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陶瓷艺术家论坛开坛 解读陶瓷艺术
文图: 张延红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6-12-10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

中外陶瓷艺术家论坛在河南博物院举行

首届中原陶瓷双年展策展人、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Wendy  Gers发言

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教授Walter  MCCONNEll发言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IAC会员陆斌发言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黄煥义发言

职业陶艺家黄珂发言

来自韩国的独立艺术家KIM Juree发言

来自荷兰的独立艺术家Jolan  VAN  DER  WIEL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IAC会员耿雪发言

荷兰独立艺术家Tanja  SMEETS发言

12月10日是“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面向公众开展的第一天,当天上午,一场围绕陶瓷文化的艺术家论坛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第三会议举行。

首届中原陶瓷国际双年展策展人、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Wendy  Gers在论坛上发言并主持论坛。她说,在河南博物院举办的“首届中原陶瓷国际双年展”经过两年多的筹办终于开幕了,感谢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艺术家们带来的美妙绝伦的作品,“静”和“美妙”形成了整个展览的基调。本次双年展的论坛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场合,是一种国际陶瓷的碰撞与文化的交流。

来自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的Walter  MCCONNEll教授、来自荷兰的独立艺术家Jolan  VAN  DER  WIEL和来自韩国的KIM  Juree是本次双年展的三位驻地艺术家,分别在郑州、钧窑故乡禹州、开封进行长期的艺术创作。在发言中,他们谈到,中国的文化,特别是陶瓷文化对于他们这次创作的影响。河南本土的职业陶艺家黄珂的作品——砂锅玉璧,是这次陶瓷双年展的一个亮点。他说,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玉的材质比较昂贵,但这次使用2500多个小砂锅制作的玉璧形象在河南博物院大放异彩,是玉文化和陶瓷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IAC会员耿雪在发言中谈到,陶瓷,特别是瓷具有玉的光泽,对于光照产生的折射具有独特的性质。她曾借助瓷质的这种独特的性质拍摄了微型电影《海公子》,其中瓷对于光线的折射为变现人物的心理、神态起到了独特的效果。南京艺术学院教授、IAC会员陆斌,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黄煥义,荷兰独立艺术家Tanja  SMEETS等艺术家们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对于作品的解读和理解。

在论坛的互动环节,艺术家们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