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90年】阐扬文化    研究学术
撰稿: 向祎 武玮    摄影: 牛爱红
编辑: 张延红
发布日期: 2017-08-17

《伊阙石刻图表》

《郑冢古器图考》

《中原文物》期刊

出版图书


发韧于端:博之众家,研之精华(1927年至1949年)

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河南博物院自1927年创建以来至今,90年始终秉承“提倡学术研究”的办馆宗旨,科学研究始终伴随着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成果丰硕。

利用藏品,结合博物馆特色进行多领域、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始终是河南博物院科研工作的重心。1929年底,随着殷墟的发掘,相关文物入馆,博物馆即聘请考古学者关百益为编辑委员,1930年关百益先生接任馆长一职,同时成立研究部,标志着河南博物馆的科研工作始入正轨。

1929年至1930年间,关百益、许敬参等对馆藏殷墟甲骨、铜器、陶器、玉器、骨器等进行了整理与研究,编著出版了《殷墟文字存真》《殷墟器物存真》《殷墟器物徵存初稿》《殷墟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释》等相关科研成果。继后,陆续对接收古物保存委会员的新郑所出东周文物、鄢陵城关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历代石刻、书画、唐三彩等馆藏文物进行整理研究,出版了《郑冢古器图考》《新郑古器图录》《馆藏石刻整理报告》《馆藏建筑石刻图录》《馆藏造像实用石刻图录》《馆藏墓志图录》《馆藏石刻花纹研究》等一系列科研专著,代表了当时业内研究的最高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与争鸣。此外1935年,关百益等学者发掘汲县山彪镇战国墓,1936年许敬参等学者参与发掘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大量出土文物相继入藏河南博物馆,成为当时馆内研究的重要文物基础。

除馆藏器物研究外,关百益等研究人员更是走出书斋,多次赴河南境内遗址遗迹实地调查,取得了不少弥足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刊印了相当数量的科研学术成果,如《伊阙石刻志》《伊阙魏刻百品释证》《伊阙石刻图表》《龙门二十品释证》《伊阙石刻图解》《南阳汉画像集》《南阳汉画像汇存》《南阳草店汉画像集》等一大批研究龙门石窟、南阳汉画像石的相关学术专著。

在启迪民智、普及科学的“大博物”思想环境下,博物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与普及也是不遗余力,收藏有许多动植物和矿物标本。基于此类藏品研究的论著颇丰,主要有傅桐生的《开封兽类志》《开封鸟类图志》《百泉鱼类志》《河南爬虫类志》等,更兼历史、地理、科学技术史等多方面的论著与论文。

建馆初期的科研不仅专注于馆藏文物之研究,更开其时中国博物馆学研究之先河。1936年7月,河南博物馆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加入了“中国博物馆协会”,时任馆长的王幼侨出席了在山东大学召开的首届年会。代表性科研成果有王幼侨的《博物馆应注意民族部及其研究之范围》、荆三林的《民俗博物馆在现代中国之重要性》《地方博物馆的目的与组织》《科技博物馆之功用及其组织问题》等,对推进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正是以上这些立足馆藏、走向田野、面向全国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河南博物馆的研究方向、研究特色和学术地位,在当时的中国,真正意义上实践着“发扬固有文化,提倡学术研究,增长民众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办馆宗旨。

为大力推进科学研究,为科研成果提供展示平台与园地,1936年7月,以“阐扬文化,研究学术”为宗旨,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河南博物馆众志成城,积极筹备,精心策划,《河南博物馆馆刊》如期创刊。时任馆长王幼侨在发刊词中说:“……月出馆刊一册,淬砺同人,取沧海之一勺,集零锦而成裳,期宝山之过勿空,幸廉泉之饮自得,尽心焉而已,以云问世……”1936年—1938年间,共出版15集,内容丰富,栏目计有:论著、报告、艺文、专载、插图、公牍、史料、转载、译述等,琳琅萃集,“遂为中州古代文化之大观”。馆刊虽只有短短15集,但包罗万象,对于当时积弱贫困的河南,在启迪民智、普及科学、宣扬历史文化等方面意义重大。

1938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科研工作与博物馆其他日常业务一样,被迫中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恢复。《河南博物馆馆刊》亦因日本侵华战争,经费无着,被迫停刊。

1948年10月,河南省会开封解放。河南博物馆各项业务开始逐步恢复,科学研究薪火相继。


王长青先生在修复云纹铜禁

文保工作人员正在修复铜器

纸质文物保护培训班授课


砥砺于途:薪火相继,漫道求索(1949年至1997年)

新中国成立后,易名为河南省博物馆,科研工作逐步恢复,持续开展。1961年8月,馆址由开封迁往省会郑州,此一时期,为配合基本建设而科学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迅速充实到馆藏中来,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条件,科研成果涉及革命文物、青铜器、玉器、陶瓷器、汉画像、石刻造像、古代印章、古代钱币等方方面面,成绩显著。

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河南省博物馆的科研工作也未完全停滞,在历经一段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为配合河南省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如邓县学庄南朝墓、安阳北齐范粹墓、洛阳隋唐含嘉仓、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南关外商代遗址、济源泗涧沟汉墓、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郑州商代遗址、固始侯古堆大墓、洛阳汉魏故城、焦作金墓、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等,科研成果以出版的考古报告或简报的形式集中表现,极富价值。在此基础上,博物馆业务人员对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地梳理与研究,研究范围不仅有对南阳汉画像石等器物类的传统研究,更是前所未有地扩大至对裴李岗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等早期文明的思考与探索,并涉及汉代冶铁技术等科技类成果。出版专著颇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碑刻画像石拓片展图录》《汉代叠铸——温县烘范窑的发掘和研究》《百泉》《中国奴隶社会》《唐颜真卿与元次山墓碑》等,科研成果百花齐放,硕果满枝。

这一时期的河南省博物馆,学风浓郁,学术领军人物辈出:许顺湛先生首举仰韶文化父系说的大旗,倡百家争鸣之学风,以“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为契机,聚焦夏文化,追溯文明源头。安金槐先生发掘郑州商城,关注商代原始瓷器,引领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之研究,是为学界之先声。周到先生不仅毕生致力于汉画研究,使之真实成为“显学”,推动全国汉画研究的新高潮,更是突破性实现了戏曲考古研究与田野考古相结合的新方法,也是石刻、墓志研究的集大成者。

除传统的文物考古、博物馆学研究外,此一时期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亦在全国前列,最具代表性的个案即为修复国宝级文物云纹铜禁。河南省博物馆高级技师王长青和他的团队,耗时四年,将难以计数的青铜碎梗悉数复原归位,恢复铜禁的本来面貌。这是河南省博物馆青铜修复水平的集中体现,为其后金属文物保护重点研究基地的成立打下坚实基础。

1977年7月,河南省博物馆创办了《河南文博通讯》,是继《考古》《文物》《考古学报》之后,国内较早创办的省级文博期刊,由郭沫若先生题写刊名。刊物问世后,很快引起了国内外读者和文物爱好者的关注和支持,内容不断深化和延伸,迅速向文博学术研究方向发展。1981年更名为《中原文物》,确定刊物以学术性为发展方向,立足中原,面向国内外,始终以繁荣文物考古学术研究、弘扬中原历史文化为使命,围绕着考古学、文物、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等方面发表了大量的优秀学术论文。刊物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连续保持河南省一级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荣誉,2015年并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沐浴科学春风,科研工作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河南省考古学会、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及其下属各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挂靠于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学会自1984年成立至今,已发展团体会员单位40余家,个人会员700余人,下设六个专业委员会,分别为社教专业委员会、保管专业委员会、陈列专业委员会、地学专业委员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安全专业委员会。学会每年定期组织各项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业务培训,是立足全省、辐射全国的博物馆社会团体,多年蝉联“河南省社科联先进学会”荣誉称号,并于2015年获得“全国社科联先进学会”的殊荣。

1991年,河南省博物馆成立了专门负责学术研究的组织机构——学术委员会,为本馆科学研究工作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凝神聚力,不懈进取,推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博物馆学研究、考古学理论研究、考古与文物研究、科技考古等诸方面,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以《中原远古文化》《黄河文明的曙光》《河南汉代画像砖》《河南汉代画像石刻》《中岳汉三阙》《中国博物馆丛书:河南省博物馆》《河南文博考古文献叙录(一)(二)》《河南博物馆馆藏青铜器选集》《河南省志·文物志》等为代表,其中《中原远古文化》1984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一等奖,被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赞誉为“第一本中原远古文化史”,《黄河文明的曙光》1994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一等奖。

在专注于本馆与本地域相关学术研究之余,业务人员放眼馆外,非常注重国内外学术动态,积极参加并组织大型学术会议,进一步推动文物考古和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2016年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签约仪式

2008年庆贺许顺湛先生八十华诞暨《史海荡舟》出版座谈会

2005年“文明探源:考古与历史的整合”学术研讨会

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操作高倍显微镜

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与郑大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为“中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揭牌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中国博协出版专业委员会上致辞

2003年西汉“四神云气图”壁画保护项目鉴定会

2011年海峡两岸两周列国考古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大成于斯:峥嵘新貌,嘉木成林(1997年至今)

1997年7月,河南博物院新址建成。以创建一流博物馆为目标,明确提出了“科研兴院”的战略思路,形成了有规模、成序列、重持续的科研体系。通过完善制度、制定规划、鼓励科研等一系列办法,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升科研能力,丰富科研成果;持续加强科研基地建设,与高校、相关科研机构等不断深入合作与交流,以课题项目为带动,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探索文博新技术研发、使用及推广等方面实现共同发展,成果卓著;积极搭建行业联盟与专委会等研究交流平台,以举办和参加高规格、具有前沿性的学术会议为契机,开展系列专题研究,极大提高了河南博物院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0年来,河南博物院科研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实现了里程碑式的飞跃,业务人员的科研水平与业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此一时期的代表性论著有《五帝时代研究》《河南博物院精品与陈列》《中国画像石全集·石刻线画》《许顺湛考古论集》《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群雄逐鹿——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等学术著作。专题研究论文与文物保护成果卓著,《永城西汉杮园墓“四神云气图”壁画综合保护研究》获2004年国家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二等奖;《河南博物院精品与陈列》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河南佛教石刻造像》《辉县甲乙墓》《黄河中下游地区汉至西晋模型明器研究》等先后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分别被评为“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奖”和“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在文物保护与专利技术等方面,河南博物院始终坚持投入,积极培养专项人才,取得了喜人成果。2008年,荣获国家文物局首批21类文物的甲级设计资质和一级修复资质单位。“青铜文物保护的应用研究”获2008年河南省教育厅科技一等奖。“张衡地动仪复原装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2009年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文物古籍精品保管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2011年实用新型专利。2011年,“装裱修复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省文博系统第一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2013年,荣获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2家首批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优质服务机构。2017年,“干缩变形木质文物润胀复原关键技术研究”获“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

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院科研工作以制度促发展,不断深化科研制度改革,制定《河南博物院科研管理办法》,加大对重大课题和科研特殊贡献的奖励,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在人才培养、业务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

开设“河南博物院北大文博课堂”“河南博物院郑大文博课堂”,由北京大学、郑州大学教授为院内业务人员进行长期专业知识培训,与北京大学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选派业务骨干赴北京大学进修深造。并先后与国际博协、欧洲博协,以及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等国的文博机构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在展览交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高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格局。河南博物院积极探索与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共赢,现已与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科研实验及实习基地。2008年,河南博物院被确立为“河南省文物局金属文物保护重点研究基地”。2013年,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2015年,被授予“河南省文物局纸质文物保护与培训重点科研基地”。2017年,与郑州大学合作建立“中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在学术活动方面,继续秉承立足学术前沿的理念,围绕学术界焦点举办和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专题研究、出版论著。近年来所举办的多场国际性、全国性会议,普通具有规模大、规格高、主题兼具学术热点性与前沿性等鲜明特征,如:2005年的“文明探源——考古与历史的整合”学术研讨会;2014年的“鼎与中华学术研讨会”;2015年的“国际博协安全委员会第41届年会、中国博协安全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科技、创新——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安全主题研讨会;2016年的“穷古通今——两岸唐三彩暨低温釉陶学术研讨会”“中韩人文交流项目——音乐考古与实践主题学术论坛”“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高端论坛”;2017年的“记录·见证·参与——当代社会进程中博物馆角色与使命馆长座谈会”等。

河南博物院的科研工作发韧于初创,始终坚持科研兴院,90年风雨路上下求索,薪火相传,砥砺前行。兹有嘉木,蔚然成林;彧彧硕果,馥馥其芳。