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传承人学做灯笼
文: 忽云晓
图: 权威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5-03-06

这个谜语你猜出来了吗
专心致志的小美女
红包也能做灯笼?
老师,帮个忙
家长们也坐不住了
晒晒我们做的灯笼

“没根没叶不开花,房檐下边结个瓜。虽然熟透吃不得,年后才能摘掉它。”这样一个有关灯笼的谜语燃起了广大参与家庭的热情,开启了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元宵节主题活动的序幕。3月5日上午10点,30组预约家庭、近80人齐聚河南博物院,跟着传承人学做灯笼,为节庆期间的河南博物院又增添了一份浓郁的节日气氛。

本次活动,我们特邀开封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汴京灯笼张彩灯博物馆馆长张俊涛作为主讲嘉宾,以“元宵话彩灯”为主题,从“元宵节与彩灯”、“彩灯故事”、“中原彩灯”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近40分钟的讲座,张馆长不仅介绍了元宵节的起源、风俗,还列举了“爱上元宵节的N个理由”:观灯、看烟火、看演出是视觉的盛筵,爆竹、烟火声色俱佳,元宵、汤圆是节日的美食,猜灯谜、对对子又是头脑的历练……深入浅出的介绍、生动活泼的语言,不仅为大家传递了知识,更拉近了在场每一个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讲座最后,张馆长不无激动的说:“制灯传统技艺是祖国的瑰宝、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今天很高兴能看到这么多的家庭尤其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热爱,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家能把先祖的制灯技艺改良传承、发扬光大。”

讲座结束后,张馆长为大家讲解了“红包灯笼”的制作方法,历史教室辅导老师为预约家庭发放了相应的制作材料、工具,热闹的做灯笼环节开始了。“老师,要怎么折叠”、“老师,我这样做对吗”……一个个围绕做灯笼的问题让我们的辅导老师和协助的家长们一时间忙的不亦乐乎。不一会功夫,一个个红包就在小朋友手中变成了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灯笼,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文化成果”,点缀着历史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家长们也拿出手机拍照、发微信,将节日的快乐、喜庆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今后,历史教室将在每周六、日围绕“玩具系列”、“3D打印教育项目”、“镇馆之宝系列”以及临时展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并通过历史教室微信公众平台(HN63511257)进行预告。期间,有意参与者需通过电话进行预约,并在活动开始前半小时进行预约审核,以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

知识链接:“汴京灯笼张”

汴梁灯笼起源于清代中期,张泰全是彩灯创始人。汴京灯笼张制作的灯笼既有传统宫灯的古雅华贵,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集雕塑、年画、剪纸、刺绣等艺术为一体,充分展示了民间艺术的风采,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群众追求光明与和平的美好愿望,在我国灯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汴梁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张金汉(1941—2010),在继承家传技艺的基础上,又运用现代科技“声、光、电”的新技术,创作出了几百种新款彩灯。有会说会唱会叫的灯,有会跳会舞会走的灯。那“金鸡报晓灯”活灵活现,只要你向鸡嘴中投一硬币,锦鸡便向你张嘴、展翅、鸣啼、摆尾。那“猪八戒吃西瓜灯”妙趣横生,吃瓜、吐瓜子、摇扇子,还会对你说一二十个吉祥、祝福的词语。那大型现代街景“腾飞灯”,火车轰鸣、汽车飞奔、人流涌动。那“千手千眼佛灯”每只手中的佛眼射出晶莹的光亮,宛如碧空繁星、光彩夺目,佛面慈祥端庄、神采奕奕,观者蜂拥而至拍手称好。有位专家称该灯精妙绝伦价值连城。张金汉技压群芳,享誉民间。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艺家”称号,1998年又被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河南省十大杰出工艺美术家”称号。2006年,张金汉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8年,汴京灯笼张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张俊涛,在开封理事厅街38号自家老宅,筹建了汴京灯笼张彩灯博物馆。目前,在该博物馆2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陈列着无骨花灯、鲤鱼跳龙门灯、千手千眼佛灯等数十个品种200多盏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