、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等人与《千字文》成书的小故事,让初中生段的群体对学习、了解古代经典产生了浓厚兴趣。互动环节以历史教室的“纸文化”教育资源包为载体,通过用活字印刷拓印千字文的方式,让大家参与其中、收获良多。

“那吾热孜节”

哈萨克族的艾里玛老师,通过汉族的春节与哈萨克族的那吾热孜节进行比较与结合,立足成人段的观众为大家讲述了哈萨克族的分布、那吾热孜节的传说、那吾热孜节的习俗活动。“那吾热孜粥”、“姑娘追”……这些独有的民族习俗也为大家了解哈萨克族、感知中国多元文化提供了新的认识。

“鼎的美,你知道吗?”

忽云晓老师的模拟活动以博物馆里最常见的鼎为主题,从“鼎的前世今生”、“鼎的美”、“鼎的成语”三方面为小学低年级段的群体展开了寓教于乐的解读。“鼎”字的书体演化、“鼎”成语连连看、“鼎”造型与纹饰中所蕴藏的“对称美”串联起了与鼎有关的知识点,让人印象深刻。互动设计选取了“剪纸——文物大变身”教育资源包的素材,用剪纸的方法、文物的体裁,让参与者在了解文物之美的同时,领略到了剪纸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四百年前的抗战——万历援朝战争”

权威老师采取学程说课的形式,将《四百年前的抗战——万历援朝战争》作为学程主题展开,设置了“战争前的东亚”、“壬辰倭乱”、“丁酉再乱”、“援朝战争总指挥”、“战争的影响”等五个单元讲座。在考核过程中,选取学程个别章节进行解读,通过影视资料选播、文献释读、史料分析的形式,为成人段的群体解读了鲜为人知的的万历援朝战争,也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教室学程的内容,发挥了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历史教室是河南博物院面向公众和社会开展博物馆教育的专属空间和特色品牌,对辅导老师一年一度的考核工作既是总结更是激励,河南博物院的博物馆教育工作仍将红红火火的开展下去,积极践行博物馆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有效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最大化。辅导老师在总结中表示,感谢过去一年领导的关心、公众的关注和同事的帮助,更愿在新的一年里,让越来越多的人和历史教室成为朋友,让大家和历史教室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